10月的市场,和10月的天气一样,忽冷忽热,在3900点上蹿下跳。往上4000点一步之遥,往下3800点有外部威胁、内部困难——都似乎有理,市场相当纠结,这几周在3800-3950之间宽幅震荡。
纠结 1
抱团科技的波动率增大
抗周期性风险的科技板块,因为较高的估值,风险加大。但他们又是外部宏观风险、AI产业发展这两条主线上,最直接利好或者利空、最有弹性的板块。
这种纠结在近期表现得淋漓尽致,属于吐出去难受,拿着也难受的状态。尽管创业板50、科创50等芯片、AI产业链个股集聚的指数,近一周以来录得不错的表现,涨幅接近10%。但细看10月以来,以及9月以来的最大回撤,你就懂了——10月以来整体还是微跌的,9月以来期间最大回撤高达13.21%,深V了好几次。能一直拿着的人,这个回报拿到手是真该拿。
以寒武纪为例,尽管AI产业资本开支增加,叠加国产替代市场空间,市场在一个接近1600元、PE倍数接近600倍的价格上反复拉锯。获利了结和畏高的担忧从未曾消散过。尽管最近从回撤25%的位置,再次往1600的价格进攻,不到2个月内,已经深V形态走了两次。
这背后的原因,说法很多——有人从基本面找逻辑,有人从资金抱团找答案。但本质上可能就是一个无奈的选择题:宏观面上实在找不到什么亮点或者政策线,资金总得有个去处——那就往产业确定性强的地方挤。这种科技内部抱团、波动加大的格局要真正松动,恐怕还得等。
纠结 2
宏观侧亮点和政策不够,
持续的结构性行情
宏观上面的亮点,除了供给端保持韧性,出口保持韧性之外,房地产行业的销售和投资是明确的触底中,需求端消费的读数比较弱。
所以尽管存在高估值、高波动,市场虽然纠结可能的高回撤,但是整个市场的热度一直集中在少数板块上面,受力不均。从整个市场来看,第一梯队属于有色金属、电力设备及新能源、通信、电子这几个行业,引领科创板和创业板继续大幅度跑赢市场。
尤其在震荡期,大部分的行业都并未取得正收益。综合金融实惨,国防军工回调超过9%,医药行业也被干到地上摩擦,回调近7%。消费板块在后半程的表现都比较差,属于被抽血板块。即便像泡泡玛特这样的消费公司,公布的业绩非常过硬,基本面良好,但市场只认当下的主流叙事,抛压巨大。宏观面看不清,琢磨不透忽左忽右风险的时候,就只押注确定性最强的那几个赛道。

涨幅集中在抱团的少数股票和少数板块上,虽然这种现象并不健康,但这恰恰是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出来的逻辑。我们只是觉得,这里交易出来的差异,可能代表着一定的押注机会。中国产业链的韧性、中国出海企业的表现、以及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卡位能力,这些都在近年的博弈中得到了验证。当下被冷落的优质资产,也许正在积蓄下一轮轮动的能量。
纠结 3
AI和宏观上的叙事波动都不小,涌入资金停留
美股当前财报季,中美在紧张的贸易谈判中。在贸易摩擦和AI这两个叙事中,现在都是关键的验证期。天平往正面或者负面任何一边倾斜,都会制造资金的螺旋性上涨或者下跌效应。
从A股近期表现来看来,最近一周的日均成交额在1.7万亿元,较前期2.5万亿元的火热情况,缩量较为明显。融资额、ETF流入额有同样的“降火”的情况。资金在观望。
中美的竞争性合作是基本盘。就在昨日中美双方在马来谈判,美方发言人走出大厦时,几句访谈流露"非常有建设性"、"拿给韩国两方见面时决定"等等暖风。但两边企业和企业、行业和行业、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小动作和额外动作一直不断——这一直是2018年多次谈判中美方的惯例套路。9月以来美国这边动作一直没停:加行业税(家具、重型卡车、创新药、橱柜建材,中国船舶加征额外费用)。10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对列入实体清单企业的控股子公司实施连带制裁。就在马来谈判的前一天,美方开始针对美国对华"第一阶段协议"履约301调查,可能是在为加征/调整关税预埋法律与程序锚点。
无论是2018-19年阶段还是当前这轮博弈,美方在中美磋商过程中采取额外行动已成惯例——敦促盟友协同遏制中国、扩充出口限制名录等等。短期有点缓和,留了一些余地,但随时可能往复拉扯。"边谈边斗"始终是双方的共同模式,国家层面战略上的竞争和脱钩不太可能在大方向上走暖。
似乎极限的乐观和悲观都不是合适的。当下这个市场,更像是在高空走钢丝——既要提防估值泡沫破裂的风险,又要抓住产业升级的确定性机会;既要警惕外部环境的突然变化,又要相信中国产业链的韧性和企业的适应能力。纠结是个常态,也许恰恰是这种纠结,才是转折期市场最真实的写照。
0
推荐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66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