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香帅老师和万维钢老师在直播间对谈《人比AI凶》,围绕AI的作用、AI教育、中美AI投资等话题展开。今天先分享“AI时代的个人能力培养”的精彩内容,分别是:
如何更好地使用AI工具?
AI时代怎样培养个人能力?
我的孩子该怎样面对这个AI崛起的时代?
有关中美AI投资的未来方向的问题将会在下一期放送,敬请期待!
1
AI已经像一个随时随地的导师
AI像一个博士级别的助理,或者练球时比你强一点的教练。
香帅: 这几年,用AI给你带来了什么变化?
万维钢: 这种感觉真是完全不同,好像身边随时多了一个智者。以前脑子里冒出一些小疑问,往往一闪而过就算了。现在随时可以问AI,很快就能得到正反两方面辩证式的答案。
比如读书时,遇到问题,我会边读边和ChatGPT聊,马上就能获得很好的反馈。
在工作上,调研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它能立刻给出有科学研究支撑的观点,如果我要求,它甚至会列出原始论文,并按照标准的引用格式整理好,我再检查一下,避免幻觉和虚假引用。
举个例子,常有人说美国搞“快乐教育”,中国搞“应试教育”。有人怀疑所谓快乐教育是不是政府和资本有意为之——让穷人家的孩子只知道“快乐”,而没机会接受真正的教育。
我问了AI,它的回答是:并不存在系统性的“快乐教育”。教育大致分两种,一种是直接教学,先讲原理再做例题;另一种是基于项目的探索式学习,更接近我们所说的“快乐教育”。实际上,这两种方式在不同场景下、对不同孩子各有裨益。
你看,如果写文章时有这样的答案,就非常方便。
香帅: 所以说,AI就像随时随地能找到的博士级助理。就像练球时要找比自己稍强的教练,AI在很多非自己专精的领域里,能充当那个更高维的教练。
2
人比AI凶
AI拥有强大的智力,但唯有人类具备勇气与承担风险的能力。
香帅: 这么看,AI在很多方面都比人类更强大,那您为什么把新书定名为《人比AI凶》?
万维钢: 我当然佩服AI的智力,它在很多领域已经达到“导师级别”。但我为什么说人比AI凶?因为人类有勇气。
“英雄”这个词,智力高叫“英”,胆子大叫“雄”。有些冒险的决策AI永远不会做,只有人能做。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说“一个决断如果没有历经过无可决断之折磨,那它将不可能是一个自由的决断,它只会是程序化的应用或一个计算好的过程的展开。”就是说,真正的决断必须迈向一个不可预知、无法预测的未来,否则就只是理性计算,不算决断。面对不确定性,总会有一道鸿沟,而跨越它靠的不是智力,而是勇气。这,就是人比AI凶的地方。
香帅: 在书里您提到,人比AI凶的地方来自勇气,而勇气来源于连续的意识——所有过往的经验、生命体验。决策场景下的细微触发点,这是不是您书里所说的“微决策”?
万维钢: 对。比如信用卡的算法,AI可以写,但调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最终能不能通过,取决于人类对风险的把握。每一处关键点,都要有人来决定能承受多大风险。人类很多东西是没法量化、没法交给AI的。更重要的是,承担风险责任的一定是人。AI可以给方案,但最后拍板的人必须是人。
香帅: 那么,在AI已经到来的时代里,如果我想让自己“比AI凶”,该做什么?
万维钢: 如果我们假设智力上人类已经输给AI,那么人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可信”。可信是一种社会资本,表现为声望、品牌,或者简单说就是做人可靠。别人愿意把签字权交给你,相信你会顾全他们的利益,这就是最大的优势。你不需要比AI更聪明,但你需要让别人相信你不会乱来。AI可以编程,但当关键的决策交到你手上时,别人必须相信你不会胡乱改代码。就像春秋时期,孔子强调的“信”,曾子更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香帅: 其实就是“可信度”。去年在“共潮生”上我们讨论过,商业正在从“好赚模式”转向“好人模式”。当增长的共识少了以后,企业需要更温和更人性化的姿态,也就是“好人模式”,这是社会情绪和社会价值观变化的要求。
为什么人比AI凶?根本上是因为人性的干净与纯粹。正是这些东西,让我们在被智能不断超越的时代,依然能够幸福而坚定地活下去。
3
教育与AI
AI不能成为“代写作业”的工具,而应成为“出题老师”。
万维钢:游戏对孩子的整体影响,其实是正面的,而不是负面的。在书里我引用了大量研究成果。当然,大量刷短视频对孩子没有好处,但有很多研究表明,游戏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并不是浪费时间。
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在游戏中能够学习如何做决策、如何经营、如何冒险。比如香帅老师,您是做金融的,您一定明白,孩子如果没有学会做决策,是不可能适应未来的。现在,连华尔街的量化交易岗位,在面试时都会问应聘者平时玩什么游戏、怎么打游戏。这已经成了现代人的一种必备的修养。
游戏的本质,是在一个不确定、复杂的环境里做决策。它能让孩子锻炼推演能力和自控力,学会如何集中注意力完成一件事,在极短的时间内用有限资源实现目标(经营思维),以及通过一连串复杂动作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力),还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这些,都是很好的训练。
香帅: 前几天北大附小给家长发了个问卷:支不支持学校引入AI教育?我当时很犹豫。一方面,我知道AI是未来;另一方面,我也担心孩子会不会因此变得程式化。万sir,您觉得十多岁的孩子应该怎么接触AI呢?
万维钢: 这是一个很微妙的问题。大量研究显示,AI的确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康奈尔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教授允许本科生在平时作业里使用AI,结果是作业分数立刻上升,但一到独立考试,成绩就下降了。原因很简单:学生把学习“外包”给了AI。AI替你写了文章,你就没有真正写过,等于没有思考,大脑就缺乏训练。
当然,也有一些研究结果相反,但数量不多。有论文发现,如果“反着用 AI”,情况就不同。比如让AI来出题、让学生去解答,这样反而能提升学习效果。总体上说,很不幸,AI更多时候是在降低孩子的学习能力。
香帅: 所以,学生使用AI时,关键在于定位。它不能变成“代写作业”的工具。AI最好的角色是“老师”,是“助推器”。作为家长,我允许孩子向AI提问、与AI互动,但我会禁止他直接用AI来写作业。
万维钢: 我同意。教授和老师们也要适应AI时代。布置作业时,不应该只是让学生完成标准化答案,而要设计探索性的任务。比如调研类、思辨类的作业——这种作业单靠AI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学生的思考和个人经验。这,才是真正好的作业。
香帅: 是的,这正是第四章《人不是AI:成长之道》中重点探讨的议题。家长朋友们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一下这一章节。
4
平等VS分化
AI究竟会让社会更平等,还是加剧分化?
香帅: 关于AI在不平等方面的讨论,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认为,AI会加剧分化。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AI像一面“镜子”:在我熟悉的专业领域,它能把我那些非结构化、零散的想法梳理清晰,甚至有穿透力,非常好用;但在我不熟悉的领域,它给出的答案往往比较平庸。另一种观点则认为,AI有可能提升整体的平均水平。比如,一个完全不会画画的人,借助AI就能很快生成作品,缩小了“会”与“不会”之间的差距。您更认同哪一种?
万维钢: 从目前来看,AI最大的受益者确实是那些“原本不会的人”。它能让他们从零起步,迅速做出像样的作品,这个提升可以说是从“0到无穷大”的跨越。
对于顶尖人士,情况略微不同。我看到一位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生物学家,他非常赞扬GPT-5 Pro,因为它帮他解决了此前难以突破的免疫学难题,对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巨大帮助。但对于顶尖的艺术家,AI的帮助可能没那么大。比如一个导演,他本就能调动最好的资源来拍电影,他拍出的作品往往比AI生成的画面更精彩。所以从长远来看,AI究竟是让人更平等,还是拉大差距?这是我很担心的问题。
5
匮缺VS富足
AI推动社会从匮缺思维走向富足思维。
香帅:AI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未来,AI会把服务的价格打下来吗?
万维钢:在很多领域,优质服务确实会随着规模化而降低成本。但有些领域情况不同,比如医疗。在美国,医疗高度管制,医生数量被控制,如果将来即使AI医生能力很强,但制度规定必须由人类医生开药看病。也无法降低医疗成本。
万维钢:AI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但未来更重要的,其实是创造力。人必须先摆脱匮缺意识,才能真正发挥创造力。现在很多人有个误区,老觉得资源有限,财富是零和博弈,我收入低都是别人太贪心,抢了我的财富,这其实是思维误区。
换个角度看,如果你有富足思维,你会发现世界的资源其实是够用的。虚拟产品、软件几乎无限,而现实的物质产品呢?我们只是暂时使用它们,并没有破坏原子,只是改变了排列方式——也就是信息发生了改变。所以,从本质上讲,物质是足够大家使用的。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激发创新。
匮缺思维会让人视野变窄。就像有些家长,只关心孩子能不能上好大学、找好工作,却忽视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结果孩子的赛道被压缩了,真正突破的机会也就少了。这就是所谓的管窥效应。人的思维一旦被匮缺绑住,就很难去做创新性的事情。
香帅:那您觉得AI在从匮缺向富足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万维钢:AI是强大的加速器,它能让很多东西变得非常便宜。比如很多人在讨论的“全民基本收入”(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未来甚至可以设想全民高收入(UHI,universal high income),让每个人不仅满足基本生活,还能富足生活。我用ChatGPT推演过,如果现有技术完全发挥,中国的汽车产能就能为每个农村家庭提供一辆轿车,技术上完全可行,只是财富分配机制暂未理顺。未来五年,如果机器人技术成熟,大量取代蓝领岗位,人们对物品的使用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民基本收入的设想是有技术基础的。
香帅:我非常认同“从匮缺走向富足”。我在去年共潮生提到过“社会正发生从物质价值观到后物质价值观的转变”。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从“要活在当下”的YOLO消费,沉浸体验式的旅游项目走红,到名创优品、泡泡玛特的快速扩张,都在指向中国消费市场“价值观变化”——
那种功能性的大消费市场被逐渐解构,取而代之的是“微小,松弛,美好”的各种小消费品类。体验,审美,感受,价值观塑造会成为下一代消费叙事的主流。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