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号晚上跟徐远聊完,直播间炸了,尤其是我们讨论“产业政策”的时候,评论区吵得不可开交。
挺好,思想的交锋嘛,就是要这样才过瘾。
13号晚上,请来的是冯仑,冯总。冯总,大家都熟悉,万通六君子,中国最会讲段子的房地产商,也是文笔最好的企业家之一。
我最近重读他的“商业三部曲”——《野蛮生长》、《理想丰满》、《岁月凶猛》,感觉很有意思三本书连起来,像在看一部中国民营企业的三十年变迁史。从《野蛮生长》里那个有点怒目圆睁、带着江湖义气拷问“原罪”的拓荒者,到《岁月凶猛》里那个开始敬畏天命的思考者。
岁月凶猛,这词儿用得真好。它讲的是什么呢?我猜,是一种知道“人很难胜天”后的平和。
所以,那天晚上我特别期待,能和这位“中国商业的活化石”聊一聊,该怎么应对变化——
最近两年对“路径依赖”这几个词感受很深,尤其在一个“地质板块结构变动”的时期,那些过往的成功经验、耳熟能详的商业词汇,像水一样渗透进我们的大脑,塑造了我们的认知框架。但当潮水的方向改变,这些曾经的“甘泉”会不会变成阻碍我们看清现实的“积水”?
所以,这场对话,与其说是探讨财富流向,不如说是一次彻底的认知“清淤”。它告诉我们,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看清那些“不变”的东西,比追逐“变化”的风口更为重要;而挤掉脑子里的“二手信息”,是我们做出正确决策的第一步。
01
“超级个体”与“新要素”崛起:
财富创造的逻辑变了
对话从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开始:今天,财富从哪里来?冯总的答案直指核心——生产要素本身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香帅: 冯总,您亲历了中国商业从“野蛮生长”到“岁月凶猛”的完整周期。站在今天这个时点,您认为财富创造的路径,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
冯仑: 最大的不同,在于生产要素的迭代。改革开放的前三四十年,我们是靠“要素市场化”创造财富增量。土地、人力、资本,这些原本固化的东西被激活、被允许流动,房地产、制造业因此蓬勃发展。那是一个把“不动产”变成“可动产”的过程。
但今天,逻辑完全变了。传统的要素都在那里,但有三个新的、决定性的要素强势入场了:
1. 科学技术:尤其是硬技术和黑科技。过去的技术进步,很多文明是“平行进化”的,你造你的车,我造我的车,互不知晓。现在不行了,互联网让所有创新都必须站在全球已有知识的肩膀上做“增量”。你做AI,必须搜遍全球再往前走一步。这就带来了加速度的进步,而驱动这一切的就是科技。
2. 数字资产与新流动方式: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这些是全新的生产资料。它们不仅创造了新的财富形态(比如一个罕见病患者的医疗数据可以卖出数百万美元),更重构了资产的流动方式。
3. 超级个体:这是最重要的变化。过去,人是依附于资本和土地的,可替代性强。但现在,一个能熟练运用各种线上工具、APP、AI助手的“全能型人才”,其创造力被极大地放大了。今天的小公司,不再是“人少、钱少、能力小”,而是“人少、钱多、能力大”。一个“一人独角兽”公司,背后可能指挥着几百个AI智能体在工作。
这三个新要素的组合,正在极大地提高人类创造财富的效率。未来的财富之源,必然从这里涌现。
02
从“江湖社团”到“律师事务所”:
未来组织的形态革命
新要素必然催生新组织。金字塔式的科层制正在瓦解,一种更开放、更灵活、更高效的组织形态正在成为主流。
香帅:“超级个体”的崛起,对传统的公司组织架构带来了什么样的冲击?未来的组织会是什么样的?
冯仑:这正是我最近一直在实践和思考的。组织形态经历了几个阶段:公司法之前的“江湖、家族、社团”;工业时代的“金字塔、科层制”;互联网时代的“半开放平台”。而现在,人工智能时代,组织正在向“律师事务所”的模式进化。
你想想律师事务所的特点:
● 平台化,合伙人制:它是一个平台,聚集了无数个作为“超级个体”的律师合伙人。他们不打卡,不同时上班,但能力极强。
● 按项目快速组合:一个复杂的离婚案,可能需要婚姻律师、公司法律师、证券律师快速组成一个项目组。案子结束,团队解散,极度灵活。
● 分钱机制透明、快速:这是核心。律所的机制能清晰地界定平台、牵头合伙人、协作者如何分配收益。而且分得很快,“挣了钱马上分,激励才有效”。你想想,打劫的土匪都知道抢完马上分赃,如果大哥说三个月后再分,人心就散了。公司也是一个道理。
我们现在就在把公司改造成这样。我作为董事长,负责“想得美、说得好”,提出战略和愿景。而CEO和合伙人们,负责“干得欢、挣得多”。我们建立一套机制,让合适的超级个体能围绕项目快速组合,并且通过智能合约把分钱规则定好。这样一来,组织效率会极大提升。
03
“脑子里的水该挤挤了”:
戳破房地产的“二手迷思”
聊到这里,我忍不住把话题拉回到冯总最熟悉的领域。因为这两年,房地产这个词,牵动了太多人的神经。
香帅:冯总,您刚才说的组织转型,其实也对应着您业务的转型。我记得您2017年那本《岁月凶猛》里面说,房地产本质上是服务业。这两年会看这句话,像是预言。
冯仑:其实,聊房地产之前,我们得先做一件事:把脑子里的水挤一挤。
你看,我们今天嘴里说的这些房地产词汇,什么“文旅地产”、“健康地产”,全是记者们编出来的,全世界的成熟市场里根本没有。很多老板脑子进了这个水,就真跑去做什么文旅小镇、康养小镇,结果呢?都亏得一塌糊涂。
冯仑:房地产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它像人一样,有生命周期。
● 少年时期(人均GDP 1万美元以下):主要搞住宅开发。竞争的是成本、规模、速度。这是制造业逻辑。
● 青壮年时期(人均GDP 1-5万美元):核心是空间运营和资产管理。这时候房地产是服务业。你的价值不再是“卖房子”,而是围绕“空间”提供服务。比如,SKP一万平米的交易额是普通购物中心的24倍,因为它懂的不是盖商场,而是“卖货”。地产商要做的,是把空间运营好,然后租给最会卖货的人。
● 中老年时期(人均GDP 5万美元以上):房地产会逐渐进入金融业的范畴。好的运营资产可以被证券化(REITs),变成金融产品。
所以,不要再说“轻资产”容易,“重资产”难。协和医院的主任医师是“轻资产”吧?但他能离开协和医院这个“重资产”平台吗?离开了,他就是江湖郎中。真正的能力,是把重资产运营好,并在此基础上输出管理和服务。今天的房地产,考校的正是这种精细化的运营能力。
啥叫精细化的运营能力呢?我跟你举个例。一般商场,一万平方米能创造一个亿的GMV,很不错,你知道北京SKP营收多少吗?
香帅:240亿左右,中国营业额最高的商场之一。
冯仑:对极了!你1万平米能创造1个亿的GMV,SKP能创造24个亿,差了24倍。为什么?我跟他们老板熟——人家懂卖货,有几百个买手和视觉专家。地产商懂吗?不懂。那你该干什么?你就把房子建好,把物业、空调、安保这些服务做好,然后租给最会卖货的SKP,你挣空间的钱,他挣卖货的钱。
还有——
说到地产,冯总兴奋了。
冯仑:什么地产性价比最高?香帅,我跟你说个我们圈子里流传的玩笑话,你一下子就懂了。就“收租金”这件事,我们内部总结了一套“鄙视链”,特别简单,就一句话:
“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活人不如死人。”
香帅:哈哈哈!您这话太有冲击力了。这……怎么解释?
冯仑:你想啊。在一个购物中心里,大部分顾客是“站着”走路、闲逛的,对不对?对于商场这个空间来说,他们除了贡献点人气,坪效是很低的,你从他身上收不到钱。那怎么提高坪效?你得想办法让他“坐下来”。开个咖啡馆,开个餐厅,他一坐下开始消费,你就开始有租金收入了。所以,“站着不如坐着”。
香帅:是,本质是延长用户的停留时间和提高客单价。
冯仑:对!那还有没有坪效更高的?有,让他“躺下”。你在商场楼上开个美容院、按摩店,客人一躺就是一两个小时,花的钱比喝咖啡多多了。要是旁边有个医院,病人一“躺”就是好几天,那这个空间的价值就更高了。所以,“坐着不如躺着”。
香帅:这个逻辑链很清晰,最后那句“活人不如死人”是?
冯仑:这才是精髓。你想想,八宝山的告别厅,租用一小时多少钱?两万。那算不算最高效的“躺着”的空间服务?但这还不是天花板,回报率最高的空间,是太平间的冰柜。你想,它按立方米收费,一个格子一天5000块,而且几乎不需要你提供任何额外的服务。现在你再回头品品那句话,从空间坪效和投资回报率的角度看,是不是“活人不如死人”?
香帅:这个例子有点让人头皮发麻——但确实一瞬间就把房地产“空间运营”的商业本质给点透了。真正要运营的,是空间里的“场景”和人的“行为”。
冯仑:就是这个道理,例子糙,理不糙。它就是逼着你把脑子里那些关于“盖楼”、“卖房”的水挤出去。当你不再盯着钢筋水泥,而是开始研究人的各种行为需求时,你才能看到这个行业下半场真正的机会在哪里。
所以,未来的房地产,你要研究的是用户行为的变化。00后不爱结婚生子了,那住宅就得做小户型;大家20岁就开始养生了,那空间里就得有健身房,空气、水、光的要求就得高。这才是未来的增长点。脑子里还天天想着“轻资产、重资产”这些词,那都是水,得挤。
香帅:嗯,路径依赖,其实就是最大的水。那现在还有哪些词,您觉得有水,得挤?
冯仑:太多了。都是水。比如说,银发经济是最大风口,纯水!我就问你一个事,全世界有哪个做养老的公司,做成了世界500强?一个都没有。为什么?中国的养老,70%是家庭养老,20%是社区养老,真正能商业化的高端养老,连10%都不到。这是一个小众市场。
而且,老年用品有个最大的问题,我一个朋友起了个词,叫“狗食”。
香帅:狗食?
冯仑:狗吃什么,是狗决定的吗?不是,是主人决定的。老年人用什么,很多时候也不是自己决定的,是子女决定的。子女愿不愿意给你买一千块的智能拐杖?这跟孝不孝顺、心情好不好、收入高不高都有关系。这个决策链条太长,太不确定了。
所以,你别信什么“银发经济”是下一个万亿赛道,那都是脑子进水。真正的大机会,像AI,哪个行业都得用,那才是十万亿的市场。
04
惯看秋月春风:
研究“不变”比研究“变”更重要
在对话的结尾,冯总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在一个看似瞬息万变的时代,那些深层次的、不变的结构性因素,或许才是决定我们命运的主流。
香帅:您接触了几代企业家,从92派到85后、90后。您觉得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会给商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吗?
冯仑:我部分同意有变化。年轻一代的消费形态、使用的工具、对世界的看法确实变了。但我也要提醒,不变的东西,可能是主流。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国家除了商业周期,还有一个更强大的行政周期和制度周期。当下的环境,让很多“不变”的东西在增加。比如,我们民族心理深处的东西,像人情面子、对权威的态度,变了吗?变化不大。当考公上岸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时,他们会变得更谨慎,会活成上一代的拷贝。
我是“惯看秋月春风”,看多了就发现,很多我们年轻时憧憬的巨大变化,几十年后回头看,大部分人都活成了自己曾经不喜欢的样子。
所以,未来十年研究中国经济,一定要高度注意那些不变的、结构性的力量。只看“变”,可能会被潮流迷惑。看懂了“不变”,你才能找到真正的根基和航向。
又聊了120分钟,尤其是说到“挤水”的时候,直播间热闹到顶点,笑的,赞的,感慨的,被刺痛的,简直炸了锅。
是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新词泛滥的时代。每天都有无数“正确”的观点,“风口”上的概念,像潮水一样涌进我们的大脑。路径依赖、陈旧的坐标系、被媒体塑造的共识…… 一切“巨大变化”的背后,一切“新名词,新概念”的背后,仍是那些亘古不变的东西—— 比如人性,比如商业的本质。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也许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去追逐下一个风口,而是静下心来,挤一挤脑子里的水,做一个“一手人”,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脚去丈量,用第一手的体感去思考 ——
然后,轻装上阵,重新出发。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