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可能所有的企业家心里都会有一些比较异样的感受。在过去的几个经济周期里,碰到的困难虽然也是常态,但像去年这样,对未来完全迷茫的状态,是过去20多年里从来没有过的。
这一年多,我个人、身边的朋友,也都会经历这种彷徨,整体的感受是,大家倒也不是想躺平,而是真的没有方向感。
大家可能都想知道,我们所处的大环境,本质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简单地说,2008年之后,我们一直处于上行期,也正是在2008年,“中国”这个词在全球开始被放大。再到2013年,移动互联网落地,中国进入了弯道超车的时代。接着2015、2016年“新四大发明”的出现……这种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场景大概持续到了2018年。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大家好像感受到了一点疼痛,开始觉得有点不一样了。但是,2019年以后,贸易摩擦这件事情又被按了下去,同年,我们进入了万元美金社会。
2019年,当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要做好转型准备的时候,说实话我们内心深处,没有谁做好了转型的准备。
那样一个上行期,谁愿意真的转型呢?
甚至到了2020年疫情爆发时,大伙儿仍然觉得这事只是个外生冲击,忍忍就过去了。我还有印象,那时候跟一位专家聊天,他告诉我要到2024年左右才能恢复正常。当时我觉得是天方夜谭。现在来看,他是我见过的所有的专家里面,对疫情防控预判最准的一个。
2021年7月份之后,这是一个认知上的转折点。
7月份,滴滴上市被审查事件,然后是郑州大水,紧接着是对平台、教培行业的整顿。再然后,房地产行业也开始流血。一直到2021年底,真的就是要过冬了的感觉。
但那时候大家还觉得可以冬眠,还有种“长长一个冬眠过去,一切都过去了”的念想。
2022年3月28日到4月这个阶段,是整个社会情绪的转折点。
大家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的重心已经变了。
01
平稳的世界旧秩序
重心变了是什么意思?
1991年是一个全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从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全球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高速发展阶段,但是1991年后,美国干掉苏联,成为了全球单一霸主。
政治学上有一个很有名的定论,叫做霸权稳定论。全球需要一套秩序,这个秩序包括贸易秩序,金融秩序,以及安全秩序。这一系列的秩序需要钱来维护,维护北约要钱,维护关贸总协定要钱,维护巴塞尔协议要钱。而这套秩序,我们把它叫做全球公共品。
公共品一般由全球霸主来提供,譬如联合国就是在美国的领导下成立的。在二战之前,这样的事都是由英国来做,二战之后由美国来做。美国干得最起劲的时候,正是变成全球单一霸主的1991年。单一霸主好处非常多:货币变得如此强势,全球铸币税收得如此之爽……
我的青少年就是在这个时期。当时,一个词深刻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里——全球化。1991年,也正是美式价值观开始传遍全世界的时候,回头一想,美式价值观,美式文化观,美式的商业,随着美国霸权传遍了世界。
很多人视霸权这个词为贬义词,在我看来它是一个中性词。强权也好,霸权也好,它确实创造了一种相对平稳的秩序。
一个社会,最怕的就是失序、失衡。
当有一套平稳的秩序时,大家各安其事,相对预期也比较稳定。在这个比较稳定的秩序下,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挣钱——用个更加文雅的词,就叫增长。
1991年以后,全球有一个非常强的共识——增长。
增长共识的容纳性很高,在六七十年代,日本卷了进去,七八十年代,亚洲四小龙以及东南亚地区卷了进去。中国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但中国的经济曲线走到一个非常陡峭上升的开端,是在1992年。那一年,一个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从这里开始,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被卷入到共同增长的共识里来。而这个国家也确实不太一样。
一般人口庞大的民族都有宗教信仰,但我们没有。我们是一个泛神论或者无神论的国家,大家到庙里去求菩萨的时候,要么求升官,要么求发财,要么求子,我们的宗教信仰是极度的世俗化,物质化的。
世俗化、物质化的精神家园最大的特征就是没有来世观,这个事既有坏处也有好处:
坏处是,没有来世观,心态很难平和。但好处也在这里,我们只想这辈子的事。不管别人怎么说,大家想的都是,这一辈子一定要过好。所以这个国家的人真的特别努力,特别勤奋。
这个事的经济后果是: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的密度和其他民族非常不同。同样是几个亿的劳动力市场,印度的劳动力市场完全无法跟跟我们相比。原因有两点,一是印度妇女的劳动参与率太低;二是看勤奋程度——中国一个劳动力,能抵人家两个。
中国在90年代有了这个增长共识以后,便快速地融入到了这个价值观中,说实话,这跟我们内心深处想要的太吻合了,所以这个共识从上到下非常牢固。
1991年到2008年,全球确实过了一段好日子,原因就是,中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融入全球,并迅速成长,就像火车头一样,拉着世界往前走。
回头看,这个时候中国和世界处于蜜月期,包括和当时世界的霸主美国。在美国眼里,这个小弟和自己差距太大,成长起来也没有什么威胁。同时,中国制造为美国压制通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三十多年几乎没有涨价,中国制造确实是欧美通胀的压舱石。
这个蜜月期,两边力量悬殊,一边是高速增长,一边是仰望,双方都很享受。但这一切从2008年开始发生变化:那一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整个信用货币体系开始出现漏洞;北京奥运会则突然让中国这个词在全世界被看见。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中国和美国之间,力量的对比度,开始发生一些很微妙的变化。
02
中美关系的微妙变化
人都慕强,国家也慕强。
自2008年开始,美国对中国开始有尊重,但是,尊重的另一面,叫忌惮。
同样,中国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2008年,中国对美国施以很大的援手,出手买了很多的美国国债。
当你一直仰望追赶的对象,开始成为你救助的对象的时候,你的心态会从仰望变成平视,再到内心有一些窃喜。
虽然这时,大的增长共识还没有破灭,但实际从数据上看,此时全球的贸易额已经开始往下走了。
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也导致后来美国国内问题频发。但很多人可能没想过,美国走到今天这一步,其实也和这次危机有很大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说,房地产危机不能发生在中国的原因,因为“消灭中产财富”,是很可怕的事情。
美国自从80年代以后,数字化、金融化、制造业外迁,让美国的中产阶级开始了K型分化。一波人上升,但是更多的人开始往下走,Missing Middle(消失的中产)逐渐显现。2008年以前,美国中产阶级还有个东西支撑着他们——房地产。因为多年持续的房价上涨,支撑着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财富。当然,美国中产阶级家庭跟我们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除了房产外,真没积蓄。
所以,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他们十几二十年来增长的家庭财富,亏的干干净净,美国中产阶级一下子就陷入了赤贫。
当稳态一旦被打破,原有的经验和规律也都会被打破。
当社会财富发生了K型分化,社会就会变得非常撕裂。举个例子,你不可能要求一个家徒四壁、住停车场、失业、领救济盒饭的人和马斯克的思考方式一样,他们之间没有共识可言。
但是,这就是美国现在的社会,非常撕裂。民粹主义的重新抬头,特朗普上任,都是这个社会分化的结果。全球任何国家都一样,内部问题最后也要依靠外部手段来解决。
事情发展到这里,到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其实水到渠成。因为这个根早在2008年就埋下了,全球化在那个时候就出现了裂缝。
03
共识破碎,秩序重组
很多事,包括我们的思维,都是有惯性的。
我们一直在上行的路上,全球化的能量还很大,增长共识还在,如果没有2020年的疫情,这种惯性还能够持续好几年。它会一点点地裂开,就像冰面上裂缝慢慢裂开一样。
很可惜,2020年的疫情,让全球摁下了暂停键。原来我们觉得自己不可或缺,谁也少不了谁。但真的摁下暂停键以后,却发现其实也还好,你没了我也能活,我没了你也活得挺好。
死了张屠夫,也没吃混毛猪。
几十年形成的共识,突然被一种像榔头一样的东西给敲碎了。后来人们才意识到,这个共识原来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强悍。被外力停下的全球化,叠加意识形态和思潮上的摩擦,真的没办法再回去了。
2021年,通胀又来了。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美国2008年的放水,主要是往金融机构放水,没有流到居民的手里。但这一次放水不太一样,疫情后的放水真真实实放到了老百姓手里,一下子把需求刺激起来了。需求很旺的同时,供给又很弱,于是通胀起来了。
站在2022年,回过头去一起看这些事情,我们思路就会变得非常清晰。
从1991年一直到2008年,甚至到2017年,全球有一套在美国领导下的世界秩序。但是2018年后,美国开始重组这套秩序,因为它觉得原有秩序对自己不再有利了。
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是美国希望重组贸易秩序,而2022年的俄乌冲突,则是美国希望重组安全秩序。
在目前这个节点上,全球的金融秩序、贸易秩序、安全秩序都在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在全球秩序重组的态势下,世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
04
岛链化时代
弗里德曼2005年的著作《地球是平的》,对我们这代人启发很大。他说,全球是一个比较平坦的市场,中间没有阻碍,资金、人力、技术各种要素都可以自由地流动,且流动的速度非常快。
那个时候,我们感觉地球越来越小,是个地球村。地球是平的,我们人为地用技术、政治等各种手段消除了中间的阻碍。
但到了2022年,这件事情恰好反过来了。我们开始互相隔绝,而且是有意识地隔绝。
虽然现在的平台都是全球性平台,中国的字节跳动出海做了Tik Tok,微信遍布全球,支付宝在东南亚有9个钱包,更不必说全球都十分依赖美国的数字平台。全球的信息流动、资金流动就像血管里的血液一样,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能轻易说关就关,说停就停。
但是,它跟之前的平坦完全不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呢?我将其称为岛链化时代。一片海域被分裂成几个大的岛屿,岛屿和岛屿之间是被隔开的,岛屿也不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
比如现在中概股的危机,以及美国企业在我国投资的问题,数据的安全问题、合规问题等等,还有入境许可,更不要说关税这些更加普适的障碍。
所以,现在已经不能说“地球是平的”了,它就是几个大的岛屿,岛屿之间仍旧有来往,但是以链连接。岛的边缘很锋利,岛屿和岛屿之间还不断有摩擦。
每个环节的震动,都会让全世界所有的岛和链感到疼痛。
现在增长的共识还在吗?在,但是已经削弱了。它已经不是“地球是平的”概念下的共识,而是更加崎岖、更加波折的共识。这个共识里面有很多的分歧,不再像原来的蜜月期,更像两个互相有往来、又带着一点仇恨的家族之间的联系。
我曾经请教过王立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他是一位研究物种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演化出不同的生态的学者,我问他:“如果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岛上演化,物种的进化会不一样吗?”他想了一下,回答道:“如果这个岛屿足够大,生态足够丰富,可能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异,但是长期来看一定会有变异。”
所以,在现在这样的岛链化时代,在新的环境下,企业也一定会演化出不一样的体质和性格。
在这个时代,我有两个建议:立足岛上生存,但同时,寻求链上发展。
今天主要说说立足岛上生存。
对于很多人来说,扎根自己所在的国家仍然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是你的根。且不说三、四十的年纪,就算是在二十岁的时候连根拔起,想要再生长都已经非常困难了。
2022年六月份的时候,好多朋友咨询我移民、卖房的事情,我能理解他们当时的心情。但也跟他们讲,冷静一下,如果六七十岁无所谓。但三四十岁啊,可得想一想。
当今中国面临的局面,可能就像王晓波的“时代三部曲”一样(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把现在这个时代叫做比丑时代,全球经济都不是那么好,前十大经济体各有各的烦恼。
首先,欧洲国家老龄化问题严重。由于老龄化,引入了大规模的移民,导致文化、种族、宗教冲突等问题频现,而且还没有好的办法解决。
再看其他国家,澳洲人口太少,加拿大基本就是美国的后院。金砖四国除了我们,也基本没什么能快速增长的经济体。英国比较聪明,但是经济体量实在太小,新加坡同理。还有什么地方,难道依靠非洲吗?
这样看下来,全球各国,就像中年夫妻,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一摊子的事。相比较下来,中国的情况看起来也没有那么糟糕。
至于如何进行链上发展,今天已经聊得不少,就下回再和大家侃吧。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