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两天各地高考分数线慢慢都出来了,各地各校都在犹抱琵琶地公布“考得比较好的学生”名单。考生家庭也都严阵以待开始填志愿——怎么填高考志愿属于年度大姨妈话题,但因为实在重要,而且现在一年年变化大,所以还是要翻出来老调新谈一下。我把这两年的变化情况考虑进去后,总结了几个基本原则以及反原则。
 
 
 
01
基本原则1:城市> 学校 > 专业
 
在填报志愿时,“城市 > 学校 > 专业”这个基本原则我不赘述了,已经讲过很多次——城市是文明的容器,大城市的高端人力资本的孵化器,越是高技能高人力资本的高级职业,对大城市的依赖越严重。在2019-2020年《钱从哪里来》第二章里,我们给出过同一职业在不同城市的收入差距,一个IT程序员在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平均年收入差距是8.7万,高达73%,再考虑到小城市里这种岗位的起点即终点,十年后的差距更会拉大到星辰大海的距离。
 
之前谈这个话题的时候,也经常碰到人说自己十多二十年前的经历如何如何—— 很可能你是对的,但不能证否这个原则。“对”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时代背景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潜力职业变化折射的是全社会经济增长阶段(模式)和技术,资金,人口结构等要素的变化。就像之前两年的《香帅财富报告》中讲过的,2012-2013年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转折点,经历了从制造业主导的城镇化到服务业主导的城市化;同期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技术变革在中国大面积铺开,更加速了高人力资本行业向大城市的集聚,教育,医疗,文化等各种资源的集聚也加速——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哈工大(哈尔滨),山东大学(济南)……这些老牌名校的热度和处境其实就是这个趋势的一面面镜子。
 
大体上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时间线索:2000年之前,“择校”可能处于一个更优先的考虑位置,毕竟那时候文凭的含金量高,“名校”所赋予的流动性还是很可观的。之后“择校”和“择城”的分量开始慢慢倾斜,到2012年之后,“择城”的重要性显著上升,而且越来越重要。这绝对不是说择校,择专业不要紧,而是说,所在城市的高度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起点,尤其在全社会经济增速下行,增长分化的时代,“位置”的选择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
 
但是,这里要转折一下给出第二条原则
 
 
02
基本原则2:原则1不可教条地使用
 
这几年在讲课过程中,我最怕的事情就是自己所说的内容被教条的理解和运用——比如说“买大城市的房子”,这个原则肯定对,但是非常笼统。比如购房用途、资格,区域,学区,开发商、物业,房龄,甚至朝向,都会影响到决策——比如说,长沙一套核心城区学区江景房就可能比北京六环一个别墅投资价值更多,要考虑到“居住”用途,可能决策倾向性会更强。同样道理,“城市优先于学校优先于专业”这也是基础原则,需要因地制宜的裁剪使用。
 
首先顶尖名校的溢价仍在。很多招聘中985就是硬门槛。比如说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这种前十名的学校即使处于二线城市,也应优先于北京上海的绝大部份211甚至部分985。但这个小原则也有例外——像上海财大,央财、外经贸这种有部委背景,具有不可替代核心资源优势的京沪211,这些年在就业市场上非常亮眼,已经进入“正循环”,所以在志愿填报中应该处于优先级。
 
其次,文理科要区别对待。相对而言,经管等社科专业对城市依赖度更高,理工类要多关注学校和专业的师资及硬技能。比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的毕业生现在在IT市场,和清北毕业生相比,就有“吃苦耐劳,价廉物美”的声誉,属于高性价比的选择。还有一些理工科学校,在很多专业上有特色,“城市”选择就可以稍微靠后。
 
整体上,如果是综合前20名,(自己想选)专业最好的大学,城市优先的原则就可弹性对待。但是如果到100名之后的学校,我觉得,除非个别情况,原则1要牢记。
 
我把专业放最后的原因是有三。其一,十八岁的时候绝大部份人其实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其二,现在大学里的专业知识很多老旧不堪,更新迭代极快,其三,学历贬值,大部分本科生都要考研,还有重选机会,所以专业技术上loving by learning, learning by doing是更重要的途径。但这不意味着专业选择不要紧,毕竟大家都怕嫁错郎,更怕入错行,所以原则三是关于专业的:
 
 
03
基本原则3:
专业选择六字诀“未来,基础、稀缺”
 
未来好理解。最近一个好朋友跟我讨论他外甥女考研的事情,小姑娘热爱文字工作,想考北大的“文秘”专业,我们俩个俗人就感到这是个“下行赛道”。关于未来职业/专业选择,“人工智能替代”概率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很多工业时代的光鲜亮丽白领职业是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下的牺牲品,像文秘、簿记这些就首当其冲。今年填的专业要考虑5年以后的就业市场,甚至10-20年的演化前景。(note:《钱从哪里来》第二章,《香帅财富报告》第三、四章我们给出过未来职业/专业的人工智能替代概率和发展前景量化指标,供参考)
 
所谓基础原则是因为越是基础学科,越不容易在短中期被颠覆,越锻练人的思维能力而不是技能,这样的专业背景更具长期主义。比如说金融和数学,我就会更倾向于本科念数学,硕士转金融。还有一些看似“冷门”的专业,有时候会存在套利机会,像考古学、动物医学、康复医学、营养学、殡葬专业,需求不大,但供给更少,反而具有了稀缺性,有了稀缺性,反而在就业市场取得主动权。
 
 
04
基本原则4: 严肃考虑个体的禀赋资源
 
最后一条原则比较“卷”,但是很真实。在填志愿时要着重考虑的是考生(及其家庭)的禀赋资源。考生个性自不必说,求变还是求稳,好闯还是好躺,这对城市-学校-专业这三个选择都很重要。在此基础上,家庭的人际网络和资源能力也很关键。我举过一个例子,多年以来金融专业都被视为“金字塔尖”,分数奇高,但《钱从哪里来》第二章我们就讨论过,金融是个分化极严重的行业,大部分基层岗位其实面临很大的人工智能替代风险,属于下行夕阳赛道,收入也不高,潜力更有限,极少数顶尖岗位只会对顶级名校毕业或者具有深厚家庭背景的人打开,属于独木桥——所以对成绩/家世双普通的学生来说,金融未见得是优选。这些讨论有点扎心,但真实世界就是如此。对于很多年轻的孩子来说,志愿,可能是来自真实世界的第一课。
 
最后想说,高考填志愿中,一切原则都是布料,再昂贵的布料,也需要自己“量体裁衣”,合体为上。志愿很重要,但说到底沒那么重要,只是真实人生的第一站而已。未来、一切皆有可能。年轻、一切皆有可能。
 
祝好运。
 
附录:
注:图表数据来自中国薪酬网,由于影响薪酬水平的因素较多,此表仅供参考,望慎重抉择。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751篇文章 5小时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