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香帅碎碎念:

 

这篇稿子是给得到大学春季开学典礼准备的演讲稿。邀约是2019年1月脱不花发出的,我觉得一个开学典礼的演讲而已,准备两天就够了,爽快答应下来。结果一不小心上了贼船,得到的刘莎迅速给我发来一张“春季开学典礼香帅老师日程安排表”:定主题,写初稿,审稿,三次彩排,试装,演讲技巧训练课……差不多一共10个时间节点。

 

我有点懵,一个开学典礼的演讲要“审稿”,要“彩排”三次?我这样自诩半专业的“靠嘴吃饭”的人需要进行“演讲训练”?就被这样安排着进入了这个节奏。

 

刚才看了下档案,从2月17号交出第一稿以来,到3月16号,我经过了两次专门的演讲培训,现场彩排,然后重构逻辑,重新定稿,然后根据专业团队做出PPT后,又对逻辑进行修订,最后是3月16号晚上到现场带妆彩排(光化妆就花了1个小时),罗胖和脱不花都在台下陪着,之后妆都没有时间卸,再根据“现场感觉”再改一稿,算下来一共是7易其稿—— 等卸妆睡觉的时候,是2019年3月17日凌晨1点半。离正式演讲只有8个小时的时间,这8个小时包括睡觉,吃早饭,化妆,候场……

 

当天晚上,得到线下团队的平均睡眠时间我估计应该不到2小时。

 

早上我们匆匆吃饭赶到会场时,大约是7点45分,本来是趁早避开人群,结果看见学员们已经带着行李,开始在门口排队入场,就为了抢个前排的位子。除了流量明星的演唱会,估计已经很少看到这样的场景了。

 

车上都有点沉默。脱不花说,有时候难怪有人感到不理解,我们自己都不理解,也只不过做了一点点知识整理,体系化,和传播的工作,结果受众这样追捧,追捧到我们自己都感到惶恐压力,这种压力驱使我们必须呈现出最好的,和他(她)们最需要的内容。或者说,并不是我们做的多好,而是市场对这样实用的,讲人话的知识内容渴望太久了吧。

 

一切“奇怪”的商业现象背后,一定有个最不奇怪的商业逻辑。

 

当天的开学典礼效果极好,虽然我对自己的表现并不完全满意,勉强及格吧。自己心里知道节奏和逻辑,甚至台风妆容都有很大提升空间。但是整场典礼始终保持新鲜刺激,内容“干湿”度正好—— 但是回头想想,这很奇怪么?

 

为半个小时的呈现,每个熟练的专业的教书匠和写作者都经过了几乎病态的打磨,更不要说整个幕后团队长达两个月的付出。

 

想起了一句超级烂俗的话,世界上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背后都是无数人的负重前行。 

 

下面这篇文字是我当天的演讲稿,本质上是想讲“货币”这个抽象概念的塑造和变形是怎么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更接地气的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追求“更好生活”的历史,增长是一个量化的体现而已,“财富”是增长中一个最基本的变量。所以,“财富究竟是什么”其实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问题,它会深刻的影响到我们的增长和分配模式,进而体现为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准则。而“财富”的概念和衡量体系会与货币形态和货币概念息息相关——所以很多社会现象背后你都可以看见“货币”的影子,底层逻辑都可以在货币上找到一些答案。

 

这篇演讲稿就是基于这个出发点来写的。当然,这是一个极度复杂,也极度宏大,还极度抽象的命题,要在半个小时的“口语表达”中交付给现场观众这么一个逻辑,我们只能选择一种“抽筋剥皮”的路径,用颠覆认知,交付观点,和故事讲述的方法完成这个mission impossible。

 

所以,我选择了一个强势的标题《笨蛋,一切都是货币》,中间也省略了大量的逻辑和论述,直接用故事化的手法给出了结论。换句话说,这不是一篇学术研究,不可能呈现研究的路径,体系,和逻辑论证过程,但是期望给人一些认知上的刺激和重新思考。

 

最后,要特别感谢厦门大学的赵燕菁教授,和他的一次长谈刺激了这篇稿子的诞生,同时这篇稿子也受益于朱嘉明教授的《从自由到垄断:中国货币经济两千年》

 

 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上,货币无处不在

 

文/香帅无花

 

在我眼里,货币是教科书里最被低估的词语。

 

比如说,你能想到——

秦朝的灭亡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吗?

再比如说,你会想到——

美元脱钩黄金这个货币事件重塑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增长模式和社会形态吗?

还有,你会想到——

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的繁荣背后是因为中国有套独特的“土地货币”吗?

 

有句话说,“货币决定人类命运”(Money will decide the fate of mankind)。这些年我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这句话是对的——

 

货币的数量,形态,和性质,一直在塑造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我们眼里那些国家兴衰,商业模式变迁,至人际关系准则的变化,背后都是货币的驱动。

 

如果平日留心,积学有素,就会如有源之水,触处成文。否则就会下笔枯窘,想要用一个词句,一时却找它不出。 语言是要磨练,要学的。

我们先从秦朝灭亡说起。秦朝灭亡背后有个强大的货币逻辑

 

 “货币的数量会决定社会分工水平”。

 

这句话挺反常识的。我们都知道,经济增长可以等同为社会分工的进步,分工水平越高,越专业细化,意味着经济越发达。这怎么和货币数量发生关系呢?

 

道理很简单,社会分工要通过市场交换实现,而市场交换必须依靠货币来实现。没有货币那就退回物物交换了。

 

所以,货币之于市场,就像农田需要水一样。鱼米之乡肯定雨水充足,缺水的大都是贫瘠之地。同样道理,货币匮缺,就是市场的旱灾。很多商品生产就无法进入到“市场交换”体系中,社会分工就会倒退,经济发展水平下降,甚至引发萧条。

 

这就是秦朝灭亡前的情况—— 货币极度匮缺。那为什么秦朝会货币匮缺呢?

 

答案很出人意料:因为他过早强力统一货币 。

 

这又是为什么呢?战国时期的金属开采,冶炼技术不够发达,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比较困难。所以各国都允许民间铸币,让市场力量调节货币发行数量。这个时候,尽管市场上货币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但是(货币)数量是充足的,市场交换和社会分工也快速进步中。

 

到秦统一六国之后,市场规模扩大——这本来是好事,市场经济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分工也更精细— 但这是有前提的,市场交换规模大了,对货币的需求也更大。所以这个时候,必须加大“货币供应量”。否则就容易发生“钱荒”,导致经济萧条。

 

而加大货币供应量的先决条件是铸币水平得跟上—— 而秦朝是农耕军事国家,金属开采冶炼水平都不行,官方铸币不可能满足市场需求。问题是始皇帝不明白这个道理,他最迷恋的就是“大一统”。决定以官办的“秦六两”作为唯一法定货币,毫不留情的消灭各国民间铸币。

 

所以当时秦朝的情况是:一方面货币需求量大增,一方面货币供给量大减。这就像要灌溉的农田多了,水闸的龙头却被拧成了最小档—— 结果你很容易想象,庄稼得不到灌溉就枯死了。同样的,没有货币,很多商品只能退出市场交换体系,百姓可买的商品越来越少,收入也越来越少。这不算完,大家都没钱了,政府也收不到税了,怎么办?绞尽脑汁搞苛捐杂税,征徭役修长城阿房宫,各种暴政终于触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要用现代金融学语,秦朝覆灭是因为严重“通货紧缩”导致经济危机,触发社会危机而造成的。而这个经济危机,追其根源,就是货币数量太少,满足不了商品流通需求而导致的。

 

这个结论更进一步外推,你会发现更有趣的事情:在贵金属时代,谁占有最多数量的贵金属(尤其是黄金),谁就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金字塔尖。你想,大航海时代以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然后是英国,再接着是美国,不管是通过战争,殖民,金融市场,或者其他方式,大家的“霸主之路”都差不多,都是占有更多数量的黄金。像19世纪英国拥有全球30%以上的黄金,二战后美国更是拥有全球近一半的黄金储备。这个历史趋势,本质上就是因为货币数量对社会分工、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

 

货币如水,长期缺水会导致经济农田的荒芜。货币数量对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比起货币的数量来说,货币的形态更重要!

 

如果平日留心,积学有素,就会如有源之水,触处成文。否则就会下笔枯窘,想要用一个词句,一时却找它不出。 语言是要磨练,要学的。

 

比如说,1971年,美元和黄金脱钩。这次脱钩,把人类从“金属货币时代”送入了“信用货币时代”。这个改变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夸张可能都有点低估—— 可以这么说,今天我们所经历的增长模式和社会形态,都和这次货币形态的转变密切相关。

 

这次美元脱钩黄金,在历史上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塌”。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确立的一个国际货币体系,它的核心是美元盯住黄金,其他货币盯住美元,维持全球汇率水平稳定。

 

这个体系的稳定要求美元和黄金的比例要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可是战后几十年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对黄金和美元需求飞速增长,经济的波动也增大,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美国黄金储备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二是美元自身币值会随经济情况大幅波动,所以这个体系变得越来越脆弱,直到1971年,美国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

 

这一脱钩,相当于世界最大经济体的信用就从黄金身上剥离出来。美元成为了新的“黄金”,而这个“黄金”的数量,不受任何历史条件的约束,只和人们对它的信念(e.g.,未来增长预期)有关,这就是所谓的“纯信用货币”

 

 

从这里开始,人类的分工和增长进入了新阶段:贵金属货币时代,货币数量受限于储藏量,开采冶炼技术,所以市场交换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相对平缓。到了信用货币时代,人类货币创造的能力一下子摆脱了“具体物品”的限制,只要有“信心”,货币数量几乎不再受到限制,这样一来,很多原来不可能进入市场交换领域的行业,都开始了“专业细分”:比如我身后的PPT,就是专业的PPT团队做的;比如我们女生喜欢的美容美甲,现在也是由专业的“美甲美容师”完成,甚至有专业平台(e.g.河狸家)上门替你服务—— 这样细分的专业分工,在货币匮缺的市场体系里完全不可能产生。往前推进一步想,这几十年来全球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这本质上就是分工的结果。 也是货币创造模式改变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随着货币形态改变,人类社会的“信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比如说,农村土财主时代,有钱的标志是谁家地里埋的黄金多。而现在呢?福布斯上的富豪都负债率很高,为啥?因为负债表示人家愿意借钱给你,也就是你有能力给人一个长期的稳定预期,有信用,所以现在的富人不是拥有货币,而是拥有货币创造的能力。

 

那这意味着什么呢?

 

财富创造摆脱自然资源的约束。只要有实力制定规则,有能力创造想象,你就拥有未来和财富。比如说,比特币兴起就是因为科技创造了一套让很多人信任的规则,而它最近的波动则是因为缺乏国家主权支撑,没有形成稳定的长期预期。

 

这一点在当下这个时代更明显: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未来财富一定会和你的个体信用绑定在一起(比如腾讯有Q币)……只要有足够多的人接受和相信你,你就可以拥有货币创造和财富创造的能力。

 

信用创造让人类社会具有“合作博弈”的可能性。贵金属的占有是排他的,所以大家用各种方法(殖民,战争,暴力,贸易)占有更多黄金,这就是非合作博弈。而信用货币体系下的财富不完全排他,大家可以一起去创造未来财富,实现双赢。战后这几十年,是人类历史上战争最少的时期,本质上和货币信用形态的改变其实是密切相连的。

 

所以你看,从金属货币到信用货币,这样一个货币形态转变,却驱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这个转变,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增长模式,商业模式,甚至社会财富累积的手段,人际博弈的准则,都被这个改变所塑造。

 

如果平日留心,积学有素,就会如有源之水,触处成文。否则就会下笔枯窘,想要用一个词句,一时却找它不出。 语言是要磨练,要学的。

 

说到这里,我猜很多同学心里会有个问题—— 

 

刚才讲的似乎都是“美元”,目前全球货币体系的锚就是美元,那中国经济会不会过度依赖美元呢?美国一打喷嚏,我们就感冒呢?

 

这句话当然没错,但是中国也有点例外:我们在完全无意的情况下,创造了一套相对独立于美元之外的货币体系,这就是今天要给你讲的“土地货币” —— 可以说这么说,这是理解“有中国特色”经济现象的钥匙,比如说,为什么房价这么高?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可以弯道超车?这一切你都可以在这个词语上找到根源。

 

土地货币这个词很陌生,但关系的事情你肯定很熟悉:高达几十万亿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与其密切相连的地方融资体系,银行融资体系—— 他们共同创造的一个信用货币市场,就是土地货币信用体系

 

这套体系的形成本身就是个“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历程:事情要回溯到1998年的商品房改革。当时我们要搞建设,缺钱。公房建设等于抢占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钱,没办法,搞改革。政府把土地出售给房地产开发商,然后开发商们建房子卖出去赚取利润 —— 结果这么一来,催生了一个以城市土地为锚的“内生增长模式”。

 

这个模式和我们的房价,城市化都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都知道,土地价格取决于未来这片地方各种公共服务的价值(商圈,学校,医疗,交通,娱乐等等),也就是所谓“城市建设”的价值—— 沿着这个思路想,你明白买房到底买的是什么了:本质我们购买的是一个地方的“城市公共服务”的股票。为什么大城市,好学区房价贵呢?因为他们是大蓝筹,龙头股。

 

 

为什么从90年代末到2012年左右,所有城市房价都涨呢?因为中国城市化率从19%上升到58%,城市人口从2亿上升到8亿,这相当于城市化这个大盘普涨,所有股票雨露均沾。

 

一个城市(地方)的地价房价上来了,就相当于地方政府手里有了“抵押品”——房(地)价越高,流动性越好,抵押品质量越好。银行越愿意贷款,开发商和地方政府也就有更多钱投入“城市建设”—— 换句话说,中国的商品房市场和城市化进程糅合在一起,创造了一套以土地金融为基础的资本生成模式。城市土地在这个模式中充当了“信用抵押品”的角色,让货币资金流通,进行信用扩张——学过货币银行学的同学马上会反应过来了,这就是“货币发行”的逻辑呀。所以,我将这套体系称之为“土地货币信用体系”。 

 

那为什么说这套体系相对独立呢?因为土地房子属于非贸易品,很难进入国际交换分工体系,所以和国际美元货币体系之间是相对独立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几乎所有国家都遭遇了“钱荒” ,只有中国一个“4万亿”把经济刺激得差点发烧—— 这个原因是什么呢?下面这张图告诉了你答案:

 

图1  制造业,出口下滑

 

图2  地方债上升,房地产价格上升

 

一降一升,而且是猛升。你不妨这么来理解:如果货币体系就像水闸的话,中国有两个水闸,属于全球交换分工体系的美元货币,和主要在内部消化的土地货币。全球危机的时候,属于美元货币体系的水闸显示1严重损害(e.g.,制造业下滑),但是另一个水闸,土地货币水闸闸门大开,解决了“钱荒”的问题—— 闭眼回想一下,你家的房产价格是不是在2008年以后开始猛飚的?

 

土地货币闸门大开,会不会有副作用呢?当然是有的,洪水来了,当然留下很多问题:比如说有的地方不缺水,结果水漫金山,房价被推得过高;比如说从银行到信托到地方融资平台,杠杆率上升过快,风险累积;再比如说,土地市场是非标产品,而且属于政府垄断型资产,土地交易过程中特别容易产生贪污腐化,很多干部都“倒下”在这个上面。

 

但是这场货币洪水也有另外一个效果:催生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很多“弯道超车”的商业繁荣。  

 

在解释这句话之前,我想先问个问题,洪水过后那一年是灾年,还是丰收年呢?

 

我估计城市孩子第一反应,洪水过后肯定是灾年。错!正确答案是大洪水过后的年份都是丰收年,为什么?因为谚语说“水淹一条线,灌溉一大片”,意思是有一些地方无法灌溉,土人力翻松也很低效,但是一场洪水过后,虽然生灵涂炭,但也会灌溉很多荒地,等于大自然的伟力帮我们做大规模的深度土地翻松工作(为什么人类文明都产生在大河两岸,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说到这里你就明白了,土地货币体系闸门大开,洪水泛滥,造成经济过热,货币过剩的局面。这意味着面上有大量的钱无处可去—— 

 

会到哪里去呢?到那些烧钱的地方去。

 

2011-2012年是全球移动互联网技术大规模用的时候。和所有高科技行业一样,移动互联网是烧钱的行业。一条原则—— 越高端的服务行业,越精细化的分工,就越烧钱,比如得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是不可能产生的,因为它非常烧钱,对分工水平要求很高。而坦白说,2011年左右的中国并没有达到那个阶段。

 

结果一场货币洪水过来,资金过剩蔓延,将当时我们生产力水平还无法触达的社会分工,用钱生生冲开了。2011年之后,中国移动支付一骑绝尘,各种新商业形态层出不穷,微信,美团,滴滴,今日头条……,我们生活开始发生巨变就是这个时候。很多人把它称为一场“移动互联网革命”,但是往下深挖一层,这场革命的根源原来是土地货币体系的洪水。

 

如果平日留心,积学有素,就会如有源之水,触处成文。否则就会下笔枯窘,想要用一个词句,一时却找它不出。 语言是要磨练,要学的。

 

说到这里,演讲时间也到尾声了

 

不管是秦朝货币那点事,还是美元脱钩黄金带来的改变,或者是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货币体系......

 

如果深入的思考下去,你会发现,人类文明的历程上,货币无处不在:王朝兴衰,分工水平,社会关系,行业起落——每个角度我们都可以见到货币这把魔术刀的塑造。

 

 

每次想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有点替货币抱屈——一个塑造文明史的事物却没有在文明史里留下相应的位置,也阻碍了人们对货币,财富真实涵义的准确把握,所以脑子里经常会恨恨的冒出这8个字:

 

“笨蛋,一切都是货币”

 

谢谢大家。

 

 

一筐现场照片特别放送

 

 

◎ 香帅  :“笨蛋,一切都是货币”

◎ 香帅 :“货币匮缺 = 市场经济的旱灾”

◎ 香帅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 香帅  :“你只需要有实力制定规则,有能力创造想象,你就拥有了信用,也就拥有了未来和财富。”

◎ 香帅  演讲瞬间

阅读原文,试读《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精彩内容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888篇文章 39秒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