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两天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发表了远超市场预期的鹰派讲话。“鹰气”把美股砸出一个大坑。

 

其实我也不太明白,为啥那么多媒体热衷于报道这个事情。

 

除了极少部分做TRADING的专业交易者,这事儿跟普通人实在也没啥关系。实在要说勾连,勉强可以说,A股现在逮啥跌啥,怕是会跟着美股跌一波,或者市场怕美国持续加息,给咱央妈添堵,不敢再降息,经济压力会更大……

 

虽然想法荒唐,但是生活常常比想法更荒唐……

 

但这些事,也没谁管得着,对吗?

 

作为时代和市场的PRICE TAKER(价格承受者,价格跟随者),最近我仔细思考了俞敏洪老师的名言,“从绝望中寻找希望”,所有的郁闷都迎刃而解,操心个啥呢?在哪个山上唱哪个山上的歌,有体力的时候跟着市场波动跳舞,跳不动了躺着睡觉就好。

 

经济学有个词叫“预期管理”,20世纪50、60年代,正是被称为经济学末代天皇的卢卡斯最风靡的时代,他的“理性预期”理论影响了全世界几代经济学家,直到今天。

 

预期管理算是理性预期在宏观政策面的一种应用理论,大致上就是指的政策制定者通过公开谈话,政策诠释等行为动作,让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被看见”,这样可以引导市场有效消化信息,让政策效果更大,副作用更小。

 

如果这段话听上去你觉得晦涩难懂,我给你举两个例子,你就明白,“预期管理”其实在生活中天天见,随处见,而且会深刻的影响到一件事的结果和参与者的满意程度。

 

● 例子1. 婆媳关系

 

恋爱中的女生,刚到男生家吃饭时,即使再恨嫁,也切不可多表演贤惠——进门擦桌子,进厨房,饭后收拾碗筷,洗碗,扫地,等等等等。

 

这样做的坏处是给了婆婆或者先生一个错误或者过高的“预期值”,日后生活中,一旦“贤惠程度”偏离或者低于这个预期值,就容易产生矛盾。调低预期,日后与预期相符,平安;偶尔高于预期,惊喜。你看,这就是预期管理。(注:此处男女可以替换,就是指婚姻家庭关系中的预期管理,请勿和男女平权拉上关系)

 

听上去有点绿茶哈。但实际上坦诚的,有效的,正确的预期管理对所有关系都非常重要。

 

套用金融学的讲法,就是让真实信息能被逐步的充分有效反应,也避免冲击或震荡。过高或者过低的期望,都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失望。

 

这种失望反映到人际关系中,是罅隙,冷淡,争吵,或者破裂。反应到市场价格中,则是波动。都不够健康。

 

● 例子2. 政策与市场

 

货币政策一直是宏观上预期管理的重点。

 

尤其美联储,从格林斯潘开始,几乎所有掌舵者都是天才的“预期管理”者。

 

宏观市场上,好的预期管理价值亿金。

 

疫情这几年,美国几万亿美金的洪水滔天,通胀直逼两位数,但美股的起伏始终没有失控,鲍威尔的“一舌之力”居功至伟。

 

比如说这次鲍总的“鹰派讲话”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预期管理”的例子。在鲍总讲话之前,其实对于接下来的“通胀”,“衰退”,美国市场声音挺复杂,大家各执一词,预期相对混乱。

 

压通胀必须加息,压这么高的通胀必须雷霆般大幅加息。大幅加息势必会导致投资消费欲望下降,经济下行甚至衰退,资产价格下跌。

 

金融市场有是强反馈的预期主导的市场,反应过度是本能——预期要下跌了就赶紧跑,所以下跌更快,幅度更猛。

 

所以悖论来了:加息要多大幅才能压通胀又不引起经济过度衰退,资本市场雪崩?听上去就是个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过去一年多的鲍威尔的动作来看,“保经济保市场”的站位比“压通胀”要高,这个非常合理,因为压通胀的目的最终是保经济。(政策制定最怕本末倒置,不过很不幸,KPI驱动下技术官僚最容易犯本末倒置的错误。)

 

所以到7月份,美国市场渐渐从“75个基点,即0.75%的超大幅加息”的恐惧中慢慢复苏。沃顿商学院教授Jeremy Siegel表示,“美联储负担得起更温和的加息。”

 

很多基金经理也纷纷表示,“通胀曲线已经变平滑了。”华尔街的预期开始变得乐观,不到一个月时间,道指涨了近10%。

 

回到“婆媳关系”的预期博弈中,作为“媳妇”的鲍威尔如果继续鸽下去,通胀已经控制这个乐观预期则会被加强,市场继续上涨,给美联储9月的加息动作带来压力:加少了通胀持续膨胀,加多了市场猝不及防会崩塌。到时候,任何数量的加息都是错,成本很大,收效很小。选择8月底,用“嘴”加息,市场在9.7%的涨幅后挫几个,十个点都不是大问题。

 

鲍总表示要“强力”抗通胀,强调通胀目标是2%;认为“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过早放松政策做出了强烈警告”;表示“必须坚持加息,直至工作完成”。

 

就这样把市场预期又扭了回来。在下次75个基点的加息前金融市场已经基本完成调整。

 

换句话说,从6月首次75个基点的猛烈加息以来,美股市场截至目前是“慢慢消化”的态势。调整的节奏和幅度都很温和,没有剧烈震荡,这不能不说是超牛的“预期管理”了。

 

所以你看,不管是人际关系,还是政策实施,好的预期管理一定有三点:

 

1.言行一致,绝不能出尔反尔。

2.前瞻引导,而不是滞后反应。

3.逐步调整,而不是突然袭击。

 

长期预期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言行不一致,预期都崩塌了,还谈什么管理。

 

有足够提前量,滞后反应给人的感觉是“补锅”,就是锅烂了才要补,经常有反作用,突然袭击的坏处则是预期不稳定,导致市场(情绪)波动震荡。

 

当年日本央行就被批评“言行不一致”,说宽松结果抠抠搜搜,说紧缩结果却畏畏缩缩,而且经常是市场已经对政策做出反应后又打补丁——

 

久而久之,市场“预期”就变成了“哀莫大于心死”,你爱干嘛干嘛。

 

政策如此,市场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750篇文章 7小时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