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几个金融业颇为躁动。降薪追薪,裁员减员各种风波外,著名商学院副院长在毕业典礼上鼓励大家“不要以做金融为耻”,引起哗然。市井传闻多少真真假假,但是“金融”二字的金色,确实在褪去耀眼光环,回到平常面目——这个变化已经酝酿很久,但直到从2023年底才正式形成了“中特金”的理论体系。

在阐述“中特金”之前,我们先要理解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工作的逻辑思路变化:

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在社会主义的大框架下进行市场经济发展的探索,在实践上没有现成作业可借鉴,在理论上更没有体系可以指导。这个阶段我们很多经济政策是“摸着石头过河”,也是小步试错不断迭代的过程。到2012年之后,随着理论体系的日趋成熟,政策思路上从“摸着石头过河”进入了“从理论到战略,从战略到战术”的有序发展阶段。

换句话说,任何经济分析,宏观预测,产业研究的都需要从理论框架出发思考战略方向,然后才能对战术(比如宏观,产业政策)做出更好的思考和反应。所以思考金融行业,金融市场,金融从业人员的发展方向,需要对“中特金”理论有更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1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

金融发展理论(中特金)?

中特金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简称,这个专有名词的提出确立有两个时间节点:

2023年10月30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

11月1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

这个名词中有两个点需要注意——

第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要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

第二,(金融发展的目标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持。

这两个点的意思是:和美国金融立国的逻辑迥然不同,中国的金融行业一定要清晰自己定位,是支持性行业(supporting industry),支持和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实体经济部门。换句话说,所有套利型的金融模式,产品,市场,都不是我们需要的。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这本书是根据总书记在2012年以来关于金融工作的论述摘编而成的,也是中特金的理论框架。社科院李杨老师和张晓晶老师都对该理论框架进行了阐述。总结起来,就是8665-1——8大坚持,6个核心要素,6个体系,5篇大文章。

那什么是“中国特色”呢?

简而言之,党的领导,财政为本,简单金融。

比如说,之前那种用各种复杂产品加杠杆,做金融套利的投资行为,就和中特金框架不太相容——既没有坚持容易穿透,控制风险的要求,也不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支持硬科技,支持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目标。同样的,动辄上千万的金融行业薪酬,也是中特金要限制的范围——不利于社会公平,减少贫富差距。还有汇率和其他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也是中特金比较关注的——和风险防控,底线思维都不一致。

除此之外,中特金的目标——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对股权市场也会产生结构性的影响。金融是支持性行业,是要让资金和资源流入有利于强国和民族复兴的领域和行业,包括各种涉及产业链安全,能源安全,和农业安全的硬科技。而硬科技的研发落地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股权市场更鼓励“耐心资本”。从这个意义上说,之前流行的那些靠烧钱换市场垄断地位,再获取高额收益的商业模式,就会受挑战。但另一方面,商业模式,融资模式的转换需要时间,行业的传统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磨合和调整。

顺着这些思路,可以理解这大半年金融行业的变化,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

2

中特金下的潜在行业机会?

从行业角度来说,中特金可能意味着中国金融行业要进入一个重质不重量的阶段。

所谓不重量,意味着整体行业规模可能不会继续增长,甚至有缩量空间。

截止2023年底,中国金融业占GDP比重是8%,高于美国的7.8%,更远远高于欧盟3.8%和OECD国家4.8%的水平。考虑到行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值+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金融业可能会经历薪酬下降,盈余下降,人员减少的过程,但缩量不意味着金融行业不重要,而是要求金融行业要引导资金资源到该去的地方。所以金融的结构,形式,产品,和服务模式等方面可能德国模式和日本模式比美国模式更具有参考价值。

按照理论—战略—战术的框架,金融行业政策可能集中在“5篇大文章”上——包括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和养老金融。

在这5篇大文章中,中短期内感觉养老金融的可落地性最强。因为实际市场存在——目前人类社会的退休养老机制都是应对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不超过10%和平均寿命70多这种社会结构的。但未来60岁以上人群超过20%,平均预期寿命延长15-20年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都面临很多变化。同时中国未来5-10年开始进入60+这个行列的这代人(60-70),他们享受了较多国家增长红利,财富水平较高,而他们的“养老生活”需要更多选择和模式——而中国服务资源在地域上分配不均衡,这其实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服务资源配置市场——这里面是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模式可以找到具体抓手的地方。

除了养老金融外,科技金融对应着和产业链安全,国防安全,农业安全的硬科技研发应用,绿色金融对应着减碳减排和传统行业绿色转型,前者可能对国家的货币政策,融资市场结构,产业政策等方面会有更多影响,而后者的着力点可能会在一些金融产品的创新上。

作为是针对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可能更关注公益性。数字金融则更多应该是作为“基座”和工具,渗透到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养老金融中。

整体上来说,金融行业面临着结构性的变化。这个变化我总结下来,就是要给金融业祛魅:一方面,金融是极其重要的决定性行业,是国之重器,也是国之大者。另一方面,金融不是暴利行业,不是套利行业,要让金融走下“精英”的神坛,祛除短期暴利思维,回到平常心、持久心。以平常心、持久心看金融,做金融,发展金融,让金融持续服务好实体经济——金融行业的格局,产品,市场,模式,机构,都要在这个逻辑下进行重塑。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不仅资金资本要耐心,人力资本也要有耐心,要不断加深对当前理论框架的理解,调整预期和行动。

金融业最大的经验就是——历史业绩不能预测未来。所以不管是家庭企业还是从业者,最怕的就是固守过去的成功经验。深刻理解中特金的理论框架和战略目标,这是迈向未来金融发展的重要一步。

其实,真正的中特金就是“中特金866”加上五篇大文章。这五篇大文章是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和养老金融——

科技金融主要指的是硬科技。强国(的)硬科技、民族复兴(的)硬科技,包括产业链安全和自主研发的卡脖子技术,如芯片。此外,还有能源安全、国防安全等。能源安全是硬科技,包括核聚变、光电、光伏电厂等。前阵很多大企业在购买电厂,未来这些项目肯定会挣钱,因为它们确实有用处,尤其这里面有些项目天然挣钱。但有些则不然,因为硬科技的研发成本很高。例如,我们国家最近在扶持的“核聚变”项目,上海市科委、各类产业基金都在投,融资规模已达数十亿,估计未来各省份可能都会跟进。这种行业不确定性很高,举个例子,1920年左右,全美大约有2000多家汽车厂,到了1970到1980年就只剩了几家。伟大行业最终会变得垄断,在发展过程中一定充满挑战,很难确定哪些企业会脱颖而出。

国防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领域,即使中美不发生冲突,我们也需要保持国防威慑力。这不一定要体现在股票投资上,国防相关产业的上下游链中是可以有很多小机会的。这时候金融就会有多种支持,银行贷款、政府产业基金都会引导投资到这些领域,IPO肯定会为这些企业开绿灯,财政补贴也会倾向于这些项目。

绿色金融主要涉及双碳减排和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双碳是抓手,但同时它又是个抽象概念,是个新事物。这里很多人会问到关于衍生品的量化问题。如果国家未来支持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会涉及碳排放的定义、计量、识别,以及鼓励绿色转型的激励机制。这个领域有产品应用的潜力,特别是金融创新和衍生品交易方面可能会有抓手。

普惠金融当然是针对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我觉得这方面更多是公益性质的,可能会提供潜在的就业机会,但不一定有盈利机会。

养老金融我认为尤其需要重视。在所有五篇大文章中,养老金融是五篇大文章里真正有抓手且有市场前景的。因为他有实际的市场存在,以前,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在人类社会中原本从未超过10%,我们的退休机制和养老金制度也都是为10%以下的老龄人口的社会设计的。然而,到2035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肯定将超过20%,在一些重度老龄化国家甚至已经达到了28%。中国届时也可能达到类似的比例。同时,到2035年,中国人平均寿命将达到90岁,这意味着如果退休年龄仍然是60岁,人们将有30年的退休生活。过去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0多岁,如今突然增加了20年,会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此外,今天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也不同。我很尊敬的银行家刘晓春写过一篇关于养老金融的文章(详情见:中国养老蓝图:从伦理重塑到养老金融),讨论了金融问题和伦理问题。他指出,现在60岁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是老年人。比如我父亲70岁时还能在家里爬树摘柚子,生怕被人看作老年人。其实,可以说如今的60岁人群依然处于“健壮期”,还有很多余力,能够继续服务社会,直到70岁甚至75岁以后才逐渐进入衰退期,而到80岁以后才可能进入失能期,这时候才是需要辅助的阶段。

在这些不同阶段,所需的服务不同,相应的金融产品就会有很多种。今天我们谈论的大多是养老金,但实际上这只是基本保障。60多岁的人,还有更多养老服务和养老产业相关的金融产品需求。我在与友邦保险交流时,发现他们就创新养老金融产品——骨折险,因为50岁以上的人群骨折风险约为10%,他们就针对50-60岁以上的人群发骨折险,尤其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50岁至60岁的这一代人大多享受了时代红利,拥有较为丰厚的财产。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尽管有钱,但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无法获得最好的医疗资源。骨折险不仅仅提供资金补偿,更是匹配最好的医疗资源,这正是养老服务的核心——通过金融手段匹配最好的资源,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

所以未来不仅仅是资金的匹配,还是资源的匹配。尤其我认为在养老行业中金融机构会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将涉及到保险、信托、基金和信贷等等方面。所以,这不仅是养老金融,我更愿意称之为成年人金融,或者成熟型金融,这将是最有市场、最有抓手的的领域。

当然,其次比较有抓手的领域是“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主要体现在产业上,而绿色金融则更多体现在一些创新产品上。至于“数字金融”,虽然过去比较火热,出现了比如移动支付和央行数字货币,但现在这些还不能称之为抓手。数字金融应该作为一个工具,渗透到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养老金融中。总的来说,图中所列出的这些领域既符合我们的理论框架和战略目标,又能找到市场的战术抓手的方向,是健康、安全、理想的金融方向。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歌,叫《等待》。我觉得现在正是一个忍耐和等待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稍微看看外面的世界,把眼光放远一些。我相信从十年甚至更长期来看,中国肯定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会走向民族复兴。这个过程虽然理想美好,但道路却是漫长的,所以我们需要有耐心。不仅是资金需要耐心,我们的人力资本也需要耐心。这种耐心该如何培养呢?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加深对现实框架的理解。最怕的就是固守过去的成功经验。因为历史业绩不能预测未来(Historic return cannot forecast future)。承认现实,进而理解当前的框架,这是迈向未来的第一步。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854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