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们在4月3日推出了《那座工厂那座城》(90后眼中的中国经济之三丨那座工厂那座城)后,一篇近7000字的长文,被多方转载,然后不断发酵……很多攀枝花的读者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也有许多来自淄博的、东北的、河北的煤炭城石油城的读者们告诉我们,不同的城市其实有着相似的命运。还有更多的“藏二代”“疆三代”(那些因为祖辈父辈支边,支藏,支疆而出生在兵团,农场,深山峻岭的工厂中的人们)落下泪来——因为“庙堂上的轻飘飘的一句,是底下百姓长长的一生”。

我在朋友圈里看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王汉生的留言。生于70年代中期的汉生来自重庆一个三线小镇江津。当年的江津状元,考上北大,海外留学,学成归国,现在是北大最亮眼的学术明星——光芒四射的履历背后,却是一个“藏二代”的时刻自惕与警醒。汉生写到:

“过去中国几十年,发生太多故事,落实到我们每一个凡夫俗子身上,意味着什么?让我想起自己老爸老妈,在西藏最艰苦的时候,贡献边疆20年。贡献了青春,贡献了健康,贡献了骨肉亲情。回内地后,国有企业说不行就不行了,该下岗就下岗。攀枝花的故事,太熟悉了。也发生在重庆,也发生在江津,这个三线小镇。这段经历,让我养成一个习惯。任何时候,尤其是好日子的时候,要瞪大眼睛看社会变迁,要时时刻刻的有危机感,要不停学习成长,要有一身能耐。对过去,坚决抛弃。对未来,不给任何被抛弃的机会。”

在阅读留言的过程中,这样被触动,被击痛的时刻还很多。谢谢所有的你们,无论是生长在哪个年代,无论在哪个城、哪片天空下  无论是“出走”还是“坚守”——我们都有相似的感动,为祖辈和父辈曾经历的悲欢离合,困顿挣扎,为我们自己亲历的路程。

谢谢你们的聆听,也谢谢你们敞开心扉。

作者:香帅团队

(编者注:下文所引用的留言,均来自《那座工厂那座城》一文评论)


那些城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我们深深爱着的家乡,是神州大地上和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一座座城池。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可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里有诗与远方?

公众号读者「麦道」

风云变幻攀无常,字字真情一枝花。

来自公众号读者「这附近没有711」

我也是戴希一般的攀枝花同龄人,也是出生在攀钢医院,可能也在同一所攀钢子弟学校甚至同一片攀钢生活区。我的父辈们不是从鞍钢来建设攀钢的就是留在鞍钢的,世纪末的那场下岗洪流,让我的一些亲戚丢了饭碗甚至妻离子散。还好,没有人选择轻生,多年后有人走了出来生活富足;也有人一直受困在阴影里。共和国的长子沦为共和国的弃婴,那种悲伤也嵌入我的年少记忆。

我的父母是攀钢双职工,我的爷爷是建设攀钢的老干部,年少时的生活还算吃喝不愁。高中时先是爷爷去世,后来父母单位改制,生活水平骤然下降,上大学的学费父母都只能靠借,其它亲戚不是当上领导就是出去干了一些事业。

那些年受尽了他们的白眼与冷嘲热讽。我自己不争气在大学里虚度时光,最后毕业也只能求助于亲戚,帮忙进了攀钢成为一名攀钢工人。因为他们帮了我一个“大忙”,所以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的恋爱,都要受到他们的介入,甚至殃及我的父母,让我苦不堪言。我还记得刚工作的那几年,每次在下班的通勤车上,看见金沙江上的夕阳我就想哭。

我本身是抗拒回攀枝花的,可是那几年我改变了。我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从此我的各种签名都是“我不爱你攀枝花”。可以听听谢天笑的那首《我不爱你》,就会明白我当时的心情。       

2012年时经济还没有明显下滑,我背着所有人辞去了攀钢工作。这是所有亲戚甚至我的父母都认定的“大逆不道”。我上班时拿着吉他去最偏远的地下通道唱歌, 下班时就若无其事地回家。当时我天天担惊受怕,后来去了大专学校当音乐老师,又去做音乐培训,收入远高于攀钢的收入,我才能在亲戚和父母面前挺直腰板做人。

我从高中时就一直对支援建设,三线建设的相关历史特别感兴趣。我是个超级电影迷,先是看了很多英国的老工业城市相关的电影(多数都是戏谑似的),也看了一些关于底特律关于柯达的,后来又看了贾樟柯导演的 《世界》和《十二城记》以及其它关于这段历史的悲欢离合的电影。后来我又看了让我震撼的《铁西区》——他们对这些变迁这些历史更多的是人文关怀。今天看到戴希以经济角度,略带忧愁的关于家乡变迁的文章,我无比激动。

我的一个梦想就是为这座城市写一首与众不同的歌,或是写一本关于这个城市的小说,就是鲁迅的百草堂,莫言的高密乡,昆德拉的布拉格……可惜才疏学浅一直未能实现。我身边的绝大多数人都对这个城市没什么人文关怀,甚至动不动就咒骂这个城市,有钱的都离开了,去了成都及周边,然后冷言你没出息才待在这个山谷破地……这更是激发了我想要为这座城市做一些贡献的理想。今天看到志同道合的戴希,我莫名感动,觉得这是千里之外的一个知音。

公众号读者「JUN儒」

一个厂,一座城市,三代人,近七十年的央企大厂阵痛掉的是三代人最爱的家乡。

公众号读者「清风徐来」

攀枝花,英雄的花。在攀枝花红格镇待过几周,恰逢冬季,成都潮湿阴冷,当地却如春天般舒适,只是空气略显干燥,油底肉也久吃不腻。我是川内纺织工人的子女,希哥说的一切悲欢离合我都经历过,大国企福利完善,让人舒适安全,人际关系也和睦持久。但这种组织模式不适合市场经济,因为产权问题,效率低下。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从量到质奇缺奇差,国企改革释放了大量劳动力,加上外贸对民企开放等被倒逼的改革措施,中国迎来了大发展,现在量上来了,质却上不来,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就是质的问题。但是没有太有力的配套改革措施出来,产权依然模糊(个人不看好混合所有制),国家政策在市场与行政管理间摇摆不定甚至偏左,金融体系依然歧视民企,国企没有动力民企没有信心创新升级。需要极大的智慧和机缘,我觉得唯一的出路在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民企。胡乱写就,与君笑谈。

公众号读者「欧摩西洛伊」

我离开得越久,就越思念这座城市。前年回向阳村,灯光球场、攀钢俱乐部,到处都没有人。。。自己曾经的住处以300元一个月的价格租给了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整栋小楼基本都是六七八十的老年人和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其他人都去了炳草岗和成都。

公众号读者「壹馨壹意」

我就是从90年代一直在攀钢工作的普通工人,作者写得很好,确实对整个社会来说,攀钢的兴衰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但我们却付出了所有的青春年华,只因为所谓的产业过剩,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哪怕很微薄的工资,虽然人到中年,都还在四处奔波找工作,想想真是很辛酸啊!

公众号读者「鱼子皮」

我的家乡是河北的煤炭矿区,看这篇文章感同身受,几次鼻子发酸,因为产业不行才被迫搬家,大时代的小人物最能体会啥叫去产能了。感谢作者写此原创,道出了我们的心声。

公众号读者「于旭东大学渣」

也想写我的家乡淄博了,典型工业城市,同样的境遇,试图转型服务业,却没有那么强劲的购买力,现在面临关店潮。

公众号读者「于旭东大学渣」

也想写我的家乡淄博了,典型工业城市,同样的境遇,试图转型服务业,却没有那么强劲的购买力,现在面临关店潮。

公众号读者「Arabella安安君」

看得我挺难过的。买断工龄的出现已经证明了钢铁的没落,但是没有头绪的转型也很难。小时候在家里听着姥姥姥爷唠北方的家常现在他们也回不去了,即便有很多家人都在北方 。我问过很多人还会回攀枝花吗?“不,不回了。” 我们看着攀枝花停滞,肌肉萎缩,也无能为力。但毕竟,小的时候,攀枝花还是一个流着汗水的叔叔——能让我们特别有安全感的那种。

这代人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有多少沉舟侧畔,就有多少扬帆起航;有多少唏嘘叹惋,就有多少欢声笑语。

也同欢乐也同愁,时代的鼓点和心跳中,有你有我。

公众号读者「A Sleeping DOG」

戴希童鞋,你好,我们好像是一个中学的,你那时候是短头发吧?!祝贺你北大直博。时光荏苒啊… 读了你的“回不去的原乡”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是少有的在攀枝花长大,在外面读了硕士又回攀枝花的。当然,我的父母也都在成都定居了。 我想说,其实你不回去,不是因为你回不去,而是因为你找到更好的实现你价值的地方了。 不要去埋汰这座城市,不要觉得你回不去,回不去不是因为她,是因为你没想过要回去。你觉得那里太小,装不下你了。

戴希,你可以写钢铁……不要写攀枝花,你让我这个正在想要一砖一瓦重新让她辉煌的人………              

公众号读者「Sisi Hao 郝」

看到说攀钢附属的学校,同学课间都不说四川话的时候,我就果断转了。看到最后,发现川哥、戴姐和大小希都是我小时候认识却多年未见的熟人,一时感慨万分。还记得当时小希刚上初中,找我借流星花园的CD被戴姐阻止说少儿不宜。没想到,这么多年都过去了,还能从自媒体上看到他们的近况。

公众号读者「猪猪猪蓓」

我是1996年和双胞胎妹妹在攀枝花出生的,如今两个人19岁,也是离开家到外地读大学,妈妈是攀钢的职工,如今打算买断工龄,看到这个感触很深呐!前些时候,我在杭州看到杭钢停产,还在想自己的家乡攀枝花呢,今年过年回家,看到街上人确实少了许多,多少有种没落的感觉,不过我还是很爱攀枝花,爱这座钢城!

公众号读者「Cindy」

感同身受,仿佛是自己和父辈的生活,幸运的是作为80后的我,已勉强在大城市站住脚,而父辈即将光荣退休,离开家乡……也许是种幸运……

公众号读者「在路上」

出来读书的同学绝大多数都留在了外面,渐渐的家也安在了外面,虽大家仍然很喜欢攀枝花,可是无奈对于绝大多数人的事业发展来说,却回不去了,客观条件决定了城市的发展局限

公众号读者「小尘埃」

看完文章后我转发给了几乎所有我认识的与攀钢有关的人,作者的这些文字只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时代要更迭,我们没有必要因为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黯淡而愁眉苦脸,正如作者所说的:“成长就是接过上一代的担子,也寻找自己的未来”, 必须要给这个比我小的大才女&老乡点个大大的赞!!最后,恰逢今日清明,推荐一首石小飞的歌曲《像初次相逢一样》来表达我此刻内心的感受。

公众号读者「敏敏」

看了博士姐姐的文章有些失落感,由于是攀枝花农民出身对于攀钢的没落所带来的阵痛相对模糊。但是行业产能过剩和我国经济减速所带来的伤悲我是感同身受。希望以后多写好文章。毕竟攀枝花的资源得天独厚,包括气候和阳光。作为农民的我坚信攀枝花终有一天会真正意义上成为一枝花。

等待中的涅槃

浴火重生的,才是凤凰。

公众号读者「叶伟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悲与喜,在历史的洪流中太过渺小,却又是每个平凡人岁月的全部。大势变迁,走不出的人,只能由下一辈去承载。

公众号读者「Wenshine」

居安思危绝非杞人忧天,温水煮青蛙正在不少大学里上演。

公众号读者「Turing」

天朝的希望,就在这些孩子们身上,他们越来越有思想,留给我们摸石头的时间不多了。

一座厂,一座城,一段又一段的人生。回不去的是岁月,走不出的是乡愁。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752篇文章 13小时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