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在看2022年全球畅销书《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突然意识到,消费的概念,和现代社会的概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今年很多人问我,消费行业还能好么?

我总是回答,任何经济体要发展,消费的重要性只会上升,不会下降。 即使经济有周期波动,消费行业在不同阶段都有机会,只是市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企业需要迭代想法而已。观察了2023年的消费市场,我看到四个趋势——

趋势1:爆款制造点越来越素人

引爆周期越来越短

今年市场上各种爆款来来去去,瑞幸、喜茶各种联名,动辄一天破亿销售,这个现象,哈佛商学院的安妮教授曾经做过论断——市场份额分布不均现象会越发突出,未来市场将由爆款占据主导。

但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在那些爆款制造的过程中,熟悉的明星大腕越来越少,女明星回眸一笑就爆款的营销事件没了。相反,最近几年的爆款,很多都是所谓的“自来水”营销,起点都是用户好评、自发推广,商家推波助澜,才爆发出来的。

这个事情著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有个理论可以解释——在传播上,高塔权威的影响力,正在被分摊给广场上大大小小的普通人。


 

趋势2:消费风口变了,消费者从追逐功能性,到追求情绪价值

之前有个很厉害的主播卖玉米——他不跟你谈香糯甜软、有机健康、而是谈他童年时候,在一个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的傍晚啃玉米,爸爸妈妈还年轻,爷爷奶奶还陪在身边的当年。

主播当然才华横溢,但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变了。中国社会正在从物质价值观转向后物质价值观——

物质匮缺的时候,实用性、功能性更重要。

物质丰裕的时候,爱、尊重、自我实现更重要。

更偏向后物质价值观的80、90、00后已占据中国55%以上的人口。对他们来说,对商品的“情绪价值”、“情感链接”、“自我认同”更重要。而这个价值观的变化,会是未来商业能否创造利润的分野所在。

趋势3:社区经济在兴起

这个需求来自于对地产商的观察——我发现保利,华发,万科等企业的项目都极度强调社区,商业、餐饮、娱乐、教育、文化服务都在“下沉社区”,为什么?

第一,今年开始人们普遍更宅家,更重视家庭生活;

第二,经过疫情冲击,年轻的“数字原住民”们今年有“返回真实世界”的需求 。

在成熟经济体中,社区经济一般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中国这个趋势也应该不是疫后的短暂昙花,而是一个会持续的现象,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商业机会。

趋势4:维稳团队不仅要依靠制度与薪酬,更要重视情感纽带

在企业管理上,都说60-70后守规矩;70-80后重视物质激励。但对于90-00后——并非钱不重要,而是钱不是一切了。

一个人小时候物质富足,长大后会更注重非物质的感受,想要平等、自我、成就感。

越是优秀的年轻员工,越是对工作的氛围、个人的成长空间等软性因素更重视。企业想留住年轻的好员工,除了要重视薪酬之外,还需要加强跟他们之间的情感连接。

所以,消费行业在产品、市场、管理等方面都面临很多结构性的变化,因为凡是有变化的地方,实干家就能找到机会,如何抓住?对此我来讲讲我的建议。

建议1:营销上,重视素人,

顺势而为,制造爆款

因为原来那种想通过权威,自上而下完成“毕其一役”的影响方式很难奏效。权威被解构了。最有效的爆品传播策略之一,就是真实的用户口碑与自来水的种草。

品牌希望组织和运营一批自己的KOC(高分享欲的购买者),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比如:很难持续激发“自来水”的创作热情、内容的数量与质量跟不上,出圈「爆款」内容屈指可数。对于如何让KOC做好内容营销,名创优品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名创从3900万企微私域粉丝中,招募了5万KOC。为了激发他们持续创作,名创对KOC有一套完整的分级激励体系:发布一篇内容,就算加入了组织;持续创作,就能成为中级KOC,获得官方福利。这些官方福利不是普通的纪念品和优惠券,而是未上市的新产品。今年爆火的公仔Loopy,就是在上市前发布给私域KOC,点燃了创作热情。发布的笔记超过千赞,就能成为高阶KOC,加入高阶KOC群,跟高手交流成长。这些爆款笔记、视频,官方还会转发到企微私域的群和朋友圈中,让3900万企微私域粉丝看见,实现双赢。

KOC的内容数量快速增长,但获得良好传播数据的「爆款」屈指可数,怎么打造更多爆款内容呢?名创的品牌方会下场,寻找“流量密码”,并分享到企微的社群中。官方还带动KOC之间互相激发,邀请发过多篇爆款笔记的KOC成为「带教老师」,在群里给大家分享经验,甚至互相成为彼此的「创作后援团」

这5万KOC人数虽少,但传播声量巨大,产生了400万内容和17亿的曝光。热闹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生意,KOC的内容营销为品牌带来了直观的GMV增长。

而企业微信,是架设在名创与KOC之间的桥梁,让好的内容不断被激发、被创造,让名创的好产品,被更多人看见,成为粉丝喜爱的爆品。

建议2:产品上,不仅要专注功能性,也要重视情绪价值

今年超级能打的品牌、产品、服务都是「功能性」「情绪价值」这对CP的产物,缺一不可。以当下的消费市场情况,虽然极致性价比是个前提。但光低价也没用,因为——

任何爆款,多多少少都是因为它击中了人群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的特定情感需求,在人群中产生了链接和共振。

那这种情感需求怎么落实到产品上呢?

举个例子:建设兴趣的小圈子,打造归属感,更容易刺激会员们的交流欲望。比如像迪卡侬这家运动品牌就发现,喜欢跑步的和喜欢骑行的,感兴趣的话题不一样, 所以,他们每家店,会按照不同的运动兴趣来拉群。在迪卡侬,再小众的运动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兴趣群覆盖了超过80种的运动项目。

而且,每个兴趣群都有店员担任群主,他会定期、规律地组织活动,给大家的运动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还会给大家拍照记录精彩的瞬间,分享到群里。比如广州猎德店的羽毛球运动群,每周都有两场约球局,群里报名,运动大使会定一个位置合适的场地,你到点来就行。运动大使晒出来的活动照片,就是一种很好的刺激,哪怕不参加群里的活动,看到别人热火朝天的玩,也会想到“哦对,我也应该动动了”。活动就像助燃剂,让人心里那团小火苗不会被熄灭。

久而久之,真的就把运动跟大家的生活连接在一起,在社群里产生归属感、忠诚度。

目前,迪卡侬在企微私域里,有1000多万的粉丝,私域里的客单价也是普通会员的3倍。甚至从一个私域用户可以撬动他整个家庭的购买。

一句话,这个时代,伟大的产品应该首先满足人的情感需求,而不仅仅是提供功能性的好处。因为后者的竞争,已经过于拥挤。

建议3:挖掘社区市场和小微场景,找到增量

除了大品牌,中国有成千上万的社区小店,要和大商超、线上的网购渠道、社区团购、直播等竞争。这些社区小店怎么实现自己独特的价值呢?佛山本土的母婴连锁品牌“优比熊”分享了自身经验。

比如优比熊,是佛山的一家母婴店品牌,就开在顾客的身边,而且尽可能把服务做细。顾客在店里买了奶粉,店员都会在盖子上写清楚,一天几次、每次喝几勺,哪怕家里是老人、保姆冲泡,也不会出错。

这家社区小店的服务不仅体现在店里,顾客离店,服务还一直在顾客身边。店里的导购很少群发消息,而是请宝妈加上导购的企业微信,在线上帮宝妈解决实际问题。平时不打扰,有需要的时候在线上秒回。社区小店的导购在朋友圈分享育儿知识,有一次有个宝妈看到朋友圈,找过来求助店员宝宝红屁屁问题,店员立刻就帮忙解决了,安抚情绪并告诉她如何操作。

对宝妈来说,你能解答我的疑虑,着急的时候你能解决我的问题,「信任感」就建立起来了。私域,是建立信任最合适的渠道。

只要信任建立起来,成交就水到渠成了。甚至还有老顾客主动来问:“你们能不能卖一些大孩子的用品?反正我在你们家已经买习惯了”。慢慢的,优比熊就从卖奶粉,卖小孩衣服,再到卖母婴服务——婴儿游泳、小儿推拿。

实际上,越是生活化的小微场景,越容易在社区范围内生根发芽,形成企业的新增长点。

交易的本质是什么?经济学告诉我们,交易的本质就是“信任”。

“社区生意”让品牌和用户及相关利益方由弱关系变成强信任关系,信任关系建立以后,才会刺激持续长期交易。

建议4:管理上,加强情感链接,留住年轻的好员工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真正要留住优秀人才,要做情感管理。这个HR们都想做,但问题是,怎么做?

美国耶鲁大学组织行为学家奥尔弗德在1969年提出一个“员工需求模型”,说员工有三类需求:

生存需求(existence),即薪酬

相互关系需求(relatedness),即人际友善、尊重

成长需求(growth)

在零售行业,门店一线员工是很辛苦的,流动性也比较高,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为企业留住更多年轻的好员工呢?连续八年当选“中国杰出雇主”的优衣库,有一些经验值得学习。

第一个经验是,帮员工成长。

传统的员工培训,是在固定的时间场所,把一堆人聚集在一起上课。但是这种方式不够灵活。那优衣库是怎么做的呢?他们把几百节培训课程,都放到了企业微信上,再把课程划分成不同模块,什么角色、要学什么课程、进度是如何,全部都一目了然。

第二个经验是,帮员工省时间。

对一线人员来说,店里的工作已经很饱和了,如果要花时间去处理很多繁琐的流程,员工肯定会抱怨。于是,优衣库通过企业微信把审批、工资发放等流程数字化,店员不用写纸质单据、店长审批也更及时,为一线节省了很多时间。

第三个经验是,给员工足够的关怀。

关怀,体现在细节里。像优衣库,会推行感谢卡文化,让员工为帮助过他的人表达感谢。但是纸质感谢卡,写、寄、存的流程都比较麻烦,很多感谢最终都没成功送出。

于是,优衣库把“感谢卡”放在企业微信上,员工顺手打开企业微信,就可以随时发送或者接收感谢卡。每一份感谢更及时送出,员工在工作中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上个月我和一个女企业家见面。

她:今年做公司的人都有点丧。

我:那你呢?

她:后来想来想去,跟自己说—— “要真是企业家,咱这就回到熊彼特。”

我:什么意思?

她:熊彼特不是一直强调企业家精神吗?但企业家不可能只挣上升周期的钱。全社会都能拿15%的回报,你稍微勤奋一点,拿到20%,好意思说自己是企业家吗?

要知道,伟大的企业,都是扛的过周期的—— 

其实和上行周期挣趋势的钱一样,下行一定有下行的原因,而那些原因,往往就是企业家最大的机会。

当我们与时代狭路相逢的时候,怀抱希望,拥抱变化,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为什么?因为——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784篇文章 5小时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