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年出差途中,有几个时刻,在几个城市感受特别好—— 

比如说在成都。晚上6点去太古里吃饭,路上看到几个网红小姐姐,一边咬着串,一边换着衣服,跟身后的摄影师,助理絮叨交代事情。三三两两闲得发慌的路人跟着看,我受到那个氛围感染,也忍不住凑热闹跟上去看了几眼,同行的小伙伴顺手给我照了个背影。她说,从我的身体语言看,很松弛。

吃完饭跟朋友约在一个古建筑里喝茶,9点钟已经没什么人,据说大部分成都人是下午喝茶。我们在院子里的竹椅子上坐下,皓月当空,旁边桂树低垂,零碎的桂花落下,薄薄了一地,暗香浮涌,一壶茶,几碟瓜果,就这么漫无目的的闲聊,搭不上话也不要紧。时间像流水一样滑过身边。

11点街上也还明亮,街边还有卖烤红薯和炸串的小摊贩,香味和油烟味飘出很远。就这么走回酒店,脑子里很放空。那一瞬间,想起了家,想起长沙。连自己都知道,那一刻,身体很松。

还有长沙。在深夜从文和友走出来,睡过整个少年时代夏季的露天竹床如今是商家的道具,在上面躺一躺,然后走在湘江边,湿润的风吹起,不远处渔人码头灯火通明,人间烟火,温暖又具象。什么都没想,就是很安定,很治愈。

这样的时刻还发生在广州,苏州

场景都不太一样,很多细节我也都忘了,但回想起来,那种感受是类似的。用我们长沙话说,叫做“怕懒得”——大意是不在乎,没关系,慢慢来……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有不太一样的意义。

整体上带点小小的温和的抵抗,但也有并不卑微的某种顺从

对,那个感受叫“松弛”,不再像猎豹一样弓着绷紧,随时像离弦的箭一样蓄势待发——

这可能是这几个城市的场景给我留下的整体感知。然后我进一步想到,这几个城市有什么共性呢?除了广州(但广州也是四个一线城市里面比较特殊的一个,以后我们再仔细讨论)外,这几个城市不像北上深那样具有“区位”和“增长潜力”上的压倒性优势,但又处于地区性的核心位置,对周边人口和产业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

更重要的是,这些都是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古城”,这些地方的人群有自己非常稳定的文化内核,有自己坚守的生活方式。要用更文艺的话说,这些城市有“家”的味道,让人放松。

10月份,在整理资料看房地产市场变化的时候,恰好读到一句话,“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 ——一瞬间,这几个城市经历的那些场景都浮现出来,我意识到,这句话是真正城市的三层要素,里面也包含着未来房产市场的某种线索。 

所谓聚,就是人的聚集,这是城市要义的第一层;所谓邑,是围墙、城墙——这是城市要义的第二层,人聚居了需要基础设施建设;但更重要的是第三层,即“都”——有了基础设施汇聚了更多的人,形成了社区和相应的社会治理结构,再慢慢演化出文化传统,生活方式。所以,真正有生命力的城市不仅仅是人的聚集(聚),是基础设施建设(邑),也是演化出来的社会治理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都)。

换句话说,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后,城市的概念是需要人文历史来承载的。尤其在当下这种增速放缓,社会价值观更多从“物”转向“人”的环境中,这些软性的因素会具有更高的粘性,形成更强的归属感。古话里面说的“少不入川,老不离蜀”,除了强调地理位置上的隔绝外,其实也在说这个地方的社会治理,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带来的粘性。 

这两年,城市抢人已经不是新闻,大家都意识到了人口对城市未来的重要作用,但抢人的招数也够同质化。不是落户就是补贴,对高级人才大概还有人才房,小孩上学等等——这倒没啥不对,只不过这几年下来,地方财政真的是捉襟见肘,大的补贴还真的不一定拿得出,就算承诺了,也真不一定能兑现。 

尽管网上短视频天天有各种情感博主教人怎么计算男女关系中的“价值交换”,但实话实说,现实里靠钱堆出来的关系,还真一言难尽,终究不是长远之策,城市抢人更是如此啊,抢人的目的不是为了抢人,而是为了让这些人变成自己人,融入这个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而“融合”这件事,不是一日之功。

人类的追求总是一步步的向前走。温饱,到安全,再到爱,尊严,再到自我实现。而后者,都需要文化传统,生活方式来支撑。

在城市化的后半段,单纯的筋水泥怪兽,会逐渐失去吸引力。

宋代之后,中国严重缺乏城市文化。到1978年,中国82.08%的人口都是农村户口,剩下1.72亿城镇户口,从精神层面也大都停留在农业时代,是认知和生存方式上的“农村人”。

所以,从1978年开始的这场城市化,是农村人跑步进城的城市化。而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我们需要的是一“城里人”的城市化。但城里人,从来不是是户口,居住证,甚至不是房子,而是那些认识和看待世界的方式,是那些能被坚守的文化内核。

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794篇文章 21小时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