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反向讨薪”是一个金融圈子里最近出现的新词,过去只听说员工向老板讨薪,反向讨薪是个什么意思?

当你还是一头雾水的时候,已经有银行开始行动了。

从2023年4月开始,多家银行就陆续宣布向员工“讨薪”,其中,商业银行“反向讨薪”队伍最为“突出”。

招商银行就首次在年报中披露,2022年,公司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的员工2876人,绩效薪酬总金额5824万元,被“讨薪”的员工占比2.545%,相当于人均退薪两万元。

渤海银行年报显示,2022年追索扣回370人的绩效薪酬共1760万元,相当于人均退薪4.76万元。

九江银行年报披露,该行去年追回薪酬达163万元。

光大银行、哈尔滨银行等也纷纷提及相关举措……

据悉,当前95%以上的银保机构正在执行相关政策:2021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建立完善银行保险机构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银保机构根据风险暴露情况,追回不当发放的绩效薪酬,以此来约束金融企业高管和员工从事高风险的投机行为,强化薪酬与风险承担的一致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为7.7万亿,占GDP的比重高达7.8%,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房地产行业也就占7%。

高薪酬的金融从业人员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在“降薪”风波之后,又迎来了“反向讨薪”风暴。

01

位于“反向讨薪”风暴中心的众人

被“反向讨薪”的银行员工包括但不限于董事长、高级管理人员、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分支机构负责人和核心业务人员。

这些人的主要特征是,他们的薪酬高度挂钩于其绩效奖金。

当然被讨薪并不意味着无辜,被反向讨薪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员工为了追求高绩效,做业务的时候一味“拼胆大”,忘记了背后的巨大风险。

例如,某村镇银行的中小企业部总经理,在其任职期间存在大量货款调查失实、贷款资金被挪用,以及货款未及时回收一系列违规操作。因此,根据《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等规定,该村镇银行将其相应期限内已发放的绩效薪酬全部追回,并止付所有未支付部分。据了解,该经理每月标准工资为九千元,年度绩效延续金被扣发了四万六千多元。

事后,他用一纸诉状将村镇银行告上法庭。但法院认为其在任职中所涉业务存在风险损失超常暴露,因此驳回了他对于村镇银行应支付其年度绩效延续金的请求。

另外,早在2022年8月,财政部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明确表示了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制度也适用于离职和退休人员。

因此,根据商业银行自身已公示的管理办法,在确保员工享有知情权的前提下,只要产生了风险超常暴露,以及违法、违规、违纪等情形,银行均可向员工止付和追索扣回的绩效。

02

“反向讨薪”的运作机制

一般情况下,招商银行会从应分配给员工的年度薪酬中预留一定薪酬“风险准备金”。并且该准备金的分配会兼顾长短期利率,以业绩与风险管理情况为依据,通过考核进行分配。

民生银行是每年从员工业绩薪资里提取一定比例的“职业操守风险金”,再根据员工表现来发放。关键职位业绩薪资支付要延期至少40%,比如总行部门总经理、分行行长、事业部总裁等负责人等。这份风险基金在计提年度结束后的三年内,按照30%、30%、40%的比例支付给员工。

如出现资产质量大幅下降、风险状况和盈利状况明显恶化、较大案件发生、监管部门查出严重违规问题等情况,其相关人员的薪酬风险准备金将被限制分配。

对于主办客户经理,如果当年新增不良贷款总额超过5000万元,原则上应追索扣回相关人员不低于当年缴纳风险金的50%。

03

“反向讨薪”常态化

不难看出,“反向讨薪”已成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风险管控的重要手段。

银行业在过去几年普遍面临着较大经营压力:去年,营收增长幅度最大的邮储银行,仅增长5.08%;而工行、建行、光大和民生银行甚至出现了有史以来首次负增长。

同时,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在房地产行业屡屡“暴雷”的状态下:去年民生银行,不良率高达1.68%,工行、建行、农行、交行、中行的不良率都在1.3%以上,而房地产贷款在上述银行总贷款的占比基本处于20%-35%之间。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不得不开始削减开支,并采取更加谨慎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更加严格地考察员工的工作表现和责任感。

当然,“反向讨薪”在劳动法相关司法实践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如何完善与“反向讨薪”相关的绩效薪酬递延和追回制度,将是政府和各大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写在最后

这次的银行业“反向讨薪”潮主要由政策层驱动,也符合机构的利益。当增长不再的时候,想方设法防风险就成了要务。

一直以来,欧美在公司金融领域争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遏制高管不顾风险,empire building(不断扩大疆土)的行为。

中国目前给出了一个答案,但是仍有部分细节由于劳动法的限制还尚未厘清(例如最近的判例,集体决策可能不该由个人承担)。

未来,“反向讨薪”会不会推广到其他行业,还需要看有没有监管层的强力推动,以及该行业公司对风险的敏感性。

你身边有没有被“反向讨薪”的例子?你认为“反向讨薪”合理吗?哪些行业也有可能推行“反向讨薪”?欢迎留下你的看法。

 

(主笔 / 江雁 佳仪)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885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