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就业难将会是新常态
2022年大学毕业生达到历史峰值,1076万人,再加上疫情导致的经济下行,就业市场处于枯水状态:4、5月,18-24岁青年失业率达到18.2%、18.4%,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就业为什么这么难?短期来看,新冠疫情是罪魁祸首。疫情反复冲击,企业经营难以为继,只能减员。从某头部招聘平台的数据来看,我们发现,和2019年同期比,今年4-5月主要城市的招聘数量普遍暴跌50%以上。
疫情总会过去,招聘市场总是会回温,但是可能大家需要有个预期,就是“大学生就业难”会是新常态。
为什么?因为大学生不是稀缺品,相比需求,供给非常充足。
很多人老是说,90年代甚至00年代大学生就业市场好,可是你要琢磨一下,此“大学生”非彼大学生啊。
给个数据:1980年到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数从28.1万增长到2020年的967.5万,研究生人数从1980年的3616人上升到2020年的110.7万,40年间分别增长33倍和300多倍。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1980年上大学的人,仅占同龄人的1%,是百里挑一。而在2020年,适龄人口(18岁)里面,有58.7%的人走进大学校门,也就是年轻人里面一大半是大学生。
从需求端,2000年左右到2015年左右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就业岗位增速快,而现在经济增速下行很快,就业岗位增速自然也跟着下行。
更重要的是供给端,还记得80、90年代的“待业青年”吗?60岁以上的的人大多应该还记得,当年哪家哪户还没托关系找人给亲戚朋友家“待业”的孩子找过工作。当年只是大量青年没上大学,不算“大学生就业难”而已。而今天那些“待业青年”都待在大学里,仅此而已。
对整个国家而言,高等教育招生数量的指数级增长,意味着国民教育水平的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淀,这也是现在中国增长的一个关键要素——“工程师红利”。但对于个人就业而言,“工程师红利”却意味着996、内卷。大学生“百里挑一”、“天之骄子”的光环一去不复返了,大学毕业后走上就业市场,势必面临着同龄人的激烈竞争。这是未来就业市场的常态,大家都需要有心理预期。
02
选专业原则1:避免“热门”专业
那么高考之后报志愿,选什么专业,才能让未来的“卷”舒展开呢?
选专业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不要“迷恋”热门专业。“热门”二字就意味着“卷”。
我认识一位学金融的学生,本科是专业前五,硕士到QS排名前50的海外高校留学,但回国一年多一直处在“实习待业”状态。大平台认为他没有工作经验、干活能力不如国内985和两财一贸的硕士生,小公司他也不愿意屈就。他迟迟未就业的原因之一正是过去的财经专业热,导致就业供需天平失衡。
在供给侧,金融业的高薪和体面的“光环”,不断刺激着每一个家长和学生的神经,为高校贡献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分学子,为金融机构们输出一批又一批高学历员工,展开激烈厮杀。每所高校,从C9到双非,只要开了商科、金融、经济,都是全校分数最高的专业,某些二本院校的金融专业甚至比一本线还高30多分。2020年,经管类本科毕业生有100多万人,占所有本科毕业生的25%。而当年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仅增加了30万人。
在需求侧,2008年宽松的货币政策,缺乏监管的影子银行和牛市泡沫给金融业打上了聚光灯,吸引了大批人入场。但是2017年后,监管趋严逐渐去杠杆,再加上互联网的冲击,传统金融业的光环开始暗淡。但高考报志愿与工作之间有四年的时间差,而且民众与金融业内部人士也存在信息不对称,仍有大批高材生追涨杀跌进入金融业。
现实是,自2013年以来,金融业平均工资增速,已低于城镇单位平均工资增速。2013年,金融业平均工资是所有行业平均工资的1.94倍,而到了2019年,金融业平均工资仅是所有行业平均工资的1.45倍。
更重要的是,数字技术冲击下,银行柜员等传统的重复性工作岗位也在缩减。银行业在撤点减员,2021年,有2805个银行网点终止营业,六家国有银行中,只有建行员工数量较上年末增加,其余五家国有银行的员工数量均明显减少,合计减少1.33万人。商业银行都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将大量的业务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从办理业务、营销、客服,到信贷风控,都大量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大量柜面人员、客服人员、营销人员、甚至信贷审核员,则将处于被技术替代的阴影中。
其实,现在金融行业最需要的,不是传统金融学、商科的学生,反而是复合背景的学生。我们前面说,银行业在减员,但银行信息科技人员的占比却在增加。因此,金融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双修会让学生在职场上抢跑一步。行业和职业内涵的打碎重塑,其实对“专业”是一种重新定义。现在各大学校纷纷推出“金融科技专业”,本质上还是金融视角,加点“科技”的碎料,不会给人带来更高的职业溢价。但是编程,信息处理等技能,是数据驱动的金融科技的核心技能。现在美国好几个超大的量化基金,金融专业的人少——大部分是统计学,数学系,和计算机博士。
其他热门专业也存在类似的供需失衡问题。当然,如果你能考上清北复交,哪个专业也不愁就业。但普通大学学生就不一样了。
智联招聘曾发布《2020年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就业难的专业都是热门专业:
专科应届生,仍在求职(的)规模最大的专业是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
一般院校的毕业生,仍在求职(的)规模最大的专业是法律;
非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仍在求职(的)规模最大的专业是会计。
03
选专业原则2:找趋势
除了避免热门专业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看社会发展趋势。
数字化是社会大趋势,但“数字化”并不仅仅指IT行业,各行各业数字过程中会创造大量新岗位。比如说农业,你可能想不到,农业是过去20年,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是最快的,尤其是最近10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是12.5%,比工业、服务业高了4、5个百分点。
这个数字背后的重要信息有两个:
第一,农业的技术进步创造了大量岗位;
第二,农业安全是国家战略必然方向。
相应的,智慧农业、育种技术都是是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聚焦的领域。像拼多多、京东、碧桂园、万科等大都企业纷纷跨界进入农业领域。这些企业都亟需农业科技、农业+信息技术的人才。例如,今年6月,万科集团旗下的养殖企业引入了1.4万头种猪,实现标准化和智能化养猪,过去三年,万科集团都有在其官方招聘小程序“万招君”上发布招募养猪方面的人才信息,涉及猪场拓展合伙人、猪场工程项目经理、技术合伙人(规模化养猪)等岗位,工作地点主要设在青岛、深圳。农业大学的很多专业其实是普通家庭孩子报考的“洼地”。
除了数字化之外,“服务型社会”是趋势。我国正在从工业经济走向服务经济,从物质消费走向“意义消费”,能够服务于人们“爱美、怕死、怕孤独”需求的职业都会是强赛道。
比如,近年来,宠物医生、心理咨询师、滑雪救生员、剧本杀编剧这些新兴职业都陆续进入大众视野,成为新的高薪职业。一些传统专业也焕发新生,比如汉语言文学,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专业,以前最大的就业去向就是中小学语文老师;现在,数字技术和知识消费浪潮下,其就业面大大拓宽,新媒体编辑、文案写手、编剧都能胜任。
我们团队研究了2019-2020的网络招聘数据,计算了20个具有代表性的高起薪、高成长职业,附在下面,供大家参考。你也可以看到,这些职业大部分是最前沿的技术领域和服务于人们“爱美、怕死、怕孤独”需求的职业。希望也能帮助你和身边的小朋友找到合适的专业方向。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