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文摘自得到app《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第216讲,《“信用崩塌”是金融危机的本质》

这两天被团队小朋友教育,刷了一波网上的财经视频,被教育了——油腻的发福中年男博主,漂亮的努力将通胀、CPI、加息、TAPER这些大词背准确的女博主,都在断言,2022年美国将发生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以及各种危机。然后还有傻子以此为依据,讨论美联储货币政策之错得离谱......

美国会不会发生危机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大家对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债务危机、货币危机这些词有点没大弄清楚。我也是差点被整糊涂了,然后自己坐下来,脑子里稍微整理了一下,发现弄清楚这些危机还是蛮有必要的:

先讲个故事,一个我们中国球迷非常熟悉的国家,阿根廷的故事。在所有讲危机的教材里,阿根廷都是个经典案例。

在2001年时候,阿根廷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危机事件。

注意,这里我用的是「危机」,而不是「金融危机」。

这个危机要从90年代阿根廷经济的不景气开始说起。

90年代末,2000年代初左右的时候,阿根廷的经济乱象是比较严重的,财政的赤字很惊人,通货膨胀特别严重,外债是1000多亿美金,光利息就占到出口收入的一半左右。

换句话说,这个国家当时就处在一个债台高筑、资不抵债的边缘

到了2001年的11月,阿根廷政府突然宣布,自己没有办法偿还外债了;然后到12月又进一步宣布,不但外债不还,内债也不还了,所有国债全部违约。

你想会发生什么事?

短时间之内,整个国家的信用发生了「雪崩」,最先反映的是汇率,阿根廷的比索大幅地贬值,一度贬值了75%,一块钱缩水成了2毛5。

很明显,在这个时候,阿根廷已经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了,所有的金融指标都全面恶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债务和货币这两个指标。

紧接着,阿根廷的银行开始发生大规模的挤兑。随后工厂、商店开始关门清盘,几周之内,整个失业的人群暴增。

更严重的是,几周之内,累积的通货膨胀率高达80%,物价翻了差不多一倍左右。

80%的通货膨胀率,我们这几代人都没经历过不知道清楚,但是国际标准是只要超过20%就是恶性通货膨胀。

90年代,中国发生过抢购屯粮潮,当时的通胀也就是不到20%。中国央行的目标通胀率是要控制在3%以下,3%就是一个警戒线了。美国则更低是2%,不过现在这个目标可能会放松点。

失业和通胀是经济危机的典型症状,所以这个时候阿根廷已经从金融危机进入了经济危机。

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低储蓄、失业,手里变得一文不值的资产,股票、债券、房地产都不值钱了。很多阿根廷人几周之内就从「中产」变成了「赤贫」。

你想会发生什么事?

整个社会就像一个炸药包,而飞涨的物价就是那根引线,把摇摇欲坠的阿根廷社会炸出一个大洞,大量的人涌上街头去打砸抢,街上游行示威不断。

到现在为止,你在很多纪录片里可以看到,当时的阿根廷是充满了暴虐和绝望的。

到这个时间节点,阿根廷的经济危机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巨大的社会危机。

阿根廷危机的演化过程告诉我们什么呢?

作为最重要的金融指标,债券危机(债券违约)、货币危机(汇率大幅贬值)、股市危机(超过30%的市值下跌)是金融危机的标志性事件。换句话说,金融危机一定伴随着一系列金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和下行。

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 社会危机,是一个递进的链条,也是现代国家对于金融危机非常警惕的原因,要防止它演化和扩散成经济危机,甚至是社会危机。

金融指标的全面恶化是金融危机的标志,这对于全球国家都适用。但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 社会危机的递进链条是一般规律还是阿根廷特例呢?

答案是:这是一般规律,也是为什么全球各国对防范金融危机高度重视的原因。

这几年总是见诸于媒体的《巴塞尔协议》,就是一个对全球银行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准则。某种意义上,这是全球政府努力设计的一个金融秩序,其目的就是要把危机控制在第一层,尽量减少第二层的冲击,不让它往第三层演化。

如果我们追问一层,为什么为什么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之间会有这样一个演进的链条呢?我给这个演讲的逻辑起了一个名字,叫「社会结构的脆弱性」

这个词很抽象。我们不妨来解释一下:

原来讲过,不管是个人还是机构,金融危机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信用崩溃。

如果信用崩溃发生在社会层面,比如一个国家,会发生什么呢?

首先想一下国家是什么。从组织结构上来说,国家无非是很多个体、企业的集合体。在形成这个集合体的过程中,各个机构、企业、个体之间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链接,像银行、基金这些金融机构把所有的人和机构的信用进行了链接。

所以,如果我们把社会想象成一个网状结构的话,金融机构就是信用网络的中心节点。

一方面,这种网状结构是比较牢固的,因为金融机构通过资金集聚、风险分散,使得个体和企业的腾挪空间都更大。所以个体的信用危机,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的信用危机更容易被化解。所以,用时间换取空间的概率就能更高。

但另一方面,这种结构也产生了新的脆弱性,原来单独的危机事件,现在可以通过网状结构扩散。这个结构稳定性取决于那些中心的节点,就是大节点的稳定性。

所以,一旦关键节点出问题,整个网状结构就很容易火烧连营。

比如说,资产价格的下降,就会容易形成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枯竭,导致整个市场情绪发生恐慌,再进一步地加重整个市场的信用崩溃,导致基金挤兑,上市公司的信用下降,等于就形成了一个负向的螺旋。

而这种螺旋又会再蔓延到实体经济,金融资产价格下降,那企业的资金链肯定就绷紧,甚至断裂,然后企业就会破产裁员,整个社会产能下降,物价上涨。

为了解决物价上涨的问题,央行这些机构又开始印票子,引发进一步的通货膨胀。

所以,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在这里就蔓延成整个经济体的脆弱性。

那一个经济体的信用崩塌就更容易演化成社会的动荡了,失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房子、车子都没了,中产沦为无产,那肯定很容易酿成大的社会危机,甚至威胁到政权稳定。

这不是我的预言或者猜测。上面讲的阿根廷在这次危机里面,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换了五任总统。早一点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引起了好几个国家的政府换代。

再往前,20世纪初德国的债务危机就导致了经济危机,然后演化成极端的民粹主义,导致整个国家法西斯化,最后引爆了二战。

我跟北师大的钟伟教授聊过这个话题,我觉得他对危机给了一个特别准确和精辟的定义:

「危机即信用快速收缩,社会组织之间互疑取代互信,自保取代合作。」

这个定义把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到社会危机的底层逻辑说得非常清晰。

顺带八卦一句,钟伟教授是我国中生代经济学者中非常有深度的一位,也是2000年代初即成名的「经济学新京城四少」之一,颜值和学问俱佳。虽然发量很感人,但是颜值依然能打。很难得了。

八卦回来说危机。在刚才说的这三重危机中,信用崩塌是所有危机的核心,只不过是从狭义的信用,比如说金钱、财富扩展为广义的信用,比如说机构的合作互助,从整个金融市场扩散到整个社会而已。

一旦理解了金融危机 - 经济危机 - 社会危机这个链条以后,我们其实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所有的国家都对金融危机这么警惕和关注。

因为金融市场上的信用崩塌,通过社会组织结构的脆弱性,很可能被扩散、演化到整个经济体,乃至整个社会的信用崩塌,酿成真正的大危机。

所以说,从监管面来讲,防范金融风险不是一句空话,是个系统工程,要尽量防止危机发生。发生了以后要防止蔓延,或者说要尽量减少损失。

那怎么办呢?

在金融层面,政府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解决流动性问题。

比如说2015年的时候,为什么中国政府要救市,当时的一个考虑就是担心股灾会演化成金融危机。

还有,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即使是最追求自由市场的国家也大规模地干涉。为什么呢?尽量不让多米诺骨牌倒塌的速度太快,影响的面积太大。

在经济层面,国家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干涉,比如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是对抗危机的手段,务必不能够让危机过度扩散,形成社会动乱。

这些年,全球政府,尤其是央行在这些问题上应该是有高度一致性的,这也是为什么2020年,欧美各国政府在疫情初期就果断出手。

有人诟病放水的后遗症,比如通胀,可能的金融危机等等。没错,这些政策都有代价,但是要仔细想想,当年如果不是这样强力干涉,美国股市几天就砸出一个深V,同时将全球各种资产砸出一个又一个的坑,而且很快社会就停摆,如果没有及时止血,很快就会演化成大面积失业,萧条的局面,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会接踵而至。

还是那句话吧,政策这个事情,其实从来都不是「最优解」,而是约束条件下最优,或者次优,更多时候还可能是两害相较取其轻。

而在后者中,其实更需要政策制定者的「行动的勇气」。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750篇文章 7小时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