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是走是留,该怎样给湖北人以选择的公平?
 
留?
 
走?
 
最大的公平,就是给湖北人以选择。
 
3月25日,湖北省除武汉市外解除“封城”。一周内,数百万湖北务工人员开始返回省外工作地。同时,预计4月8日零时起,武汉也将解除“封城”。对于为防疫付出巨大代价的湖北居民来说,这是该额手相庆的一刻。但是仅仅5天后,全国各城市的防疫突然有收紧的趋势:3月30日,东方明珠等主要景点恢复开放18天后再次关闭,4月1日河南郏县因无症状感染者再次封村封小区,大多经营性场所暂停营业,加强进出人员管理。4月1日,深圳新增1例无症状感染者和1例确诊,均来自湖北返深人员。
 
一时间,很多有大量湖北务工人口的城市防疫压力陡增,尤其是用工单位以及居民社区难免出现一些恐慌甚至负面的情绪。有些媒体说得很好——怎么对待湖北人,这是考验我们这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时候。
 
给湖北人以公平,是这个国家其他省份的居民该做的。
 
但是,怎么才算是给了“公平”呢?
 
这个问题值得追问一下——
 
让“被失业”两个多月的务工人员匆匆背井离乡,怀着恐惧,赤手空拳投入下一场和生活的搏斗中,就是公平吗?
 
我不知道答案。但有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值得注意——
 
前几周中国应付海外输入型病例已经焦头烂额,但是即使巅峰期,每周海外回国人员也不过16万左右,而且很快就进行控制,全部进行核酸检验,进行隔离,之后还是不行,最后对入境实行严格控制。而湖北省户籍人口6173万,其中672万湖北人常住在其他省份。
 
更重要的是,对比入境人员的全部核酸检测而言,湖北是没有全省检测的。按照现在对新冠的理解,和过去一周的证据,湖北,尤其农村地区,应该还存在着一定数目的无症状感染者,他们很可能会在这次复工潮中流入各省。而这些无症状感染者,仍然存在着不低的感染性。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无症状感染者传染力相当于确诊病例的三分之一。换言之,现在湖北采取如此快速的放开,很可能会带来两个问题:
 
复工减慢。原本已经复工的部分外省城市和企业只能采取更加防御性的措辞,减慢速度,造成经济损失。
 
由于个别案例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情绪,不但影响复工生产,也会影响到对湖北返城人员的态度—— 很多事不是嘴巴上说“文明程度”就能解决的,比如说企业还需要对其他员工,以及员工家庭负责——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问过那些匆匆离乡的湖北人,究竟是因为早厌倦故乡,还是因为生活压力所迫——开门7件事,样样都需钱,两个多月坐吃山空的生活,是不是已经给很多谋生的他们带来了生活压力?
 
什么叫公平?公平不是绝对的“一样”,而是在权衡,妥协中为不同立场的几方找到一个更优的解决方案。
 
那么,对湖北人来说,究竟什么是公平?
 
当然不是要隔绝或者重新封锁湖北。但是在风险还没有完全解除的情况下,要兜底湖北民生,给予经济补偿的同时,保证安全,稳定有序的放开。
 
更直白的说,最大的公平,就是给湖北人以选择。
 
给人走或者留的选择,这个选择最起码应该包括两项:
 
1、民生保障。对湖北/武汉居民应实施较高力度的现金补贴,兜底民生。
 
2、有序开放。湖北/武汉应实施有步骤,有计划的,经过核酸检验的放开;
 
 
第一,首先说民生保障。
 
为什么数百万的湖北务工人员在仍然有疫情阴影,歧视难免的情况下都要走,难道是因为天生“热爱远方”?不是,大部分的他们是因为没有选择——孩子读书,自己和父母养老,房贷——不是因为眷念诗和远方,不是不珍惜生命,而是因为没有办法坐吃山空。
 
1-2月份全国宏观数据已经是严重下滑,从目前情况看,现在到4月受全球疫情影响,小微,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堪忧,而这些企业恰恰是吸纳了大量低技能,低收入劳动力的地方—— 全球的失业率都面临快速上涨的风险—— 而湖北的务工人员更是直接受冲击,很多家庭都面临着陷入贫困或者返贫的局面。
 
很多人说中国人储蓄率高不怕返贫——中国平均储蓄率虽然高,但是很多人其实是“被平均的”——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中国家庭的平均存款在5.23万元,但是中位数只有6000元,这就意味着中国其实有接近40%的低收入人口是没什么储蓄的,这样几个月没有收入的生活对他们的伤害是很大的。
 
再看看湖北的数据:2019年湖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8319元,武汉市人均可支配收入47359元(2018年),平均一个3口之家每个月7000-12000元左右的可支配收入,考虑到各种开支,结余不会太多。更何况这也是“平均数”,6000万湖北人中,最少有1-2000万是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6000万人中,很多是“手停即口停”的合同制务工人员,失业和停工就意味着没米下锅。没错,不是不是诗和远方,而是现实压力让数以百万计的人在疫情笼罩下背井离乡,住进密集的廉租房,日日乘坐拥挤公交工具,去换取生活的费用。
 
他们得到了“流动的自由”,但并没有得到公平,因为他们没有得到选择的机会。
 
这样的极端情况下,是应该有现金补偿的,此时的政策,应该更多的是 “兜底民生”,而不是“刺激经济”,这时候任何磨磨叽叽的政策都是对民生的扰乱。
 
再往前一步:没钱刺激什么消费?这不是笑话吗?
 
第二,再说有序开放。
 
要公平,就需要公平补偿。在补偿的基础上,让人们选择—— 走还是留?在稳住民生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有序地解封,避免全国出现二次复发的风险。
 
除了前面2个月封城的补贴外,可以给湖北务工人员选择的权利:如果留下来,可以继续有一定补贴,如果选择走,经过核酸检验,然后经过隔离以后再出去。
 
核酸检测成本不是特别高,在中国好像就是160元/人次左右,其实完全可以对湖北外出人员统一进行一次检测。广东省能做到每百万人3000左右的检测量,对出省的湖北人分批检测应该能做到—— 现在境外入境的人员全部都要做核酸检测,这也是几十万人啊。
 
但是自3月25日开放以来,一直没有明确核酸检测这一条,有的省份要求提供,有的省份没明确要求,湖北自己的出城要求里也没有写,只说提供绿码即可,但是未经核酸检测的绿码真的可以代替测试结果吗?
 
从湖北出去的市民,有的不了解情况,进入到其他省份的时候被要求提供核酸检测证明,一时傻眼只能和工作人员大吵一架,相争不下;还有的顺利进入其他省份,但是确被查出是阳性,再次陷入隔离,甚至引起周边小区的恐慌,员工请假,再次进入隔离状态。
 
所以,一方面是防控的成本,一旦出现疫情复发,全国防控的成本必然剧增。我们现在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无症状的感染者到底会不会感染?这几天美国累计测试了100多万人,就发现有16万人感染,你要知道‌‌我们湖北是没有测试那么高的人口比例,所以这里面很多有可能是无症状的感染者。一旦出现了大规模的二次传播,这种代价是全国经济难以承受的。
 
另一方面是恐慌的社会影响。恐慌情绪的扩散,对于全国经济也是沉重的负担。
 
有的人会担心给湖北人补贴,对其他地方“不公平”,会造成“财政负担”——
 
第一,封城的时候不也不公平了?
 
第二,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公平,有的只是权衡之上的相对公平。政策从来只是权衡的产物。
 
第三,即使不考虑人道主义,仅仅出于经济成本的考虑,湖北和武汉如果不能做到有序地解封,那么全社会的防控和恐慌成本,会远远高于给湖北全民的补贴。
 
所以,对湖北人负责任,就要给他们选择,他们可以留,‌‌也可以走,留下来政府就给补偿,进行检测,我估计最少一半以上的务工人员会先等等;对全国人民负责任,要降低社会恐慌的成本,‌‌这笔账怎么算都是合算。
 
写在最后
 
什么是公平?当下来看,给予湖北人选择就是对他们最公平的做法。
 
救急不救穷,非常时期就要用非常的手段。从现状来看,湖北需要有序的放开,湖北百姓也应该得到百姓真金白银的实惠。保民生,才保经济和保增长。
 
政策的实施永远是难题,比如发多少?这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事情。但按照湖北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人每月2000多,算是合理——这样算笔账,就知道,即使每人一个月2000,即使5个月也不过10000,财政支出也就是6000亿,占中国GDP总量的0.6%左右,数额实在不惊人。但对低收入家庭来说,这个收入就可以保证活的不太赖—— 这样的财政扶持才真正有了兜底民生的效果。
 
当然现实世界永远会极度复杂—— 除了发多少钱以外,发给谁(比如说高收入人群要不要发?),怎么发(那些连银行卡都没有的农村老人怎么拿?会不会被村干部欺负?)……这些都是政策需要仔细斟酌和考量的问题。一个原则——简单,尽量减少政策实施的成本为根本。其余的,我觉得,按照我们政府的治理和动员能力,真正想做,一定能解决。
 
最后的最后多啰嗦一句,市面上常常有诛心的言论,说到补贴湖北,立马会问“您是湖北人吧”。拜托哈,我不是湖北人,上溯几代都没湖北籍贯。
 
再扔一句话,算个flag,要是其他省市的人也有任何现金补贴,我肯定把补贴金额拿出来,自己再补十倍,捐给这次受损的医护人员家庭。我猜,像我这样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这个国家的百姓,其实很好,可能是太好了。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751篇文章 2天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