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香帅如是说
 
过去的几年,对我是场奇幻的旅程。作为一个学者,很难想象自己的所学,所想,所著,能拥有这样多数量的观众(听众),更没有想到,会有这样多的人,将我所讲的一些逻辑和思考带回自己的生活,工作,并开始真正finishing their own fish。更令人惊喜的是,在不同城市的线下课上,同学们自己开始组成社群,真正将“课堂”拓展成了“学习”。
 
每个城市的风格不太一样,其中上海社群是最有研究精神的。我看着在课程的逻辑之上,将知识更加细化落地成“可行的策略”—— 比如去年11月讲到债券价格上行,就有社群同学迅速分享了可转债这个品种的操作,还有房价的很多逻辑,也被他们拆解到上海一个区,甚至一个小区的分析,讲到“投资是投增长”,就有同学分享自己所在行业的“增长逻辑”。
 
很多维度,视角,其实都是我没有想到的。比如上海社群的秦瓊,是一位500强公司的高管。因为工作缘故,他注意到东南亚钢材价格持续低迷,在年底出差越南,印尼,新加坡,印度期间,他进行了一场“田野调研”式的考察研究,同时结合我们课程里强调的一个增长公式,给出了自己的洞察。
 
看到这份报告的时候,我真是有点吃惊的—— 我们做研究的,习惯看数据,一个从业者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阐述一个行业的上行下行,还真是一个有趣的角度。
 
秦瓊不是特例,还有好多用户学完课程,带着问题,去进行了自己领域的探索—— 很多探索,对我的教学研究,也是一种新鲜刺激和微观补充。
 
为了将这些探索,思考,和洞察分享出来,我们公号决定开始“互动城邦”这个栏目—— 如果你也和秦瓊们一样,学过,试过,探索过,真心希望你跟我们一起分享。
 
公号做了几年,当“社群,互动”这个雏形开始出现的时候,我终于深深感到了“江湖”两个字的意义。
 
偌大江湖,得以遇见,幸甚。
 
等你一起。
 
文 | 秦瓊(某世界500强企业高管)
 
考察时间:
 
1. 2019年11月18日-23日。越南胡志明、河内、海防。采访人数:37人。
 
2. 2019年12月10日-14日。印尼雅加达,新加坡,印度孟买、浦那、新德里。采访人数:21人。
 
这不是一份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性考察报告,而更像是一份出差日记又顺带了很多的个人观感。为什么我要赶在2019年末前,以“强行军”的方式出访东南亚各国呢?
 
 
这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变化,让我隐约嗅到了“危险”的逼近,使我迫切想知道东南亚正在发生了什么样的剧烈变化。
 
1. 2015年之前,东南亚钢材市场的价格变动和中国大陆没有关联性。2015年6月份之后,几乎和中国大陆的市场价格保持联动,最多会有1-2个月的滞后效应。但是2019年5月以来,又和中国大陆的价格走势分道扬镳。中国大陆的钢价起起伏伏,总体保持上扬态势,但是东南亚各国的现地市场价格持续低迷。
 
2. 我集团公司在东南亚总共有8家加工配送企业。除去在越南的两家之外,在过去三年的加工数量和收益总体是下降趋势。相比于历史上最高峰的业绩,2019年印尼的下降幅度高达恐怖的65%以上。2020年的基本态势也依然很不乐观。
 
3. 包括越南、所有的加工配送企业对于报价变得格外敏感。日资企业是“抱团出海”的,对于价格的吸收能力原本是很强的。为什么突然之间,对于3-5美金的“小钱”和“价差”变得如此“锱铢必较”呢?!我既感到好奇也感到一丝的恐慌。
 
2018年开始,不是已有很多外资包括很多中资企业把产线都搬迁到了东南亚各国了吗?相对于中国国内的“低迷”和“哀鸿遍野”,东南亚各国应该都像印度&越南那样“产业欣欣向荣”“经济高速成长”才对啊。
 
走访了上述四国之后,我得出了一点自己的体会。谈论一个国家是否经济向好或者向坏,有很多维度可以用来谈论衡量的。我想在这篇报告中,主要从“人力资本”角度来窥探一下东南亚四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为什么我要把“人力资本”作为主线呢?依据是香帅老师给出的公式:人类增长=(技术A,资金K,人力L)×(网络化,数字化)
 
因为印度也好越南也罢,在中美贸易摩擦中想要坐收“渔翁之利”,技术上资金上都必须依靠外国公司或者政府的支持,真正自已可以掌控和依靠的也就是“人力资本”了。本质上技术和资金都是内生于人的活动中的。
 
 
1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越南首都河内,人口约760万。胡志明市类似于中国的上海,人口约1200万。海防市是第三大城市,人口约200万。地理上大致可以分为北越、中越和南越三大板块。近代历史上,胡志明市曾是越南的工商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
 
但在过去的2年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制造业在河内和海防地区“异军突起”发展迅猛。目前形成的格局是:胡志明市向金融服务业方面加大倾斜,制造业已经停滞并有萎缩趋势。而河内海防因为靠近中国广州地区(物流时间仅为2小时!),制造业比重迅速上升。2018年越南的经济增长率为7.1%,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贡献的增长率为8.85%。增长的绝大部分来自北越地区。
 
越南从2001年开始普及9年义务教育,2018年的国民识字率高达94.5%。但是,其中只有9%的人受到过高等教育。更为尴尬的是,在过去4年里越南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增长了2倍,实际就业率仅为38%。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偏低,远远不能满足用工方的需求。
 
在访谈中,我还注意到以下三个特征:
 
1.人才普遍缺乏流动性。
 
基于历史原因,北越人基本不会去南越工作寻找发展机会,同样绝大多数南越人也不肯背井离乡去北越寻求出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观念束缚,大多数人更加倾向于在本地找工作挣钱,而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更高的工资去远赴他乡。
 
河内市和海防市的距离大约也只有100公里多点。在车辆稀少的高速公路上,也让我走了整整2个小时。即使是如此近的距离,据说海防市里只有20%不到的年轻人愿意去河内工作,河内市里更只有7%左右的年轻人肯去海防就职。
 
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地区的人才相对是有限的。越南有326个工业园区和经济园区,不可能会是均匀分布的。人才流动的缺乏,肯定会造成人力资源的隐性浪费。结果就是部分高端人才被各大公司争抢,助推高端人才的劳务成本的大幅攀升,从而加剧当地的贫富分化。
 
事实上,部分外资企业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薪资已经不比中国一线城市低了。有些人每月的工资折合人民币已经可以拿到15000-20000元左右,只是他们的收入被平均后显得较低而已。
 
2.创业创新意识淡薄和劳动致富动机不足。
 
越南普通大众大多抱有“小富即安”的心态。除了极少数精英以外,高端人才也没有自主创业的动机或者创新的冲动。中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更加没有强烈的致富愿望。一般工作5-6年后回家享受安逸的生活,直到快没钱花了再出来打工。
 
3.外资制造业进入越南的局面不同于当初的中国。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认为从中国外迁至越南的工厂都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但方式不同了。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后,从中国搬迁至越南的工厂主要有三种类型的企业:
 
1)最终产品的最终销售目的地原来就是在欧美地区的。比如,上海鸣志电器。
 
2)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失去或者正在失去竞争优势的跨国企业。比如,三星手机。
 
3)在中国去“产能”的大背景下,已经混不下去的中小民营企业。比如,浙江中伟。
 
不管是上述三种类型中的哪种,现在已经不再是工厂产线和设备的简单搬迁了。我这次特意去实地考察了在海防港口工业园区里的“采埃孚股份公司(ZF Friedrichshafen AG)”。总部位于德国Friedrichshafen市,全球500强,是全球汽车行业的合作伙伴和零配件供应商,专业提供传输、转向、底盘系统等汽车零配件。号称是世界第六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这家在海防的工厂占地6万平方米,主要组装生产底盘系统。99%的零部件从中国、美国、德国、马来西亚进口。但是现地员工只招了120名。越南经理还表示公司依然嫌人多,计划在3年内把职工人数减少至50名左右。厂房宽敞明亮,但看不到几个人。零部件搬运基本已是全自动化的。2-3台清扫车在偌大的整洁的厂房里穿梭。智能化程度相当高,已和中国大陆的工厂没有太大区别,甚至更加先进。一部分核心工序都已实现了远程操控。
 
那么智能化制造的程度越高,对当地的就业贡献就会越小。同时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也就越高,薪酬也会随之水涨船高。最大的问题很可能是越南员工只能作为一颗小小螺丝钉嵌合在高度复杂的生产流水线中,而无法在工作中学习和积累经验。他们非常可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由此得到:
 
越南在短期内想要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仅人才问题就是一项很难解决的“拦路虎”。虽然看上去拥有庞大的人口红利,但是短期内是无法转换成国家自身的产业竞争力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越南没有投资机会了。对于越南人来说,实际机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在越南或许还有很多投资的空间可以开拓。
 
2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该国有“千岛之国”的别称。由约17508个岛屿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该国天然很难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首都雅加达作为最大城市,现有人口1017万。印尼是一个总统制共和国,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每5年选举一次。虽然拥有民主政体,但是按我日本人同事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寡头政治”。
 
这个国家可以分为三个阶层,并且基本已经固化:
 
1. 以总统为代表的精英官僚、军人和警察。
 
2. 蜗居在城市里的中产阶级。
 
3. 散落在各地群岛上的贫苦大众。
 
处在社会顶层的精英官僚、军人和警察,他们的职业很早就已形成了“世袭制”。这个富裕的阶层,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还直接拥有并掌控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和自然资源。
 
由于所有的资源都被富裕阶层把控着,所以中产阶级很难壮大起来。随着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事实上中产阶级还在加速衰落。
 
印尼国民总体上受教育程度不高。主要是一些大城市国民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比如雅加达、万隆、泗水等。在一些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国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甚至存在大量的文盲。
 
正是因为阶层基本已经固化,客观上造成了富裕阶层、中产阶层和底层贫苦大众之间的撕裂和对立。
 
1. 富裕阶层拥有资源拥有机会,不但衣食无忧更能享受优质的高等教育。他们反而比较倾向于移民海外。
 
2. 中产阶层虽然生活工作在大城市里,但由于没有发展空间看不到希望,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事业进取心。
 
3. 底层人民总体素质不高,劳动欲望偏低。一般倾向于就近工作,极少远离故土外出打拼。
 
中国国家电网在印尼雅加达周边有四个大型的发电厂援建工程。四个建设工地的员工加起来大致是2万多人。但是其中中国的派遣工人就有近1万人。我问主机装机的业务主管葛先生:“虽说是中国援建但为什么还要投入这么多的中国人来这里参与建设呢?把印尼员工的占比提升至90%,不是能大幅降低建设成本吗?”
 
葛先生苦笑着回答说:“如果不是印尼政府有法律上的强制规定,我们根本就不想雇佣当地员工。印尼员工基本不干活,也干不好活。基本就是养在那里做给印尼政府看的。即使有人能够干点活,一个中国员工的工作效率比4个印尼人的都要来得高。”
 
由此得到:
 
虽然印尼的石油、天然气和锡的储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要落地还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就当下来说,中国传统制造业的产能外溢,印尼也不会成为理想中的选择地。在过去的2-3年里,从印尼迁出的企业数量多于迁入的。外资投资金额也在逐年递减。
 
3 新加坡共和国
 
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只有716平方公里,最长42公里、最窄处只有23公里。仅比上海市奉贤区稍大一点点。然而,对于80年以前出生的中国人来说,它曾是我们仰望的目标。这个袖珍小国的人均GDP在亚洲是最高的,世界排名第9。关于这个国家的信息,在互联网上都能搜寻得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从樟宜机场乘车前往酒店的路上,经过巴西班让码头。和四年之前经过时的繁忙相比,现在是一片寂静,空空荡荡的。我很好奇。晚饭时才知道,原来这个码头将要整体搬迁。从现在面向印尼搬迁至西南角面向马来西亚的裕廊港附近。新加坡曾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和亚洲主要转口枢纽之一,现在还是世界最大燃油供应港口。
 
为什么一个码头需要费心费力费时费钱地整体搬迁呢?!理由很简单,中国崛起了。现在世界最大的港口是上海的洋山港。相对的,新加坡在国际航运上的重要性在渐渐降低。新加坡在举全国之力寻求突破。因为国土面积实在太小,没有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加工贸易和航运起家的新加坡主要还是在金融科技领域寻找机会。这届政府制定的发展蓝图包括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智慧制造和5G通信 等高科技领域。
 
564万常住人口(2018年)中,新加坡国籍的347万、获得永居权的52万。没有获得永居权的流动人口是164万人。获得永居权的52万人口中,30%以上是和上述领域相关的高科技人才。大多数来自美国和欧洲。这个比例还在攀升。
 
有趣的是,在新加坡设计研发的高科技产品,大多是在或者将是在中国深圳东莞附近生产制造。成体系量产后,将来大多也是落地运用在中国大陆的。据说金融科技领域将是未来的“重中之重”。
 
由此得到:
 
如果你自信是个世界的高科技人才,又愿意多生几个小孩的,那么新加坡应该会对你很友善。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可投资的选择项确实不多。
 
4 印度共和国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土地广袤,物产丰富。披着东方神秘的色彩,让人着迷让人向往。印度现在是世界上经济增长率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世界500强企业和主要大国在这里都设有公司、办事处或者工厂。印度的发展潜力似乎会是巨大的,但你首先得有能耐活得下来撑得下去。
 
在过去40年里中国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和进步。因为拥有和中国一样多的人口,让大家对印度的发展前景想当然地充满期待。印度在信息技术和太空技术领域收获的巨大成功,也彻底改变了欧洲和美国对印度的评价和印象。
 
但现实或许很“骨感”。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里。我集团在印度的加工公司成立了6年,仅2017年小赚了一笔,其它年份都是连续巨亏的。
 
某央企在孟买办事处的首席代表对我说,如果没有中国总部的政策支持和持续输血,在这里经商办工厂是很难活得下去的。按通常思路来核算成本收益的话,几乎年年巨亏,并且也看不到出路在哪里?因为有政策上的支持,他们一线员工只能死撑硬扛下去。被派遣到这里来,感觉上更像是“充军发配”。
 
印度总体上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识字率虽已达到75%,但成人文盲仍高达3亿,居世界之首。复杂的“种姓制度”也显著压抑了一些群体接收教育的愿望。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那基本就是特权阶层的孩子。
 
虽然印度《宪法》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第17条明文规定废除“不可接触制”,现实生活或工作中,歧视并排斥一些群体早已司空见惯,只要不出人命一般情况下法律是不会介入进来的。
 
相关群体对此也没有觉得不对,逆来顺受非常自然。在这种环境下,相关群体就觉得没有太大必要接受教育了,尤其是高等教育。因为你即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你大概率也是享受不到好的职业好的发展机会的。这些“好”资源,全部属于高种姓人群的。
 
以我集团的印度加工公司为例,我们日资企业是以个人能力来分配具体工作的。有些群体确实聪明勤奋,当把重要工作决定交给这些人时,肯定会受到高种姓人群的反对。他们认为那些重要工作天然是属于他们的,不然就是不合理公平。他们不但对公司表达不满,同时也会虐待被挑选上来的相关群体。
 
公司即使也知道虐待的事实,但却无能为力,根本就无法插手干预。基于人道主义最终都选择了妥协。问题是即使重要工作派给那些高种姓人群,他们也是不太会去干的。久而久之,很多工作就这样名存实亡了。按日本人同事的说法,印度工厂的工作效率不及中国的一半,那公司怎么可能盈利呢?
 
在新德里,遇上苏州一家高科技公司的出差团队。年纪都在30岁以下,和我一样第一次出差来印度。该公司是为工厂生产线提供智能制造的设计方案和相关设备。在德国西门子的要求下,来印度和客户开会面谈的。三个月之前就把方案提交给了印度客户,希望他们也同样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和信息。但是一开会才知道,客户只完成了70%不到的准备工作,而且都不是核心问题的。在印度额外花费了三天总算和客户就方案达成了共识,开始进入试样环节时,又被告知零部件采购需要从海外进口并且印度当地是无法组装的。试样认证的开始时间至少是三个月以后。
 
这要是在苏州的话,方案一旦确定下来,2个小时之内就能把加工代理商找齐,4个小时之内就能坐在一起开会讨论细节了。一般三个工作日就能拿到试样品,最长五个工作日就能获得所有的测试数据。这就是“中国速度”。(在美国的话,从方案确定下来都拿到全部的测试数据,通常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
 
由此得到:
 
如果是和国家战略(比如“一带一路”)捆绑在一起进入印度市场的,那未来大概率是会有美满结果的。如果你的投资是在高科技领域的,市场前景将会非常广阔,回报也会是丰厚的。但是如果仅作为个人或者民营企业想在印度制造业里有所作为的话,那么你可能先需要反复思量一下了。
 
5 概括总结
 
1. 不要误解。读完考察报告之后,你很可能会对东南亚各国的发展抱有负面想法。但事实很可能正好相反。这里只是从钢材加工行业中的一个较小分野出发,尝试推测各国制造业发展中的困境。本身就“挂一漏万”。
 
2. 机会就在你脚下。东南亚产业格局的急剧变化,大多来自于中国产业升级的波及效应。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真正的机会很可能还是在国内。因为中国内在的致富机会依然远远大于其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3. 明确你的目标。除新加坡外,东盟各国当然还有很多“低垂之果”等你采摘,在中国这种美差已经很少了。但是当你全力以赴去采摘“低垂之果”时,也就自然放弃了采摘“高悬之果”的机会。这是你真想要的吗?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750篇文章 7小时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