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香帅如是说
 
2020年中国经济遭遇真正的黑天鹅,浓黑的巨大翅膀,将整个中国笼罩在巨大阴霾之下。截止2月4日,疫情尚未出现明显拐点,尤其随着复工日期临近,疫情防控面临大考。从目前情况来看,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肯定远超非典。疫情对服务业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可选消费,此外,由于生产恢复延迟和物流通道堵塞,预计对制造业的影响超过第一季度。
 
从微观个体和企业角度,这些冲击都可能是致命的。比如餐饮业相关就业人数据统计在3000万以上,这意味着很多餐饮就业人员面临失业风险,餐饮企业面临现金流断裂的风险。除了网络游戏,线上教育等极少数行业外,绝大多数服务业面临着“无米之炊”的二月,甚至3月,而这些行业中的千万中小企业,正是转型中国经济的支柱,也是中国就业的主力战场。
 
这个节点上,在安全前提下,需要尽早恢复正常经济秩序,同时各级政府给中小企业真金白银补贴,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防范大面积失业。此外,针对特定人群和地区,需要给予基本保障,避免冲击之下的社会分化。
 
刘晓春和张斌两位的宏观政策思路都指向两个关键点:
 
1.不能让经济秩序再失控。需要逐步,妥善,安全的恢复市场运作,恢复正常经济生活。
 
2.政策要有针对性,要真金白银给中小企业解决问题,切忌违背市场规律搞形式主义。
 
-比如不能将压力转移到银行,否则以后坏账问题更多;比如不能在情况不明时在总量政策上操之过急,造成无效宽松;
 
-比如不应该以“基金”而需要以“补贴”方式保障民生,让财政支出切实落到地面,落到民众手中;比如应该充分发挥市场和大企业的作用。
 
最近上海、苏州、北京,青岛,深圳等地政府陆续出台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方向都对,应有一定力度,否则雨水沾衣不湿衣。比如深圳和苏州都出台了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中小企业,园区等免收1-2月租金的政策——这些“真金白银”的政策才能切实的缓解企业的实际困难,避免压力层层扩散,导致破产和失业面扩大。同时对于那些承担社会责任的大企业,应该有具体的税收政策进行支持。
 
 
刘晓春:真金白银支持中小企业,谨慎宏观刺激
 
目前看来,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需要持续一小段时间,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如果这样的话,人员、交通的完全隔离,对疫情的控制肯定有好处,但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供应问题,民众对疫情的恐慌有可能转化为对生存的恐慌,这反过来会对控制疫情,战胜疫情带来困难,并且会引起更大的社会问题。
 
特此提出以下建议:
 
1、 复工:各地政府在做好控制疫情传播的前提下,立即有管理地组织企业复工。
 
我国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商贸物流企业,大量的工作人员是外地人口,要复工,必然带来人口的大量流动,会对疫情控制造成困难。现在,各地都对外来人口,特别是疫情多发地来的人口实行14天隔离制。这会产生两个问题:
 
一是,企业从决定复工,通知员工,员工到达,经过隔离,到正式复工,可能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二是,这些外来员工在工作地并没有充足的生活储备,14天隔离期间的生活必须都需要购买满足,由于隔离,他们不能自己出门购买生活用品。同时,由于假期延长,工厂、商店停业,本地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也会进入需要补充的阶段。一旦出现市场供应短缺,即时恢复生产与满足市场需求之间会有一个时滞过程。如果某个较大城市出现日用生活品供应短缺,恐慌可能会很快蔓延到其他城市。
 
所以,现在开始就应该要求各地政府有管理地组织民生必需品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复工。组织复工,不能局限于终端消费品,要把最终消费品的整个产业链和供应链考虑进去,这方面有必要考虑跨地区政府间的有效配合。比如:食品加工业、蔬菜运输业、相关的商业、物流企业等。
 
2、 谨慎宏观刺激:
 
在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前提下,短期不宜匆忙出台宏观刺激政策。我国经济本身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在抗疫的特殊时期,生产尚未恢复,此时出台宏观强刺激政策既无效,也无益,甚至会给今后结构调整带来困难。
 
现时段,应该加强宏观研判,为疫后做好政策准备,那时即使有宏观强刺激政策,也应该是前瞻性的、有选择的。
 
3、 真金白银保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生存
 
短期内要千方百计保证大多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生存。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既是疫后恢复生产经营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确保抗疫期间就业稳定、民心安定的重要载体。目前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面临的不是灾后或危机后的经营困难,而是抗疫过程中不让经营的生存困难。不能简单以解决经营困难的方法来解决非经营性生存困难。
 
应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面临的疫情冲击,需要的是微观、精准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其一,地方政府在要求企业停业、不解雇员工的同时,应该由企业选择给员工提供有薪假期还是无薪假期,有薪假期的薪金水平也应该由企业选择。地方政府不应该强行要求企业在停业期间给员工发放工资。
 
其二,地方政府要设立专项补助金,帮助企业度过难关。由于企业停业是在特殊时期政府要求的,一方面企业需要为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所以,这项资金应该是补助资金,而不是投资基金,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花出去的。为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补助效率和公平性,建议按企业一个月或两个月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一次性补助给所有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目前企业稳住员工的主要困难是按时发放工资。免交租金、延迟纳税等措施,不能解决这个即时困难。帮助企业解决这个困难,是直接给企业和员工以信心,具有立竿见影之效。所以,这项补助,决策要快,发放要快。
 
其三,地方政府设立专项帮扶基金,对一些因为此次抗疫而发生暂时经营困难的重要民营企业给予帮扶。具体形式,各地具体研究。
 
其四,免除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半年甚至今年一年的税费。
 
其五,银行对因抗疫而产生暂时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不得断贷、抽贷;在恢复生产经营的特殊阶段,监管应该允许银行酌情对资产负债率超标的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可以考虑给资产负债率超标的企业一个缓冲期,比如一年内资产负债率回复到正常水平。
 
至于利率等融资成本问题,央行、银保监局及各家银行已经出台许多政策和措施,地方政府不应额外增加要求。同时,这只是影响企业今后的经营,对当前稳定企业的生存并没有即时的作用。
 
其六, 对于个别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违反规定营业的,可以进行行政处罚,但不应该损毁其经营设备和工具。首先,这种做法本身是违法的;其次,更不利于疫后生产经营的及时恢复。
 
4、 中央财政支持:
 
对于地方政府在抗疫和稳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中面临的困难,中央财政需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给予特别考虑。
 
5、 坚决防止地方政府对银行施压(e.g. 要银行给企业发放工资贷款)等饮鸩止渴行为
 
如果压银行给企业发放这类贷款,就企业来说,并没有真正解决因停业减少收入而产生的困难,另一方面还会增加企业的负债成本,加大后续经营风险。如果采取这种方式,企业没有实质获得感,没有积极性。对银行而言,当然是增加了信贷风险,反而在整体上影响银行支持抗疫和支持企业恢复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张斌:税收减免与补助等特定措施应对新型冠状肺炎
 
这次疫情是非常典型的外生事件冲击。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在一季度(注:对这个判断我个人略有不同意见,认为需要再观察两周才能得出更准确结论)。在疫情事件冲击下,经济活动短期内会骤然降温,生产、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都会受到显著负面影响。加上去年经济增速的基数要高一点,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大概率破“6”。
 
但也要看到,很多耐用品的消费只是受疫情影响被延后,待疫情结束后还会出现补偿性的消费。比如很多人可能打算春节假期买车、买房,但受疫情影响无法出门,这方面的需求并未消失,只是延迟到疫情结束后。随着疫情防控情况的好转,经济活动会出现反弹,中国经济重回正常运行轨道。如果疫情很快得到遏制,3月份宏观数据就会好转,经济向好的反弹会稍微早一点。如果疫情的防控不那么乐观的话,经济会稍晚一点反弹。
 
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有两个明显特征:
 
一是短期内对经济带来显著负面影响,随着时间拉长,即使没有其他外力作用,经济也会反弹。
 
二是特定地区、行业和群体受到的负面影响尤其突出。
 
这两个特征决定了总量经济政策不适合应对这类特定事件冲击。无论是总量的货币还是财政政策都有时滞,总量政策还没有真正发力,疫情就可能出现好转并带动经济反弹。此外,总量政策应对这种特定事件冲击的针对性不够强。
 
应对疫情的经济政策重点应该对特定的地区、行业、部门、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1. 需要安排特别的财政预算,用于应对消除疫情事件及其连带影响的相关开支。
 
针对受冲击比较严重的地区和行业,可以考虑特定时间内的税收减免。
 
针对受冲击比较严重的特定群体,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补助。与企业和居民部门相比,政府更有责任和财力空间应对这次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需要承担起相关的支出责任。
 
2. 需要防止过度情绪造成的资本市场严重超调以及由此带来的其他负面影响。
 
虽然总量政策不适合应对疫情,但并不否定需要采取总量政策。无论有还是没有疫情,考虑到经济持续多个季度的低迷、普遍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低迷以及劳动力市场不断增加的压力,需要一定的总量政策调整提升经济活力。总量政策调整落在实处的关键是提高总需求,提高全社会购买力,这需要保持广义财政支出的稳健增长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赤字率需要有所突破,政府基建融资需要扩宽正规渠道,利率也有进一步下调空间。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742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