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我们邀请了宫玉振老师来到香帅读书会,通过直播分享他的书《定力,变局时代管理的底层逻辑》,我们整理了直播内容的精华版,分享给大家。
嘉宾介绍
宫玉振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BiMBA商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EMBA学术主任。曾任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副研究员、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先后获国家图书奖特别奖、军事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一等奖、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优秀成果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优秀教学奖EMBA优秀教学奖等。
在过去的几年里,人类社会经历了太多的动荡:疫情的冲击,战争的影响,技术的变革,政策的调整,以及大国关系的紧张,民粹主义的兴起,国际格局的重组,传统秩序的崩溃,等等。
我们正好处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那一波全球化的深度调整期,所面临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动荡与不确定,已成为这个大变局时代最突出的特征。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所处的战略环境就像爬山。山就在那个地方,是相对静止的、稳定的、可预期的。我们只要确立好方向,规划好路线,接下来就是好好执行。途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挑战,但整体计划没有大的变化。
今天这个动荡的变局时代,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却变成了冲浪。浪的特点是动态的、不确定的,一波又一波,整个环境都是动荡而不确定的。
这种动荡和不确定,已经给企业管理者的心理与行为造成了多方面的冲击。
一是焦虑迷茫。人天然希望自己的行为和周边的环境是有序、可控、可预期的。动荡与不确定会使我们陷入焦虑烦躁、迷茫沮丧,有一种失控的感觉,出现情绪化的反应。
二是急功近利。环境是不确定的,未来是不确定的,人们就不愿意对未来进行长远的投入,只能抓住眼前可以抓住的东西,因此就会短视,甚至会陷入机会主义和短期行为。
三是随波逐流。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人会有一种强烈的无力感,会放弃主动把握和改变命运的努力,听凭环境裹挟,随波逐流。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今天所处的大变局时代,其本质就是动荡而不确定的,想回到过去那个相对确定的环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已经不可能。
01
如何驾驭不确定
这个变局时代给管理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大家都知道,管理一定要有长远的追求和目标,要进行长期投入。但问题在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是一个动荡的环境,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
企业管理者可能会问,“在如此艰难的挣扎之下,我如何坚持长期主义?”
在动荡和压力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不得不优先考虑眼前和短期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非常现实和理性的选择。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是否可以放弃长期主义,是否只需关注眼前的生存问题。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确保眼前的生存同时,也要追求长期的目标。
当年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按照中央和湖南省委的规定准备攻打长沙,但是结果失败了,原本9000多人的队伍只剩下700人左右,最后去井冈山和绿林交朋友。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共产党人本来不应该和绿林好汉们有关系,这违背了我党的基本理念。但在那个阶段,活下来才是第一位的,没有生存,哪来的发展?没有生存,又怎么能实现长远的共产主义理想?
但是同样是生存,井冈山上的红军与绿林武装有什么不同呢?绿林武装只关注眼前的生存,而红军即使在井冈山的山沟之中,也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使命,他们时刻用自己的使命来指导自己的组织建设和行为选择,一直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个故事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长期主义。长期主义不是一根筋,不是教条主义,为了生存和发展,长期主义者也会有各种策略的变通。长期主义强调的不是不顾眼前的利益,而是不能仅仅只顾着眼前的利益。真正的长期主义,一定是把长期和短期,理想和现实,原则和灵活,战略和战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为什么艰难情况下也要坚持长期主义?长期主义就是在不断提醒我们,要警惕人性天然的短视,要用长期主义去对冲生存的压力,不轻易妥协。历史上土匪和军阀永远无法真正成事的原因就是,他们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尘埃落定后,胜出的一定是有长远追求的组织。
但是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一个很实在的问题,就是既考虑长期又要兼顾短期,这个长期和短期到底如何去结合?
四渡赤水
如果大家了解四渡赤水的话,就会知道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在高度不确定环境下随时调整决策的经典案例。红军第一次过赤水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第四次。
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试错的过程,一个探索的过程,根据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方案的过程。没有人可以从一开始就知道所有的细节和最终的结果。真正的战略和行动方向在实战的过程中逐步变得清晰。
如何驾驭不确定?前提是你要接受不确定,利用不确定,甚至要学会拥抱不确定。就像四渡赤水这样的过程,红军只有3万人,国民党40万,如果一切都是确定的,红军只能跟国民党拼实力、拼资源、拼消耗,根本没有任何机会。就是因为高度的不确定,红军反而可以机动灵活,而且通过机动灵活给国民党造成更多的不确定,最后潇洒离去。
这时候可能有同学会提出另一个问题,就是战略不断地调来调去,会不会出现战略的漂移,到最后直接偏离主线呢?
回看四渡赤水,虽然战术层面不断调整方向,但是战略意图却没有改变,就是要到四川西北,会合四方面军。
当然战略意图也可以调整,红军到了川西北以后发现这个地方不适合建根据地,所以毛泽东率领一、三军团北上,最终到了陕北。
阶段性的战略意图也是可以调整的,但共产党有一条从来没有变过,就是根本的使命与愿景。
四渡赤水的案例很好地展示了不确定环境下决策的三个层次:
最底层:眼前的机会要机动灵活地把握;
第二层: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性战略意图;
最上层:长期的根本使命保持不变。
这三个层次就是我们应对不确定环境下的变与不变非常重要的一个思维框架。这与2000多年前的《周易》之中的道理是一样的,易有三义:变易、简易、不易,分别对应的就是眼前的机会把握、阶段性的战略意图和长期的根本使命。
02
如何驾驭逆境
变局时代,企业往往要面临更多的环境动荡乃至极端挑战,也往往会遇到更多的挫折与逆境。企业与企业家的韧性由此就至关重要。应对逆境的能力,是变局时代组织和管理者必备的基本功。
没有经历过失败的将军,很难真正理解战争。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企业,也很难真正理解竞争。逆境是企业和企业家的成人礼。伟大的组织往往是在逆境之中成长起来的,逆境最能呈现出决定组织生死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
逆境给那些有能力、有抱负的人和组织提供了最好的成长机会。在逆境中,优秀的领导者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发挥自身与团队的潜能,从而为组织赢得生存和突破的机会,为组织打下走向卓越的根基。
当下变局时代的第二个挑战就是,好打的仗越来越少,剩下的都是恶仗、硬仗,并且还没得选,必须打。
组织层面上,还是用长征的案例来看,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是中国历史上艰苦卓绝的两年时间,但同时也是浴血重生的两年,经历了低谷洗礼,在逆境中突围,中国共产党从此脱胎换骨。
色诺芬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他成功地带领了古希腊一支雇佣军完成了生死突围。
从这两个案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逆境管理能力需要一些基本要素,在书中的第二章我总结为逆境管理能力的七大要素,也叫北斗模式。
强大的意志力
逆境管理能力的第一个要素是意志力。在逆境之中,往往信息混乱,充满负面信息,而这样的环境下人性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很多成员都会开始恐慌、沮丧。但是没有人会追随软弱无能的领导。
领导者在面对逆境与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恐慌、沮丧与犹豫,将会在组织中引发更大的连锁反应,那些动辄慌乱的上司一定会遭到下属的强烈质疑。
在逆境中,所有人都可以恐慌,领导者不能恐慌。所有人都可以沮丧,领导者不能沮丧。
蒙哥马利是二战时期英军著名的元帅,他在回忆录中写过一段话:“一个指挥官最宝贵的品质之一,也许就在于他在计划与作战行动中传播信心的能力,尽管在他内心对结局并没有太大的把握”。
敏锐的洞察力
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只是逆境管理的一个起点,接下来领导者要做的,是一定要有清晰的态势感知。尤其是在逆境之中,在组织陷入迷茫和危急的时刻,决策者对于新方向的意识就显得十分关键。这就需要敏锐的洞察力。
在动荡而不确定的时代,新的情况一定会不断地出现。所以决策者不仅要了解问题发生的根源,了解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还要不断更新自己对环境的认知。除了洞察外在的环境、突围的方向,更关键的是要洞察人性,了解组织成员,他们内心的渴望是什么?他们致命的弱点是什么?他们有哪些长处,有哪些短板?他们能做到什么,做不到什么?
逆境是最能考验人性的。逆境中的成功领导者,必须是洞悉人性、人心的大师。
果断的决策力
当我们稳定了人心、洞悉了环境之后,接下来就要开始做如何走出困境的决策了。这就需要逆境管理能力的第三个要素:决策力。
冯仑曾经讲,领导者要做的就是三件事:指道、搞定、买单。指道就是决策力,在逆境的迷茫与混乱之中,所有的下属都期待着领导者的给组织指出一条明道,这是对领导者决策能力的极大考验。
逆境中的决策,应该把握方针、方向、方案三个要素。一是大的方针,是战还是守,是打还是走;二是大的方向,往哪个方向行动;三是方案,具体的行动方案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还要加上一条,就是为了实施这样的行动,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指挥体制,核心是关键时刻谁说了算。把握这三个要素,决策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但是多谋的同时,还要果断。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中,所有的决策都必须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出。尤其是在逆境之中,突围的机会稍纵即逝。你不可能全部清楚了才行动。逆境突围的任何决策都具有冒险的性质,从来就不存在绝对完美的方案。犹豫和徘徊会成为突围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在混乱的逆境中,完全看清了再做只能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美军有一种我非常认同的决策理论:“一个虽不完善但及时的决策,也远比一个完美但过时的决策好得多”。当机立断,是逆境领导力的关键特征。准确地判断形势并果断地承担风险,是成功的决策者必备的素质。
良好的沟通力
领导者做出了决策,制定了行动方案,还必须让下属充分理解并接受这一决策,并坚决地执行领导者提供的行动方案。所以这里我强调了一个原则——“结构化的坦诚”。
所谓的坦诚,就是沟通时一定要公开、透明。不仅陈述有利的一面,同时也要如实陈述不利的一面。下属知道你对他们是诚实的,他们认为自己是知情的,你没有试图隐瞒什么,他们就会信任你。
而逆境中最宝贵的就是下属对你的信任。如果下属不信任你,他们也不会相信你会带领他们走出困境。
但是还要结构化。所谓的结构化,就是一定要在传递真实信息的同时,还要把信心传递给组织的成员。
坚决的执行力
在战争那样险恶的环境下,明知有生命危险,为什么士兵还愿意奋斗和执行命令呢?这是因为他们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激励机制,它可以分为四个层面:求生的本能、清晰的纪律、团队的荣誉、组织的理念。
第一个层面是求生的本能。逆境会让人陷入绝望,但绝望的处境恰恰可以激发出人求生的本能和意志,为了个人与组织生存而拼死一搏,从而死里求生。所以在逆境中,高明的领导者往往可以利用绝境,激发出组织成员强大的战斗力。
第二个层面是清晰的纪律。人人都有求生的本能,但是如果有机会就可以逃跑的话,那组织自然也会变成一盘散沙。所以强调纪律是非常有必要的。
制定组织纪律本身不是目的,制定纪律的目的是传递出组织在逆境中的核心价值观究竟是什么。逆境中领导者遇到的最大挑战往往是来自价值观的挑战。清晰的纪律就是要告诉组织成员,我们崇尚什么样的行为,反对什么样的行为。领导者严格地执行组织纪律,就是要告诉组织的成员哪些价值观是绝对不容妥协的。
第三个层面是团队的荣誉。我曾问过一些当年参加过越战的朋友,打仗的时候怕不怕死?他们说人性都是怕死的,但是当看到战友流血倒下时,团队的荣誉感会涌上心头,生死与共的感觉会支撑着自己不惧死亡,只有从战场退下来以后才会有劫后余生的感觉,反而在战场上是不惧死亡的。
人性的特点,固然是“欲生而恶死”,追求生存而憎恶死亡,但人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欲荣而恶辱”,追求荣誉而憎恶耻辱。所以好的领导者,一定非常重视用荣誉来激励团队,驱动团队成员为了荣誉而超越生死。
第四个层面,也是最高的层面,即组织的理念。红军能够取得胜利的核心就在于具有坚定的组织理念。在逆境中,领导者如果为组织的每一个成员找到一个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理由,找到组织成员强大的自驱力,组织的成员就会不计一切地付出,自觉自发的执行。即便组织历经挫折、苦难、逆境,但是依旧不屈不挠。
敏捷的响应力
在动荡而不确定的时代,逆境中的组织,除了强大的执行力,还需要敏捷的响应力。这里主要包括两部分:捕捉机会、避开威胁。
在逆境之中,有时候生与死就在一线之间。有时候哪怕些微的机会也可能让你突围成功,哪怕些微的威胁也足以让你全军覆没。所以,一定要对环境的变动保持极高的警觉和弹性,要对形势的变化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迅速响应的能力。
此外,决策者必须具备两个特质:一是思维敏捷,二是大胆创新。逆境中的组织必须做好准备,随时迎接意外。组织肯定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必须认识到这就是常态。所以在逆境中,思维敏捷的领导者不会一根筋,不会一条路走到黑,而是对多种可能性保持开放的心态。
大胆创新指的是打破惯例,积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在逆境中捕捉机会的能力很重要,但创造机会的能力更关键。当不存在机会的时候,领导者一定要运用智慧创造出机会。
强大的复原力
最后一点,我称它为“强大的复原力”。指的是组织在逆境中强大的韧性与反弹能力。
西点军校为什么一定要给学员安排拳击课程?其目的不是教学员单纯的拳击技巧。拳击教给学员的是:当被人一拳打倒在地的时候,你仍然要站起来。你可以被击败,但不能被摧毁;你可以跌倒,但必须重新站起来前进和战斗。
复原力,可以让逆境变成组织脱胎换骨的机会。曾任美国陆军参谋长的爱德华·C.迈耶将军说过一句话:就像钻石的形成过程中,碳元素、热量与压力这三个元素缺一不可一样,伟大的组织和卓越的领导力也只有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才能锻造出来。
任何组织和个人在平时都会有惰性和惯性,但是逆境会迫使一个组织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拉开与对手的距离,找到一条出路,它可以为一个组织带来巨大的价值。
熟悉天文学的同学一定知道,在浩瀚的星空中,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而旋转。在逆境中,这个“北极星”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组织与个人的信念。这个不变的“北”,是逆境领导力的核心之所在,也是动荡时代的定力之所在。
03
如何驾驭周期
在动荡而不确定的变局时代,我们之所以焦虑,往往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眼前,纠结于一时一地的得失。因此很容易被眼前的动荡本身裹挟,陷入当下的旋涡苦苦挣扎,而无法顾及更大的场景和长远的趋势,这反过来会使我们不断陷入新的动荡而不可自拔。
在大变局时代,战略思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周期思维,而历史是理解周期的最好视角。
在书中我讲了几个周期,包括司马迁周期、达利欧周期等,这些周期给到我们统一的启示就是:当你很清楚你处于周期的哪个阶段,接下来演进的方向如何,那你就可以进行长远的战略布局,你就不会被眼前的动荡和情绪所裹挟。
04
如何修炼定力
越是动荡越是困难的时期,我们越需要定力。晚清是一个极度动荡的时代,但湘军这批人为什么能够成事?有两句湘军将帅说的话,我非常喜欢。
一句是胡林翼说的:“世自乱而我心自治,斯为正道。”
越是在动荡与混乱的时代,我们越应该找到自己内心确定的东西。
一句是罗泽南说的:“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
在极其混乱的环境中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这才是真正有用的学问。
胡林翼也好,罗泽南也好,本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但是却在乱世之中,不因环境的动荡与压力而动摇。
曾国藩用兵非常强调战略定力。他打仗有个战术,叫作“结硬寨、打呆仗”,要结营就要结硬寨。什么叫结硬寨呢?
曾国藩有个规定,湘军行军,到了一个地方,不管多么晚,不管多么累,也不管天气如何,第一不能休息,第二不能主动找太平军挑战,要先挖壕沟。一共挖四道沟,内外各两道,对沟的深度和宽度都有要求。
然后是“垒墙子”。用挖沟挖出来的土,在内外两道沟之间垒一圈墙,对墙的高度和厚度也都有要求。墙子垒完之后,再在最外层那道沟的外面,将5尺长的扎花篱的木头埋进土中2尺,做成障碍。工事这才算修完了。
然后再派出三成人“站墙子”,也就是战略值班。其余的人可以休息。过一个时辰,再由另外三成人起来换防。
用曾国藩的话说,哪怕是临时住一晚上,也必须做“坚不可拔之计”。
这样的战术其实并非湘军原创,而是曾国藩从太平军处学习而来。一开始太平军非常擅长挖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挖的沟越来越潦草。而湘军挖的沟越来越深,墙越来越稳固。曾国藩认为,这是湘军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在那个乱世,跟曾国藩同时接到朝廷命令练团练的还有30多位团练大臣。但为什么其他人练的团练很快灰飞烟灭,甚至在历史上都没有留下记载?因为这些人里,没有一个具备像曾国藩一般的定力。
无论是在战场还是在商场,长远的胜利往往都是熬出来的。这就第一需要坚韧的意志,第二需要扎实的基础。真正的管理没有那么多的捷径可走,长远的胜利没有那么多的取巧可言。粗浅简单的东西都做不好,这样的组织,表面和一时再唬人,长远也是要出问题的。
所以真正的长期主义者一定是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的。长期主义者会确定一个长期的目标,然后以强大而持久的信念,坚忍不拔的定力,“不求近效,铢积寸累”,不偷懒,不投机,不取巧,一步步地从实处、小处入手打牢管理的基础,一步步地向目标迈进。
希望大家可以从这《定力,变局时代管理的底层逻辑》一书里面,找到属于我们自己应该坚持的核心价值,并专注于它。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