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消费是真的差。而且好像不完全是收入下降的原因。比如说我这样一个“消费动物”,今年整体感觉就是没兴致,打不起精神购物。

 

据说,这是一种“疤痕效应”。 

 

闲着就翻书看。正好翻到三浦展的《第四消费时代》,说日本从2005年左右进入了第四消费时代,恍恍惚惚有点似曾相识,觉得看到了未来中国的一个剪影。

 

“没有经历过泡沫经济的年轻人开始进入社会。在他们的成长岁月里,整个日本经济都是处在一种微温的状态,华丽丽花钱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另一方面,托早年高速发展的福,家里该有的都有了,那种‘好想要’的心情比起前一代人大大跌落了。”

 

不过按照“第四消费时代”的说法,降低消费倒未必降低幸福感。

 

下面是我们团队内一位博士的一篇“2022消费降级日记”,特别真实的心路历程。

 

因为收入的不确定性,她主动调整了消费结构,“清心寡欲”了不少,但是发现生活“品质”并没有因此降低——

 

2020年的时候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2020年是过去十年中最差的一年,但也许是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我很相信这句话,所以从前两年开始,我就开始和家里人唠叨,要开始降低对未来的预期。

 

我自己作为大学教职,收入未来增长空间比较有限。家属身处房地产行业,虽然还在正常发工资,但总觉得他随时处于被毕业的边缘,未来是否还能找到同等薪酬水平的工作,我不做预期。

 

所以半年前,我在做未来家庭收入预算时已经不考虑他的收入,因为家庭的基本支出是固定的,例如房贷、车贷、生活日常消费等,每个月都得付。我们不能将未来的家庭固定开销押在他身上,这样他压力很大,我自己也会很焦虑。

 

幸好我还有一份固定工资。

 

所以我开始很认真地控制家庭的开销,尽量降低到我一个人的固定工资可以cover家庭的正常运转的程度。

 

我们对家庭支出结构作了以下调整:

 

1.卖车

 

现在家里出行主要靠滴滴或地铁,这一做法,将车贷、车辆停车月保、油费、保养和保险这些费用都免了。当然,打车费用增加,但是比起过去还是降低了大几千的费用,还有一笔大额现金入账。

 

卖车是一件大事,朋友表示不理解,说开车上班习惯了,周末出去也很方便。但其实卖完车以后,我们发现对生活质量也没有太大影响,这两年因为疫情我们周末其实很少出远门,另一方面孩子还小,所以之前即使有车,我们也很少出去。偶尔出去滴滴完全够用,我甚至偶尔还会坐坐地铁+共享单车,其实也很方便。我们打算如果未来要去周边游玩,就租车,也很方便。


 

2.提前还房贷

 

过去我们会做一些投资,例如股票基金等,但这几年发现其实收益率远低于预期,甚至低于房贷利率,基于对房子未来涨幅较低的预期,我们提前还了部分房贷。这又降低了大几千的费用。

 

3.尽量不在外就餐

 

一次出去就是大几百,现在我们基本在家里解决,因为家里也雇了阿姨,在家吃也卫生。有应酬才偶尔出去。或许是年轻的时候各种美食也都尝试过了,竟然也并不很挂念外面的美食。这样一顿操作下来,一个月也能降低一千左右的费用。


 

4.降低早教育儿费用

 

过去看到各种早教活动会很心动,现在则完全认为没必要。例如游泳,因为身边有朋友的孩子去了以后感染了细菌,我们就干脆决定在他3岁以前不带他去公共泳池游泳,也算是保护孩子。

 

至于其他早教,我们开始自己上手,一方面觉得早教老师的知识储备和耐心不一定比得上自己,毕竟我们俩都是做题家,另一方面觉得孩子去早教中心也可能会有感染风险。毕竟现在疫情,跑一趟医院真的太麻烦。之前曾经也想每周末带孩子去动物园、科技馆、水族馆见见世面,现在的心态是,他还小,看也看不懂,还不安全,就算了。

 

调整后,孩子的养育费用就基本只有餐饮和阿姨了。

 

在短期内,这样的调整的确会降低部分生活品质,但是我们尝试了半年后,感觉生活幸福感也没有下降很多(不知道是不是阿Q精神)。最重要的是,我的焦虑感下降了,这样的家庭支出结构,我一个人的固定收入完全可以cover,我不用担心万一未来哪一天,家里会运转不下去。

 

我做这样的调整主要是以下三个考虑:

 

1.主动降低生活品质是自己选择的,而不是被迫的

 

虽然都说由奢入俭难,但主动降低生活品质可以叫节俭,我们可以内化为是一种个人美德,其实让人很有成就感。例如,我现在要求阿姨按照我们的分量做饭,不要每餐都倒掉太多食物,践行“光盘行动”,每次看到扫得很干净的餐盘,我们都挺有成就感。


 

另外,我开始会去二手平台上购买一些性价比很高的二手用品,比如孩子的玩具车,甚至也会把物品挂在二手平台上,卖的价格不高,但是这个过程让我觉得自己对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我也开始减少购买不必要的衣物,过去总是买买买又扔扔扔,现在买之前都会问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这半年来扔衣服的频率降低了很多。


 

相比未来哪一天,因为没有做好准备,而被动降低生活品质,我还是愿意自己先降低生活质量,至少这是我自己愿意选择的。

 

2.从低往高处走,人生会更有惊喜

 

我基本已经按照最差的情况在进行安排,即未来家里只有我自己的固定收入。但这肯定不会是未来的真实情况,例如我家属,有手有脚不可能没工作。只要未来的家庭收入比现在预期的有一点点提高,我们就可以逐渐提高一点生活质量,这将会是我们家庭生活的小惊喜。人应该还是希望从低往高处走,而不是从高往低处走。

 

3.更长期的职业规划需要更宽松的工资要求

 

我们在网上看到有一些房地产失业人员去卖保险或者是开滴滴,这样的职业转型其实是很可惜的。大家在房地产做到现在这个程度,其实能力不差,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向。我希望家属在转型的过程中不要有任何经济的压力,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而且能够长期耕耘的领域,这样的规划则要求家庭不能对他短期内的收入有太多硬性的要求,否则会影响他的决策。因此,我将他未来五年内给家庭的收入贡献设定为0,也是希望他有一个轻松的心态。我相信这样的职业规划,反而有利于他更长期的收入增长。


总之吧,我觉得,降低消费不会降低幸福感,但焦虑会。

 

2022年的中国,可能原因各不相同(收入,不确定性等等),但消费欲望降低是明显的。我们公号做了一个小调研,看看大家是2022年的消费欲望和对未来的消费预期,发现72%的人消费欲望降低(其中49%的人没有消费欲望,23%的人被迫降低消费欲望),近60%的人对自己明年消费的预期持负面态度。

这个数据里我看到的是,消费下降,大概不是2022年,甚至可能是2023年才能反转的事情。

 

这个“疤痕”可能需要更久时间愈合,甚至会变成永久性伤痕。

 

这个事情的影响,会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尤其在“消费升级“的核心——大城市,这个疤痕效应可能会更强烈,很多基于历史经验的消费商业模型,可能都需要调整和变化。

 

目前下结论可能为时尚早,但是需要对这个趋势做些未雨绸缪的安排。

 

总之,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希望大家都能够成功度过寒冬吧。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752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