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昨天文章谈到,监管要求和产品本身业绩不佳是银行集体下架智能投顾业务的原因。

 

但银行们的“暂时放弃”并不意味着智能投顾业务真的没有未来。

 

资管行业的一个永恒难题是“人”。

 

很多研究都发现资产管理行业中有“冤大头”现象:比如有学者用德国数据发现,有财务顾问指导的账户,投资结果差于没有指导的账户。

 

为什么?因为财务顾问为了自己佣金,会想办法促成更频繁地交易,结果牺牲了投资者利益(Hackethal et al, 2012)。

 

再比如学者们还发现,不仅财务顾问有不能客观公正且专业的问题,聘请财务顾问的很多普通人,也不是为了投资收益最大化,而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平静”、“听到专家的意见”等等,并且大多数投资者压根就不清楚自己为财务建议支付了多少钱(Rossi and Utkus, 2019)。

 

说到底,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委托”的行业就有委托代理问题。

 

人工财务顾问的门槛一直很高。美林银行、汇丰银行、摩根大通的人工财务顾问的门槛分布为100万、200万、500万美元,服务费率在1%-2%每年。在我们国家,能提供一对一的人工财务顾问的资产门槛也要1000万人民币左右。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一点储蓄资金不足以雇佣专业财务顾问打理。但实际情况是,大家多少有“理财”需求,但又真的不懂。

 

在我们团队的财富调研问卷中,最末端10%分位数的人,仍有几万的金融资产,29.7%的人有10-50万金融资产。但不到30%的人比较熟金融知识(要知道我们用户懂金融的比例是远高于一般人群的)。

 

尤其到2022年,存款利率低,房子不再安全,养娃越来越贵,人活得越来越长,手里这点资金“何去何从”真的是普通家庭的“灵魂拷问”。

 

从这个意义上,智能投顾类似“普惠金融”,主要功能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工貝,将“财务顾问”这个行业做了个“标准化”的简版产品,1万元的门槛,普通人也“用得起”。

 

换句话说,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智能投顾服务至少让专业的理财建议、投资建议,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讲,变得“可得”

 

不要轻看这个“可得”。很多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对其他人可能是梦想的奢侈:根据央行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中囯居民家庭的资金中有一半是现金,其中“白条”(亲戚熟人间拆借)占12%以上。

 

全球范围而言,智能投顾行业发展还是很不错的。据Statista数据,2021年全球智能投顾管理的资产规模1.4万亿美元,使用这个服务的投资者数量将近3亿人,未来5年智能投顾的资产规模和用户数都仍将以两位数的增速。不说别的,美国研究就发现,光“税收优化筹划”就为不少普通家庭省了钱。

 

但是,智能投顾业务要做好很难。

 

当年互联网金融起来的时候,我曾说过一句话:“互联网金融一方面降低了需求方的门槛,另一方面提高了供给方的门槛:一个企业要懂金融、要有客户,有数据基础,在此基础再懂网络、数字化,才有可能把数字金融做好”。

 

任何新业务模式刚出来的时候,都容易有泡沫期。2015年后全球一度热炒智能投顾概念。连学术圈都大批人傻乎乎的想投机一把,“赶上新时代列车”。

 

六、七年后,潮水退去,会发现沙滩上大票裸泳的:

 

由于算法和机器的复制成本为零,所以各家智能投顾服务机构面临的竞争极其激烈。并且智能投顾服务主打的用户,对于费用其实非常敏感,低收费模式成为了这个细分行业的选择。

 

在较低的收费模式下,很多提供智能投顾服务的部门或公司,很难去平衡低收入、高获客成本、高技术投入。最终导致要么经营不下去,要么提供的服务不行。

 

中国大行们下架智能投顾产品。全球许多独立的智能投顾公司也大都被大机构收购——都是这个原因。

 

全球来看,目前靠谱的智能投顾服务都需要本身有用户基础,能形规模经济下的协同作用。

 

比如说美国嘉信理财,它的智能投顾服务是行业的标杆,管理了将近4万亿美元的理财顾问服务,增速为两位数。嘉信理财就是那个在2019年,宣布将把股票、ETF和期权的在线交易佣金从5美元,一把降至零的券商,有3200万用户。

 

嘉信的智能投顾服务能做到行业标杆,是因为它瞄准了自己的已有客户群体,为散户投资者提供不同层次的智能投顾服务。比如嘉信理财智能投顾的高级版本,可以做到将自动咨询与人性化服务相结合,定价为300美元一次性费用,外加30美元/月的订阅费。也是因为有大量的用户基础,嘉信理财的智能投顾服务技术迭代也非常快,几乎每月都能提供更加定制化的智能投顾服务新模块。

 

客户基础第一,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有庞大客户基础的机构,仍然值得在智能投顾上下功夫。但可能:

 

1)需要聚焦中等财富、年轻客户的“细分市场”。

2)需要与人结合的“半自动化”,智能投顾产品成为财务顾问的工具,实现更大的客户覆盖。

 

智能投顾是“普恵型产品”。在客户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几百万以上高净值客户可能需要更贴身服务。几万到几十万资产管理诉求的年轻人群,可能是更合适的客户画像。

 

还有一点,智能投顾产品的服务质量,其实也非常依赖于投资者的期望和行为。机器和算法理解人的投资需求,其实困难不小——所以人提供的简单服务,比如关键参数(比如风险偏好、投资诉求)的选择和确定是必要的。

 

否则智能投顾容易变“弱智”。

 

参考文献:

[1] Hackethal, Andreas, Michael Haliassos, and Tullio Jappelli. 2012. Financial advisors: A case of babysitter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6 (2): 509–524.

[2] Rossi, Alberto G., and Stephen Utkus. 2019. The needs and wants in financial advice: Human vs. robo-advising. Mimeo.


 

「 财富小调研 」

 

最近,各公司的半年报陆续披露。从报告来看,表现也都反应到了股价走势上,基金整体表现也较为糟糕,其中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基金跌幅均超过10%。

 

很多人发现,经历了从2900的低位回到3200,自己的股票或基金仍然被套。金融文献告诉我们,一个普涨普跌的市场就是同质性风险高(SYSTEMATIC RISK),越是成熟市场越会异质性风险高(IDIOSYNCRATIC RISK),意思是各个企业的估值能充分反应自己公司而不是大盘的情况。

 

其实,中国市场的进化必然伴随着从股票(基金)普涨普跌到各自精彩的过程。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742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