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 2021,一个复杂与纠结的中国
 
这是一场我期待很久的直播,近半年的时间我心中一直有一种“肿胀”的感觉。
 
今年3-4月,我在外面调研了整整两个月,跑了很多地方,也接触了特别多的企业,当时的一个感受是:复杂,特别的复杂,感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焦灼与冲击。
 
比如说,地域上的复杂性。成都、长沙、广州、深圳……不管是产业结构,人口特征,消费习惯亦或是当地政府,都呈现出迥异的面目。我越来越意识到,其实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中国经济”这么宏大的词语,现实中的中国经济都以碎片化,地域化的面目存在着。
 
比如说,世代交替中的复杂性。尤其在南方,我们看基金,看创业公司,看大公司,发现特别重要的一点:80后已经成社会的中流砥柱,不是消费,而是思想意识上的中流砥柱。当时有种深刻的感受,当80后的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体系的时候,意味着这个社会的也视角变了:从60后70后的国家+集体的视角,转变为一个民族+个人的视角,从改革的理想主义,变化为现实的改良主义。这个改变看似虚无,但已经在社会生活很多方面打下烙印,未来在教育、人的消费、信念、文艺作品上都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再比如说,混合所有制的复杂性。一路上看民营企业,看国有大基金,感受到了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中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又很微妙的张力。
 
一路走,一路想,一路被冲击,越来越意识到今天的社会、今天的中国、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复杂体系。阿桑奇说:“你相信的太多,因为你知道的太少”。人在复杂体系下,特别容易做一些价值判断——支持或者反对,不是一生黑,就是一生粉。但其实越是环境复杂,我们越要避免这种简单的两分法的价值判断倾向。
 
到了5月,我突然发现社会上出现两个词叫“内卷”、“躺平”,并且一下子蔓延开来。我感觉这两个词代表着这代年轻人的某种情绪,所以去刷B站,刷了两天就发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扑面而来:一个叫星辰大海,另一个叫内卷躺平。凡是涉及到宏观的大词,国家、民族、大义、全球、 世界……大家眼里都有星辰大海,都非常自信。但是只要讲到职业发展、买房、养老、理财这些很具体的事情,立马就内卷、躺平了。当时我特地做了试验,找了几个典型的视频,两个手机对比着看,这种感受马上出来了,“纠结”。
 
对,纠结。这两种情绪都是真实的,汹涌的,但是却充满悖论——国家欣欣向荣,个人为什么要躺平?反过来说,年轻人都躺平了,国家民族又怎么雄起?
 
不仅仅年轻人这样,企业家,包括学者也越来越处在纠结中。比如说今年出台了很多措施,对校外培训机构以及各类民办教育进行严格监管。这件事情的出发点没有问题,不能让资本裹胁教育培训行业,医疗行业也是这样。因为一旦涉及生命、尊严、社会流动性等问题,一定要遵循公平原则,要有社会托底。但问题是,需求还在啊。调研时候就发现,二三线城市的名校,择校费从10W跳到30、40W。那这中间的数十万是什么?不就是市场摩擦成本吗?如果降低有效供给或者增加市场摩擦,结果就是供给下来,需求上去,价格扭曲,甚至出现地下市场,变成短缺经济。还有现在的平台监管问题也是如此——在“支持”和“反对”中间,我左看看,右瞧瞧,也感受到这样的纠结之力。
 
企业家也纠结。我去长三角、珠三角跟企业家们聊, 聊到大问题、大行业前景,都认为现在增长机会都在国内,国外增速低,加上肤色等方面的约束,机会并不好。但回到他们当地,本厂,个人的时候,又不敢重金投资,认为一方面投资回报率的不确定性很大,另一方面社会的情况变化非常快,经济情况、中美对峙的不确定性很大,也是纠结。
所以,站在2021年6月底的时候,我回想起过去六个月的各种热词,意识到,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复杂的、纠结的中国,一个动荡的、拧巴的世界。而这种复杂和纠结来自整个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一次转折——
 
在《香帅中国财富报告2020-2021》第27讲中,我曾将2020之后定义为“向左转,大峡谷,和多级博弈的后新冠时代”——
 
第一个关键词,全球主题向左转。向右是追求效率,向左是追求公平。2020年到2021年这个关头,全球的主题在往公平这个方向转。
 
第二个关键词,自由主义思潮与平稳增长期过去了,现在全球经济进入了大峡谷期,不是没有路,只是这条路可能水流湍急,中间有很多险阻,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最后一个,世界由单极转向多极博弈的战国时代。
 
从这些视角去看,2021年复杂纠结的中国和动荡拧巴的世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变化而来的,是“后新冠时代”的一个注脚。
 
既然这么多的不确定性,这么多的纠结,就得找出一个解决方案来。回到财富这个跟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事情上,这个注脚到底产生了哪些变化?从今年上半年前六个月来看,我归结了三个词:通胀、数字资产、中国房产。
 
“通胀”对很多人来说是个久违的词语。过去十年全球面临的是通缩环境,所有央行都在治理通缩,没有人关心通胀。原来大家会认为“数字资产”跟现实资产并不是相等的概念,但现在却正好在融合期。“中国房产”已经被大家提得很多了,但今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三个变量会跟未来几年的财富息息相关,我们一个一个来讲。
 
2 通胀篇:为什么耶伦存在感那么强
 
首先看一下通胀。这几个月财经媒体天天报道通胀,但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关心通胀,不就是三瓜俩枣吗,猪肉涨价吗,我们用户大多是实现了猪肉自由甚至车厘子自由的,关心猪肉价格干嘛?实际上,通胀是现代社会特别关键的词。你买房吗?买股票吗?买债券吗?你办过企业吗?甚至你领工资吗?只要沾上这里面一个边,通胀就跟你有关系。
 
通胀跟人民生活水平有关,跟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关。今年做企业的人或者在企业里做成本核算的人应该特别有感触,尤其是制造业行业,靠近上游的行业,成本上升太快了,这就是通胀。原材料涨价,物价上涨,工资不是特别高的人会很敏感,催着老板加工资。通胀是直接关系到全社会民生,幸福感的大事。
 
除此之外,对于很多中产阶级来说,通胀还有一个直接影响,就是会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在《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里,我们讲过, 现代央行的货币政策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就是盯通胀,要保持一个有充分就业的温和的通货膨胀率,在美国一般情况是定义为2%,中国可以到3%(一般来说,CPI过3%物价部门就会非常紧张了)。
 
一般的情况下,通胀高是经济过热的表现,所以就要踩踩刹车,要控制经济过热,不要让它形成泡沫。如果通胀特别低,例如去年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从1.51一度降到0.9、0.8甚至0.5,这就是通缩,经济太冷。过去十年全球,尤其是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政府都在对抗通缩,通胀怎么想办法也上不来。怎么对抗通缩呢?对于通缩,得把货币的闸门打开一点,放一点水出来,钱多了以后,利率就会下降。所以一般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是调整利率,利率下来以后, 钱存银行不划算,不如买点东西刺激消费或去投资。企业也是这样,利率下来,赶紧多投资、消费,投资上去后,刺激整个经济向上。
 
但是,除了对实体经济的刺激外,利率波动还会影响金融资本市场,股市和债市都会有直接反应。债券就是利率的一个函数。利率往下走意味着债券价格往上走。其实从5月初开始,中国国债价格已经在缓慢走高,证明市场已经有知水冷暖的鸭子,意识到今年的经济不太好,对货币宽松的预期开始出现。股市也是一样的,利率下行,股市整个估值就向上。
 
《香帅中国财富报告2020-2021》的第一讲就说过,现在资本市场是高分化高波动的时代。因为利率水平本来已经很低,利率的微小变化会导致资产价格的很大波动,所以现在一点点风吹草动资本市场就会惊涛骇浪——而通胀数据直接关系到央行政策,所以通胀和通胀预期都会直接影响到股票、债券、黄金 、甚至衍生品的波动,当然还有普通人的房贷,哪怕只波动一点点,每个月都不是小数目。
 
所以现在资本市场看央妈,央妈盯通胀,因此对通胀的判断也就变得非常紧要。
 
不过话说回来,一场疫情,怎么就把美国十来年的“冷”搞成了“热”,从担心通缩变成了担心通胀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问另一个问题,这半年,为啥耶伦在市场上的存在感这么高呢?
 
按理说,耶伦是美国财政部部长。我们都知道美国一直坚定地信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独立,理论上货币政策应由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主导。以往美国财政部长最多在危机期间露个脸,鲜少在资本市场有强烈存在感。但2021年很不同,全球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都常常要随着耶奶奶的白发在风中飘。
 
耶奶奶的强存在感跟一个“新词”有关: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MMT)。这事儿要说也没多复杂,就是超常规的财政刺激再加上量化宽松。
 
原来美国的财政刺激是很谨慎的,更不会跟量宽搞一起。但是量宽有自己的问题,一是见效时间周期略长,在应对新冠疫情这样突如其来的,导致经济彻底停摆的危机时,保底止血效果没那么即时;二来美国政府发现货币政策发了这么多,但是刺激的效果并没有那么好,因为钱会往资金收益率最高的地方走,比如苹果、亚马逊……中低收入阶层直接受惠不够,而真正受惠的阶层其实消费不怎么受影响——你想想,放不放水会影响贝索斯、比尔·盖茨的消费吗?当然不会。
 
那怎么刺激消费最快?消费分为两块,一部分叫个人消费,另一部分叫政府消费——政府消费可以搞国防科技,搞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直接搞财政补贴,直接发钱给老百姓,俗称的“直升机撒钱模式”——所以在新冠疫情的巨大紧急冲击下, 美国政府意识到,通过货币政策这条线慢慢去刺激经济太慢了,对托底的帮助也没那么显著,所以干脆在量宽上加上了超常规的财政刺激。
 
换句话说,就是这一次美国的货币政策不再那么独立,而是走向了货币财政化的路子——美国放了那么多水基本上都是财政支出:一方面财政补贴,主要是给大家发钱,让大家没工作少工作也有钱消费,另一方面也在搞各种法案,修基建。2021,财政成了美国货币政策的核心,也难怪财政部长比美联储主席更活在高光下。
 
不过说起来MMT也真算不得什么新鲜东西。前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老师,Stan Fischer,就怼它说“现代货币理论,既不现代,也不货币,还不理论”——确实,这玩意儿我们中国都用了多少年了,没啥现代的,当然它也不货币,因为最后都是财政问题。也不理论,因为它确实没有什么理论的基础,就是现实的经验总结——
 
在美国,现代货币理论并不被主流经济学界很认同。但出身于美国主流学界的耶伦毫不犹豫,秉持着“不管白猫黑猫,能刺激经济就是好猫”的现实主义精神,扑向了MMT——虽然简单粗暴,但是真的短期见效快,疗效好。
 
这一把会对未来美国货币政策产生什么重大影响,现在还不能完整估量。但是从疫情后的恢复来看,强财政刺激下的经济复苏是切切实实的,甚至是超预期的。通胀数据也像火箭一样上窜,到5月已经到了5,6的高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也一路走强——2、3月份的时候市场对通胀预期的议论很多,认为美联储会提前缩表,但是耶伦和鲍威尔都很坚定:
 
通胀是暂时的,一是基数效应,去年数字太低,今年数字就高;二是供给效应,供给侧恢复得比需求侧要蛮,尤其大宗商品供给本身就是个慢变量,恢复得更慢,所以拉高了价格;三则是“耶伦效应”——直接的财政补贴给老百姓,直接作用于消费,简单快捷。这几个效应都不具备长期可持续性,所以宽松还将继续保持。
 
可能很多人也关心人民币汇率,因为人民币汇率本质上是什么呢?是信心。货币信心来自哪里?来自你有没有武力,另外一个主要是经济增长,经济好整个货币就会上去。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的人民币大概在6.46左右,回到今年年初看,当时我们做的判断是今年货币往哪边走都有可能。确实是这样,年初人民币升值,后来贬了一点点,现在大家特别担心,既然经济情况不好,人民币会不会大幅贬值?中国经济不好,其他经济体会不会好?我们第一部分说绝对的情况。第二部分,如果谈到汇率看相对情况,跟美国的情况比。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对于通胀,滞涨的担忧前所未有的起来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宗商品价格上得太快,中国作为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耗国之一,生产资料端的价格大幅上涨。到4月的时候,中国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经接近7%了,从生产端来看就是通胀,但这跟消费端的CPI中间有一个差距。而央行主要盯CPI。当时很多人争论的焦点是PPI能不能传导到CPI?我们的回答是不能。
 
为什么不能?刚才分析了美国通胀,有三个效应:第一个基期效应,第二个供给效应,第三个叫货币财政化的耶伦效应。第一个基期效应,中国和欧美疫情爆发控制之间有时间差,我们已经过了那个V型反弹的点;第二个供给效应我们去年的时候有一点点,但是供给恢复得快,到今年这个时候国内几乎没有哪个地方的生产会受到限制了,不但没有,好多地方和工厂产能还再进一步扩大。第三个耶伦效应,我们直接就没有。去年疫情最紧张的时候也就发了点消费券,很多还是商家自己弄的带着促销性质的活动。
 
影响通胀的三个效应我们一个都没有。反而有一个趋势性的现象——即,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早就是易冷难热。从长期来说,这主要是我们正在经历从制造到服务这个经济转型的过程;短期来看,就是消费起不来。真正的“消费起来”是“收入起来”—— 一定是穿杂牌的变成穿ZARA;是穿40块钱一件衣服的变成穿400块钱;是原来农家乐旅游的现在要到大理、丽江,甚至出国去旅游。一定是大面积的中产崛起,或者说中低收入阶层财富收入的跃迁。上层前1%甚至10%的人的收入上涨,不会对全社会的消费造成很大的影响。
 
而疫情以来,真的像有句话所说:对高收入的人来说,疫情像从来没发生过;但对低收入的人来说,疫情到今天还没有走——事实就是如此,疫情后的农民工工资水平,一直在低位徘徊。尽管全国居民的储蓄是增加了,这证明了什么呢?证明了疫情后的经济恢复并不是均衡的,收入恢复更不均衡,中低收入的恢复较中高收入慢,而这部分人理应是“消费恢复”的主力。
 
当然需求也可以是搞基建、政府花钱。但我们去年也讲过,财政的空间有限。这几年国家一直在发文,严控地方债务。我们很多生活在二线、三线甚至四五线城市的同学都有这种感受——很多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非常大。
 
房地产投资需求?看看今年的三道红线。看看今年不少明星房企的债务压力。
 
制造业投资?之前主要还是外需拉动,我们国家疫情控制得好,生产能力恢复得好。但随着海外疫苗普及,外需会逐渐下去。另外制造业投资好的也多是上游几个行业,有很多是去产能的行业,到最近钢铁又开始全国限产了——这些都会成为需求侧的负向冲击。
 
其实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车的销量是消费起来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6月份乘用车整整下滑了6个点。更严重的是挖掘机,基建的一个领先指标。挖掘机6月份的指标下降了21.9%——经济恢复远远没有之前市场预期的那么乐观。
 
那这意味着什么呢?刚才说的资本市场看央妈,央妈看通胀,其实央妈还看增长。
 
中短期内,中国增长仍然是个“IF⋯⋯THEN”的问题。
 
去年我们的增长是在CPI只有零点几的情况下达到的,2019年的6%是连CPI没有达到2%的情况下达到的。倒推回去,这意味着,如果政策合理的话,我们潜在的经济增速还有到6%的可能性,或者再下一点点5%左右是没有问题的,还有空间——问题的关键是宏观政策不能收的太紧。政策传导总是有扩大效应的,松一点可能就松了很多,紧一点可能就卡脖子——所以我说它是一个“IF⋯⋯THEN”的问题,短期内基本上取决于宏观政策是不是得当。(至于长期,这是个更复杂的问题,牵涉到不同层次需求和供给侧的错配,和这半年一载的情况联系不紧密,下次找时间再说)
 
所以,具体到2021年下半年怎么样?根据目前的数据来看,基本维持《香帅财富报告2020-2021》最后一讲的观点,认为今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在市场一直炒作交易通胀预期的时候,我们也一直对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抱有信心。现在来看,大概率2021年下半年货币政策会保持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水平。
 
(PS. 这个演讲是7月7日晚上10点结束的,7月8日新闻出来,国常会会议决定,要“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市场应声大涨)
 
这对于股票和债市来说,都是相对利好的消息。有没有波动的风险呢?仍然是通胀的风险。中国的通胀数据跟着猪周期走,猪肉的价格会对通胀数据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前一阵子猪肉价格冲天,CPI跟着冲,现在猪肉价格回落,差不多到了历史最低价。但这个差不多可能也是今年猪肉的最低价——下半年通胀还是要看猪,而猪肉价格会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猪瘟的扩散和控制,则真有点看天——换句话说,资本市场看央妈,央妈看通胀,通胀看猪价,而猪价,半在人半在天。要记得宏观政策总是相机决策的,所以下半年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可能会提升股市和债市的估值,但也一定不是一往无前的西班牙斗牛,而且一路上还会碰到很多可测的,不可测的冲击。
 
市场还有种担心是经济下行使得(人民币)有巨大的贬值压力。汇率不过是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比,所以还是要回到两国经济基本面的情况——
 
美国现在的经济复苏是相对比较强劲的,再加上疫苗的大面积接种,各国的陆续开放,相对而言人民币会面临一定压力。但是这个事也真的很难说,比如说今年上半年,如果不是印度Delta毒株蔓延,本来人民币会更早点面临压力的。今年秋冬之后是否又出现新病毒,导致新情况出现,中国供应链的优势又会上升,那么人民币汇率还会保持比较强势。所以,还是那句话吧,很多事得看天,不看人。目前看,贬的概率大一点,但不会有大幅的贬值空间。所谓大幅,就是指通过汇率来套利有点困难。第一,中间波动大,还有手续费,交易费用,这个波幅不足以让你套利。但对外贸企业是比较友好。
 
3 投资篇:从金融消费资本到数字科技资本的投资逻辑转变
 
刚才说到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大概率是利率有温和下行的趋势, 对股市债市形成一定的利好。但说“对股市利好”是个比较虚的概念。就以2021年上半年为例,股市表现应该说“不好”——沪深300跌了0.8%,教育行业跌了快30%,房地产行业跌了8%,金融消费都是亏损的。但是,如果你看创业板和科创板,其实都表现挺抢眼,涨幅都在12% ,医疗,能源行业涨幅更大。换言之,现在不是绝对“牛”和“熊”的概念,市场上是一种“结构性”的表现。
 
A股的结构性并不是特例。最为成熟的美国市场也正在经历着一次投资逻辑的转变。
 
今年美股市场有一个风云人物,木头姐。这位姐姐这两年乘着疫情的风,踏着数字货币的浪,红的发紫,旗下多只基金都保持100%多的涨幅,远远超过纳斯达克、道琼斯指数。她的基金名字就超特别, ARK(方舟),很明显来自《圣经》诺亚方舟的故事。这个雄心勃勃的名字昭示了木头姐的投资底层逻辑——过去已去,未来已来。她投的都是通往下一个时代的门票——看一下她的持仓,云通讯、云计算、基因编辑、新能源车、流媒体等——基本上就是颠覆式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木头姐和马斯克是一类型的人物,都是在向“未来”下重注。
 
如果说木头姐的基金业绩主要来源于近两年,多少有“疫情效应”,那么另一个叫做BG(Baillie Gifford & Co)的基金管理公司,则更像数字时代的巴菲特——BG是一家英格兰基金,是最早投特斯拉的,陪跑了特斯拉七年多。他们的投资风格类似老巴——如果不打算持有5-7年以上,就不投,投了,就下重注。
 
但在行业选择上,BG则更靠近木头姐——数字医疗、数字媒体,云计算,云通信,基本上就是“数字资产”,但是在风险控制上,BG显得更为保守点,对企业护城河的要求更高。BG过去三年排行前五的基金平均年均投资回报为35.34%。
再回来看巴神。从2010年开始,老巴一直持续跑输标普500(标普500是跑输纳斯达克的)。换句话说,这十年投巴菲特,不如投纳斯达克指数。这是偶然还是趋势性的呢?我们拆开巴神的持仓稍微看看:
 
巴老爷子的十大重仓股里,苹果没毛病,一枝独秀占了40%多。最拖累巴神业绩的是包括美国银行在内的多个传统金融股票——《香帅财富报告2020-2021》第9讲中,我们讲过,传统银行这样的金融企业长期看是下行赛道——很多逻辑,包括全球低增长高债务的环境,世界不确定性提高,坏账率很高等等。除此之外,巴神组合中还有大量持有卡夫,可口可乐这些食品饮料股——这些不是不好的企业,只不再是爆发式增长的企业。
 
不管是金融股还是美国消费股,都是全球化+中产崛起的红利。去年我们提到“missing middle”这个词——这个时代正在远离我们,曾造就了美国神话和巴菲特神话的美国金融消费资本主义正在让位于美国数字科技资本主义时代。过去20年到过去10年,这个趋势正在逐步显性化,一场疫情大水,更加速了这个进程。
 
更重要的是,从金融消费资本到数字科技资本,这个事情不单是美国逻辑,而是全球财富的大方向和趋势(NOTE:中国股权市场的情况会较为特殊,之后再详说)。
4 数字货币篇:数字货币的“下注”与“投资”
 
数字资本和数字资产是未来5-10年全球投资的主流逻辑。那这个转变是否意味着数字货币的春天来了呢?过去一年多数字货币是疯狂的涨幅:2020年7000美元的比特币一度涨到近65000美元,现在也仍然在35000的位置。今年4,5月最骚动的狗狗币两个月内从0.0047美元涨到了0.68美元,涨了150倍,现在跌到0.23美元,也有50倍涨幅——
 
数字货币,严格的说叫做“非主权数字货币”,这样疯狂的涨幅背后有两重逻辑:
 
第一重是短期“量宽效应”和“羊群效应”:因为疫情,全球疯狂量化宽松,最明显的就是市场钱多,资金出来了得有足够大的蓄水池——除了美国国债等寥寥可数的资产外,很少有资产想比特币这样具有无限拓展性,可以充当“蓄水池”。另一方面,市场上的资金都有羊群效应,即使是泡沫,但是smart money stay with bubble,这两个因素互相加强,造就了这波数字货币的“疫后狂潮”。
 
第二重则是长期逻辑,包括叙事、灰色经济、和仙子效应三个要素。
 
关于比特币的叙事逻辑,《香帅财富报告2020-2021》第12讲有过详细的阐述。这里稍微提一下——价值是一种共同信念。共同信念越普适、越强、越稳固,价值也就越高越稳固。而共识是通过叙事进行传播的。比特币是对现行全球主权信用货币体系的一种反抗性叙事——你是主权的,集中的,没有隐私的,掠夺性的,我们是非主权的,分布式的,隐秘的,民主的(至于真的是不是这完全是另一回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大家对现行货币体系不满情绪到达高潮的时候,比特币横空出世,又恰逢随后几年社交媒体的兴起,很快形成病毒式传播,迅速凝聚共识——这个叙事逻辑碰到国际主权信用货币受到挑战的时候就会获得更强悍的生命力:比如阿根廷的货币危机,新冠疫情全球量宽,比特币等数字货币都会大涨。
 
灰色经济逻辑,这是我今年一直在思考的事情。贩毒,军火,人口买卖,黑市,暗网……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灰色经济的存在。为了躲避监管,灰色经济有大量现金交易。但是一旦主权数字货币推行,这些“不见天日”的交易就会大量被曝露在政府眼皮下,藏匿空间极大被压缩。但理性的说,在恶没有消灭之前,灰色经济总归存在,在一个“接近透明”的主权数字货币体系世界里,他们需要找到通用货币——数字货币是数字时代的未来,必然存在非主权的数字货币作为灰色经济的通用货币。
 
仙子效应是货币学里很常用的理论,我愿意接受货币A是因为我知道你也愿意接受,你愿意则是因为你知道张三愿意接受……主权货币这个共识的源头是国家会接受某种货币作为税收,或者用来偿还债务。数字货币也有共识的源头,即数字货币是未来。这两个共识中间差异很大——前者具象,确定,后者抽象,高度不确定。
 
这几个因素组合成了数字货币存在和发展的长期逻辑。
 
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放在比特币,甚至狗狗币身上也一样。但是“存在合理”和“能不能投”是两码事。限于时间,这里我不展开讲,直接给出一些简单粗暴的结论:
 
第一条,数字货币是未来,不意味着比特币是未来,当然也不意味着以特币、莱特币是未来。很多人知道,狗狗币是一个不够严谨的产物,算法有很多漏洞,其他很多数字货币也一样。
 
这意味着数字货币的未来已来,但是这个未来是一个未知的未来。
 
所以投数字货币,其实和前面讲的木头姐的逻辑很像——这是赌未来。对的,巴菲特是“投现在”,但是木头姐在“赌未来”。这两个词差异很大,但是没有对错之分。数字货币是未来,但是未来谁能胜出完全未可知。这是当下数字资产赛道中的一个现状:我们面临着一个非常清晰的未来愿景,但是一个极度模糊的具体标的(结果)——
 
新能源车当然是未来,但是新能源车谁能跑出来并不清晰;数字货币当然是未来,但是谁会成为未来王者并不清晰……
 
当我们面临清晰的未来远景而模糊的具体标象时,人类有限的注意力会放在头部上面——买新能源车,赌特斯拉比赌蔚来的概率高一点,赌比特币比赌别的数字货币概率高点,这是理性。但是,要记住的是,这是赌未来,是对未来下注。
 
换句话说,数字货币投的是“注”而不是“资”。
 
这也就引出了交易数字货币时候的一些基本原则:
 
1.既然下的是注,就要有愿赌服输的心态;
 
2.要把它当做消费的心态;
 
3.记住这是高风险的资产配置,只能配置小比例资金。
 
再回到刚才说的数字货币几个逻辑,都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长期逻辑中,社交媒体极大助长了共识的凝聚产生,但是同时也会让共识崩塌更快——马斯克两条推特就把比特币两天之内打掉14%。除此之外,任何政府都不允许一个强大的灰色经济体的存在,千万不要低估监管的压力,中美政府若要真的对比特币动手,这两者在限制非主权数字货币上的协作空间,比在碳中和上的还大。叙事的脆弱性、灰色经济跟政府中间的对抗,自然的,会使得仙子效应非常脆弱。
 
回到短期逻辑,量宽始终是要退出的,羊群也会随之扭头。
 
这里所以也再提示一下数字货币交易的几个大风险点:(1)量宽要退出;(2)数字货币是中美协作中的最大抓手;(3)社交媒体对信念是双刃剑,形成快,崩塌更快;(4)灰色经济的“非标性”。
5 房地产篇:中国房地产处在什么转折点?
 
说到这里时间又变得很紧张了,房产问题已经讲得非常多了。但是今年房地产行业确实有点不一样——潘石屹跑路和恒大债务缠身作为标志性事件,意味着这个行业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出清阶段”。
 
实际上从房地产上市公司的PE来看,2018年底以来的这波牛市,房地产行业一直跑输大盘,包括万科这样的优秀企业的市盈率都非常之低,意味着大家对这个行业的前景增长不看好。不过这里需要澄清一个概念,行业增长乏力不等于行业没有机会。
 
我有个好朋友,也是业内人士给了一个判断,我觉得特别精确,他说"2021年的房地产行业,就像2014-2015年的制造业,处于出清阶段”——大部分房企很难,或者就根本熬不过这个冬天,但是出清后,就是行业升级转型,头部效应越来越强。市场出清,剩者为王。尤其要想到,我们这么大个国家,城市化进程,尤其是都市化进程还远没有结束,房地产行业仍然有机会,只不过是增速下行,行业集中度提高而已。
 
更重要的是,房地产行业转折不意味着房价下行。很多人问房产税的推出是否会导致房价下行,这里限于时间不细说,只给一句话——
 
房产税、学区房,所有配套政策的底牌只有一个,叫做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绝对不等于消灭财富。
 
6 中国篇:孔雀东南飞、内卷、躺平与逆袭
 
作为后2020时代的注脚,2021年前六个月我们看到了很多变化,尤其在财富赛道上——
 
首先,“疫情通胀”直接影响全球货币政策,对各种资产价格和资产配置策略产生了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疫情加速了全球数字化,全球投资逻辑变化,后巴菲特的数字资产时代到来了。还有,曾是中国造富梦工厂的房地产行业也在2021年迎来了拐点,一个出清的时代来临。
 
而在中国的财富版图上,一个最重要的趋势则是“孔雀东南飞”——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的南移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只是今年七普数据出来让这个现象彻底显性化。清华有位叫汤舸的老师做了一篇文章,把全国的A股上市公司做成“南北方”两个动态组合:2005年前,两个组会表现差不太多,2015年之后,南方组合开始甩下北方组合,越往后,这个差距越大。财富管理也是一样,我回国那年嘉实和华夏是两大头部基金,排名第一第二,都是北方基金,都在北京。现在是南方的易方达、广发、汇添富——南北两翼,已经远远拉开距离。从投资不过山海关”到“经济南宋化”,北方的整体下行算是2021年最惹人注目的经济现象之一。
 
但2021年最重要不是这些,而是整个社会的财富观念/态度处在一个微妙的转折点。最近我关注到一个娱乐八卦热搜——关于王思聪和一个小网红的硬撩尬聊对话被流出,惹发群嘲。先不论这个案例是炒作还是其他,但特别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撕葱从之前的“国民老公”转而被当作了“舔狗”。在看完六神磊磊的一篇文章《今年的瓜田不一样了》之后,我意识到,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看上去有几个阶段:
 
先是劳动致富时代,相信“爱拼才会蠃”,对官二代,富二代,即使暗里羡慕,但主流话语体系中仍然是负面的,对自我奋斗有种迷恋。
 
以小时代为标志,开启了“慕强时代”:“富二代”不再是耻辱,就想有个好爸爸,大家都在网上叫“富二代”老公,追着马云老师叫爸爸,马化腾是哥哥。大家都很追求财富,不嫉妒不恨,追赶模仿,即使在梦里也行。
 
2021年,以王思聪成“舔狗”为标志,开启了“躺平时代”。原来都是往上行的道路,大家觉得有机会,现在经济下来了,更何况数字时代是头部时代,分化严重。“尾部”下行,但是“头部们”的日子也不好过。一个清华北大的硕士生好不容易进了头部大基金,端茶送水买外卖打印复印——能呆这里的谁不是清北复交呢?再看收入,虽然高了点,但房价高了远不止一点。原来雄心勃勃立下一个亿的目标,感觉现在一千万都没戏,于是内卷后接着躺平。这时候“王思聪们”的面目也开始有了变化——原来是追赶和羡慕的目标,现在觉得非我族类——从很多流行短视频,段子里,似乎也能感觉到,这好像是对资本抵触情绪最大的一届年轻人。
 
但真的是这样吗?作为一个星爷的忠粉,相信“笑里带泪,戏谑着认真”的文艺中年,我总感到结论似乎没有这么简单直接。偶尔一天,刷到《奇葩说》的傅首尔时,我意识到有些深层次的东西值得挖掘。傅首尔是今年《奇葩说》的TALK-KING。她说“职场老大的义气来自两个字,加钱;没有甜头哪有劲头,不会邀功,全组吃屁喝风……”——听上去挺丧,挺躺平。但你仔细想想,傅首尔自已就是逆袭的典型啊:一个小城市的已婚中年妇女,一路杀到《奇葩说》拿到TALK-KING, 这可不是躺平能获得的,工作强度可能是我们普通人的N倍。换句话说,傅首尔的姿态是躺平的,但本人不躺平。这也是这届年轻人的状态,他们有点卷但是没有躺平,只是用一种很嬉皮的方式把一些负能量解构和表达出来。
 
这种情绪在刘擎老师的一段话中得到了升华。在一场关于职场996的辩论中,刘擎深刻地反思、坚定地反对996,他说“人不是只有效率,不只是能够当做成本收益计算的符码。人是一个有目的的存在,忘记这一条,我们就会变成现实的奴隶。”
 
这段话一下子将所有躺平,对资本抵触的情绪升华到了很高的,很形而上的境界,年轻人都热泪盈眶,无数怀疑质疑在这个夜晚的这段话里得到了救赎——但是,第二天早上,他,他们又打开闹钟,继续卷入人潮,像傅首尔一样,用“躺”的姿态奔向人生的下一站。
 
所以我会觉得,这个社会并没有躺平,我们存在着一个状态,心里住着刘擎,存着要跟世界平和公正相处的理想主义,但是身上附着着傅首尔,在抱怨中仍然要咬牙去逆袭。
 
其实,现实生活中有无数这样的例子。
 
一条上有这样一篇文章。上海工人新村是个生于70年代的老社区。鼎盛期原来住过100万产业工人,现在已极其破旧不堪,年轻人也纷纷离去。今年有一位著名意大利设计师带领同济大学团队一起对这个社区进行了改造。和之前“旧区改造”那种修修房子,盖点设施不太一样,同济这个中外合作团队在这个社区进行了一场“年轻化”的改造——他们在社区里做了一个同济社区,将各种实验室,工作室,咖啡厅,瑜伽馆直接内置在社区里面,从色彩,结构,功能上打造“网红区域”,并对社区居民开放——老迈陈旧的社区涌入了年轻人,被年轻的生活方式和状态照亮了,社区老人们的孙儿孙女回来了。一个老社区里增加一个超市、一个送水站,并没有增加那么多幸福感,但是让青春的阳光照射进来,让年轻人回来,哪怕就坐一坐,看一看,对老人们来说,就是莫大的幸福。
 
还有一个是我的学生的亲身经历。最近她因为家庭事务辗转各地寻找律师,发现在青海玉树一个18线的小县城里,碰到的律师无比专业,甚至比北京、上海的都要专业。后来我们想想为什么?因为在大城市里,律所是一个流水线作业,大律师只在流水线的顶端。像这样的家庭琐事的小单,小城市律师反而接的更多,更熟。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微弱的高光时刻。我们的路途上可能会经历很多灰暗,但是社会需要灯塔。所以我希望,我们每个都能不去看着,而是去做那个灯塔。
 
最后想把纪弦的一首诗送给大家——
 
“忍受着一切风的吹袭/和一切雨的淋打/赤着双足/艰辛地迈步/在一条以无数针尖密密排成的/到圣地去的道路上/我是一个/虔敬的独行者”
 
但是我相信,因为你们,坐在这里的你们和直播间里数万的你们,我们是虔诚但绝不孤独的行者。谢谢!
(本文根据香帅在得到“启发俱乐部”的演讲文稿修改而成)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750篇文章 7小时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