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也许,海南正在迎来自己的一个历史契机。

 

还是上次海南开发的时候,我和一个中学好友聊天,他回忆起自己小姨当年(大约1993年)的时候,因为在家游手好闲又不安分,去了海南。一年多后从海南扛着一个麻袋回到长沙坡子街的家里,将麻袋塞入床底,躺在床上好几天。家庭气氛变得很诡异,老实巴交的外婆每天跪在菩萨跟前念叨“造孽啊,化生子(长沙话,败家子)”。小姨蒙头睡,不理外婆。他好奇,趁一天小姨起床,爬进床底,打开麻袋,发现是一大袋人民币,现钞。吓得赶紧关上袋子爬出了床底。也不敢吱声。

 

过几天,警察来了家里,小姨跟着走了。然后有陌生人来了,取走了这个麻袋。外婆更加长跪在菩萨像前,磕头如捣蒜。小姨在里面一年多出来了,又走了。后来他也上大学离开了家,这些事情也渐渐变得模糊,只是“海南”这个词语深深刻在了脑海里。

 

1988年-1992年,那是海南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1988年4月,海南从广东划出,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之后数以万计的“闯海人”怀着淘金梦想涌入这个热带岛屿,开启了疯狂的“海南楼花年代”。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百万的热带小岛上开设了10000多家房地产公司。热血,豪言壮语,和一张图纸就能暴富的神话不断上演,空气中充满了金钱和冒险的热气。 

 

1992年到1993年,没有人口,产业基础的“海南楼市”终于成为阳光下的泡沫。烂尾楼,三角债,跑路者......和当初的喧嚣一样,潮水褪去,留了一滩砂砾。

 

之后海南“特区”一直处于不温不火之中,靠着天然的海岸线和温暖的气候,旅游地产一直是支柱产业,大批东北人逐渐学会了“候鸟南飞”,三亚成了东北村。2010年,历史以讥诮的面目再重演,“国际旅游岛”的概念,加上各种影视娱乐宣传的效应,海南房价再次开始暴涨—— 那个远离市区,承载了多少旷男怨女对奢华,爱情的向往的凤凰岛,房价到了10万一平米。

 

故事的结局一样,2011年,缺乏人流,缺乏基础设施,缺乏服务的凤凰岛泡沫再次破碎。海南还是那个海南,仍然只是一个候鸟们飞来飞去的“飞城”。

 

所谓“特区”,一直没有真正落地到政策,产业的层面上。之后开始慢慢有讨论,将海南建设成自由贸易港。2018年,自由贸易港的说法正式出现—— 问题是,作为一个缺乏产业支持的海岛,“自由贸易”可发挥的余地并没有那么多。

 

在自由贸易港的概念下,海南仍然维持着十余年一贯的沉默。209年,海南的GDP总量为5300亿,不及厦门一个市(约6000亿)。想想唏嘘,当年的特区,深圳早已一骑绝尘。

 

历史总是在必然和偶然间徘徊。

 

2020年的6月1号,香港国安法(5月28日)出台后的第3天,一份名字普通的“方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让“海南”这个沉寂很久的名字在特殊的情愫中重回到公众视野

 

在“自贸港” 这个已经烂熟的名词下,这份文件引起关注并非空穴来风。

 

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中,领导班子的规格决定了这个政策的规格。海南改革开放领导小组由韩正(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担纲,胡春华(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和何立峰(国家发改委主任)深度参与——一个省级特区政策的领导小组配以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最重要职能部门一把手这样的级别,是典型“高配”,透露出一些特殊之处

 

在5月28日“香港国安法”立法通过后迅速公布,也是带着一些“强调其重要性”的信号作用。一个常见的误解是,海南自贸港是针对香港来的—— 这两地完全没有可比性,香港实行一国两制,而海南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二,海南自贸港的金融开放依然是有控制的逐步放开,和香港不是一个量级的。

 

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确实彰显了在香港问题上的一种底线态度。但是这和“替代香港”完全不是一回事。

 

对于海南来说,这次真正的看点在于“税” 和“资本账户”两个方面—— 相比之前多次的概念,这两项是真正能被企业和个人用起来的政策,也可能带来一些新的气象。

 

和之前一样,自贸区的贸易概念并不值得多关注,但是在当前高净值高收入人群绝对数目不断上升的情况下, “低税率”是真有诱惑力的。我们内地个人所得税税率最高达到45%,企业仅所得税就25%—— 在现行税率水平下,一个年薪100万的高级白领(100万在很多北上深企中高层都是经常可以达到的数目)都基本达到45%这个税率,所以不管是高利润企业还是高收入人群,这个税率是有诱惑力的。

 

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有当年居住满183天的要求,也还有其他一些门槛,企业要满足“注册地在自贸港且实质性”—— 这种情形下,可能会出现一些政策预期之外的后果—— 前几年有朋友讨论说,也许会催生一些在政策中套利的行业,比如人才门槛的认定,企业的注册服务,以及如何满足监管要求等等。从做增量的角度,这不一定短期内能见到奇效,但是可能在分配上会出现对海南倾斜的局面。换句话说,对国家和其他区域的好处尚不清楚,但对海南的利好还是比较清晰的。

 

另外一个是资本账户上的试探。比如岛内购进口商品免税,这实际上帮助消费者在中国境内突破了50000美元外汇兑换额度的限制,虽然这个额度和体量非常小,但是“试验田”意义蛮强。为下一步在岛内“分阶段开放资本项目”开始打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南经济一直以来的“弱”和小体量,反而成了优势——  试错成本更低、风险可控。金融账户开放这样的大改革,如果放在上海试验,影响根本不可控。放在这样一个体量小,但是拓展边界大的岛上,自然形成防火墙,可以迭代试错。

 

也许,海南在迎来自己的一个历史契机。

 

当然,这也仍然只是美好设想。即使有这样高规格的领导班子,有具体政策抓手,但政策的落地到实施,十二万分的取决于当地政府的治理水平。

 

海南在历史的拐弯口,能否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还需要时间观察。时间才能给出真实的答案

 

 

END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751篇文章 5小时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