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正是区块链的功能所在,它设计了一种跨越时间的共识机制,这样使得价值很容易被确定,然后进行交互。这也就是价值重构。
前两年,当人们提到区块链,只会想到比特币,而现在还多了两种背靠主权信用的货币,由facebook领头倡导的Liber,以及由中国央行主导的DCEP。
 
2019年6月18日,Facebook发布Libra白皮书。
 
2019年7月17日,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举行有关Facebook虚拟货币的听证会。
 
2019年9月14日凌晨消息,据路透社报道,法国财政部周五表示,法国和德国已经同意抵制Facebook旗下的Libra加密货币。
 
2019年10月5日,PayPal宣布放弃参与Facebook旗下加密货币Libra。
 
2019年10月28日,黄奇帆在大会上宣布了央行DCEP或许会成为全球首发的数字货币,并给予强信心。
 
但数字货币不等价于区块链,它只是区块链的落地应用,虽然技术逻辑是共通的,本质上却是货币,一切都要遵循货币流通的规律。
 
无论是Liber,还是DCEP,都在跑步推进,但距离真正落地,仍需一段时间。人们也在猜想,谁会首发?谁会成为全球赢家?未来会是什么样?但预测比回顾更遥远,在我们拭目以待的同时,可以回头看看比特币,它也许是个不够好的“先驱”,但至少我们能从比特币身上看到区块链数字货币的本质和共性,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数字货币的未来。
 
 
那么,比特币是什么?为什么区块链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比特币和Liber、DCEP会获得截然不同的社会评价和重视程度?以区块链为基础的数字货币能解决哪些问题?又会有哪些弊端?
 
一、区块链&数字货币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最核心的改变是分布式记账。而分布式记账的货币原理可以追溯到一种奇特的石头货币上。
 
当代最著名的货币专家弗里德曼,在一篇论文中讲述过一种奇特的石头货币,这个石头货币是在雅浦岛,也就是太平洋上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发现的。
 
离岛400英里之外有一种特别稀罕的石灰岩,人们就把这些石灰岩给采了下来,打磨成一个中间空,外面圆环的形状,作为他们的货币。
 
 
这个石头的大小就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而且交易过程都是两两交易,双方决定用多大的石币进行付费。
 
但这时候就产生一个问题了,比如说你家里有一块大石币,你要从隔壁买一只鸡,大概相当于花了1%个石币的价值,那怎么办呢?很简单,隔壁的这个卖家,在买家的石币上做个记号,证明你这1%的石币已经归属于隔壁了,尽管这个石币还放在你家里。
 
更有意思的事情是,这个岛上有一个公认的首富家庭,这个家庭里拥有一块超级巨大的石币。但奇怪的是,这个石币从来没有人见过,包括这个首富自己家里的人。
 
为什么呢?原来,这家人的祖先出海探险的时候,在当时的帕劳岛上挖掘到了一块超级巨大的石灰岩,然后把它制成了石币运回家。结果在路上的时候碰到了大风暴,不得不扔掉石币逃命。但是这不要紧,回村以后,所有的探险队的队员都替这个人作证,证明他拥有一个非常罕见的大石币。这相当于在部落里面公开确认了这个人拥有这块石头。从此之后,代代相传,这个家里的人就都拥有了这笔巨大的财富。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推演出关于货币的两个基础特征,总结出关于这个石头货币的一个独特之处。
 
第一,从这个故事里你会发现,货币其实是一种关于价值的共识,而货币的流通就是一种记账方式而已。
 
比如说这个石币的价值,包括那个首富家里的财富,就是通过大家的共识而形成的,货币的流通不过就是在不同石币上的账目记录而已。
 
第二,既然货币是一种关于价值的共识,那为了取得这个共识,这个价值必须是稳定的。
 
比如说像金银、贵金属,还有这个石灰岩,都是用稀缺来保证它们价值的稳定性。(比特币的稀缺性是由技术控制的,是挖矿实现的)现代的主权信用货币,比如人民币、美元,是怎么来保证价值稳定的呢?靠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增长,还有相应的货币制度。
 
 
好了,这是关于货币的两个基础特征。很明显,石头货币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
 
但是,石头货币有一个非常不一样的独特之处,和我们平时认知中的货币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今天我们的主角——分布式记账。
 
而这个特征正是石头货币和比特币最根本的相似点,石头货币的价值共识是由全体岛民共同完成,点对点交易,分布式记账的,所以价值的流转也不用经过任何中心化的账本,不依赖任何信用主体的支持。
 
最早进入实践领域的“石头货币”, 就是在2008年,被一位叫中本聪的技术极客设计出来的比特币。
 
二、比特币是什么?
 
到底什么是比特币?先从一个虚拟的社区游戏来感受一下。
 
假设我们40个人搞了一个虚拟部落,大家都参与了一个游戏,叫部落寻宝联盟。游戏是这样的:在这个虚拟世界的某个地方,埋藏着一个巨大的宝藏,一共是21000枚金币,我们40个人,每个人都可以去挖矿,去获得这些宝藏。
 
游戏开始之前,要了解两个规则:
 
第一,挖矿的方法是计算,你需要在一定时间内依靠计算机解决一定的数学计算,然后得到一串密码。这个密码对应着宝藏里的一枚金币,我们姑且叫它“联盟币”。计算机的算力越高,计算的速度就越快,也就是挖矿的能力越强。
 
你也许会问,万一我通过计算得到一串和其他同学一模一样的密码该怎么办呢?这个不用担心,用哈希函数计算出来的密码完全一样的概率,比小行星撞地球的概率还要小很多,所以你得到的那个密码基本上是独一无二的,对应的财富当然也是独一无二的。
 
第二个规则是,算出一串密码后要马上向这个部落里的40个节点同时公布,只有所有节点都对这串密码验证通过,才会加上数字签名,同时存储在所有人的账本上,也就是宣布一枚金币已经被挖出来,且归属于你。
 
这个游戏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就是在这个联盟里,每个人的行动都是透明的,因为40个人都知道财富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它又是绝对隐私的,没有人知道这个币的所有者在现实世界里是谁。
 
但是,你用这些挖出来的币可以和我们部落中的任何人点对点地进行交易,每一笔交易都会被记录在所有人的账本上。但是同样地,你也不会知道和你交易的是谁。在这里没有任何一个中心化的信用主体,所有的节点(人),都具有同样的知情权和验证权。
 
 
一方面,比特币的发行脱离了政府、央行这些中心化的中介机构,在流通中它支持点对点的交易。
 
现行货币的共识,是围绕着主权国家这个信用主体展开的,它是一种中心化的记账模式,货币的流通是以这个信用主体为核心的中心辐射型的记账。换句话说,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的资金动向都在中心账本上,这个中心就是主权国家,比如说在央行、银行体系里,我们的资金动向是随时可以查验到的。
 
而在区块链中,所有账目,不是由一个中心机构保存的,而是由所有参与者同时记录和保存的,这就是分布式记账,也是比特币和现行货币最核心的本质区别。
 
那另外一方面,它又具有高度的匿名性,这些数字加密货币的拥有者的身份,在这个网络世界里面是完全被保密的。
 
 
那么既然价值是共识,那么两两之间的互相达成共识,不就是可行的吗?理论上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这种模式很难大规模地复制。因为缺乏信任的两者,很难达成共识。所以,一般的点对点的交易,比如说跳蚤市场就只能是出售家里没有用的小件物品。
 
信任和信用的建立,不是朝夕之功。在以前,它必须依靠某种机制来维系建设,比如像银行、金融机构这种靠时间累积的,或者是像国家政府这种靠国家权力参与支持或协调的。
 
沿着这个思路设想,如果有一种机制能够帮助人们快速地建立信任,达成关于价值的共识,那现今的交易的模式甚至市场的概念都可能被重构。
 
不过,这个机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能设计出来的,它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第一,要能够快速地完成信用的建设这是价值交换的基础,而且不需要第三方的认证和加持。
 
第二,要保持价值交换、流通的唯一性。这里要强调的是,和互联网的信息重构不一样,信息是可以重复流通的,但是价值不行。
 
举个例子,其他人读过的新闻,不妨碍新闻阅读的价值。但是,一份报纸,是不能够同时卖给两个人的。也就是说,价值交换和流通一定要保持唯一性。
这正是区块链的功能所在,它设计了一种跨越时间的共识机制,这样使得价值很容易被确定,然后进行交互。
 
这也就是价值重构。
 
三、区块链的应用优势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比特币的运行逻辑,但是这样一种分布式记账的数字加密货币,能够解决现行货币的哪些问题呢?这就要追溯到极客们早期的技术信仰上了。
 
自从国家的主权货币产生以来,有不少人就认为,只要解决了价值共识,还有稀缺性等问题,谁都能创造货币。尤其是90年代之后,有一群网络朋克们,他们大多是特别典型的自由主义者,对于现行的货币体系非常不满,认为有两个重大缺陷:
 
第一,中心化的货币信用体系是不民主,不透明的,如果掌握权力的一方滥用权力,就会导致货币体系崩溃;
 
第二,我们的资金动向都在中心账本上,随时可以被中心机构查验到,跟自由的理念相违背。
 
所以,这些网络朋克们一直孜孜不倦地要寻找一种比现行的体系更优越的货币,既要去中心化,而且一定要匿名,让个人的隐私得到最大的保护。
 
这种努力经过几代人,在2008年被一个叫中本聪的人设计了出来,这就是比特币——一种去中心化的,点对点交易的,分布式记账的虚拟数字货币。
 
比特币的出现,好像很接近网络朋克们梦寐以求的“民主货币”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比特币的这种分布式记账的模式,打破了我们人类社会已经形成千年的主权货币的概念,所以它在全球一时激起了千层浪,有很多狂热的追随者们,他们认为这是人类信用历史的创世纪。
 
但是它也有很多反对者,认为它是秩序的破坏者,而且它是匿名的,不太好追踪,所以一定会助长网络犯罪这些行为。
 
大家的争议直指两个问题:第一,比特币是否真的实现了去信用主体?去中心化?安不安全?第二,数字货币能不能完成货币的功能?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1) 比特币是否真的实现“去信用主体”?
 
对于很多技术极客来说,比特币代表的不是一个货币,而是一种公正、透明,追求个人自由的信用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没有一个信用主体,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信用节点,平权制衡,所以使得通货膨胀不会发生。
 
但是,货币是一种关于价值的共识,在人和人之间达成共识协同的难度,其实要远远大于技术极客们的想象。信用主体的 产生,实际上就是把这种多边的共识协同变成了点对面的协同,将这个过程大大地标准化和简化了。
 
从人类社会货币形成的历史过程来看,某个强有力的权力主体一直是如影相随的,而且,越是大规模的广泛运用,越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信用主体。
 
而比特币的信用机制依赖的是分布式记账。所有节点,都要完全同步透明地形成共识。其实这个设计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局限,比如说现在比特币大概才几万个节点,内部已经开始产生分化了。你可以想象,当节点的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这种分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节点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进行协同,在技术上本身就面临着很多限制。
 
不管是从人类社会的历史来看,还是从现在的技术约束来看,比特币要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实现去信用主体化,现在看来,还不是一个既成的事实。
 
2) 比特币是否实现“去中心,平等化”?
 
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比特币的每个节点都是“同权平等”的,但是你仔细想一下就知道,这不现实。
 
比特币的整个核心游戏规则其实掌握在一批核心的极客玩家手里。并且在比特币的挖矿中,算力是决定因素。所以,比特币的世界并不是真的没有中心节点和垄断型的节点,那些拥有巨大能耗,大型服务器的“矿工”,已经开始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了,比如有一家叫比特大陆的企业,就占据着全球算力的一半。
 
 
所以说,比特币也没有能真正地实现去中心化和平等化,只是以技术中心和算力中心的垄断,取代了原来主权国家的中心和垄断地位,用技术极客们的集体信用取代国家机器的信用主体,用算力的不平等取代了地位的不平等而已。
 
3) 比特币真的能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这是最有意思的地方。比特币的拥护者们反对现代的信用货币制度,他们认为,这种制度依靠的是一个主权政府,它的权力不受控制,所以天生具有制造通货膨胀的冲动。所以比特币的创造者们模仿金本位制度,规定了比特币的上限是2100万枚,他们认为控制总量就不会发生通货膨胀了。
 
这其实是技术极客们对“现代货币信用经济”的误解所导致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比特币设计的原则和金银作为流通货币是颇有类似之处的,比特币体系经常被称为“技术金本位”。金本位在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而最后却崩溃了。直接原因就是,当时黄金货币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不停地发生货币紧缩,导致金价狂飙,造成经济波动。
 
在前2000年的农业社会中,人类经济的增长是很慢的,所以,货币的供应量自然也就很慢,因为流转的钱并不多。
 
但是,从工业革命之后到20世纪初这200多年,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了10倍,尤其是19世纪下半期以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的增长就更快了。黄金的开采根本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就开始发生了通货紧缩,发生萧条,产生经济波动。
 
众所周知,当货币供应量大大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的时候,就会容易发生通货膨胀,反之,则会容易发生通货紧缩,经济萧条。
 
不管是“技术黄金”比特币,还是真正的物理世界的黄金,它们的储藏量都是有限的。所以,供应量取决于挖矿的能力和意愿,换句话说,它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自然增长的过程的。
 
然而,货币的供应量和经济增长必须是动态适配的。不管是金本位还是技术金本位,货币体系的稳定依赖于整个经济体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均衡的状态。如果经济增速发生了大的结构性的变化,这种货币就天然地具有不稳定性了。
 
工业革命后期,金本位的崩溃,信息技术变革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甚至还有中国清末年间白银本位的崩溃,其实都是经济增长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根本矛盾所导致的。
 
 
现在来看比特币。2100万的储藏量,现在已经挖出了1500多万枚。那么,如果它作为法定货币的话,我们就不可避免地面临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智能技术革命导致经济的增速加快,比特币的供应量不足,然后可能就会通货紧缩。
 
接着发生第二个问题,这个时候,比特币开始就面临着扩容的选择。而只要一扩容,就会面临着,货币供应量增多,可能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除非另一条路是绝不扩容,除非全球的经济不再增长了,但这绝不可能,否则的话,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金本位当年的困境。。
 
所以说,比特币其实也没有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因为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与经济增长动态适配的问题。所以,当比特币的创始者们在预设货币发行规则的时候,其实干的事情已经违背了人类社会动态演化的规律。
 
还是那句话,人类社会是一个演进的过程,任何要当上帝的想法,我觉得都是某种意义上的乌托邦。
 
四、比特币为什么不能算货币/货币&数字货币
 
在比特币身上,我们看到了分布式记账的现实可能性,但无论从货币的功能特征,还是货币机制这两个方面考量,它距离成为货币,都有着漫长的距离。
 
(1)货币的功能特征
 
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货币的本质是一种对价值的共识,它要完成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和价值储藏这几项功能。所以价值稳定是货币存在的必要基础,只有价值稳定,才有利于形成更大范围的共识,在更大范围实现价值尺度,完成交换媒介和价值储存等功能。
 
参考美元、欧元这些世界主要货币的走势来看,从2008年到2018年,10%上下的幅度是一个大家可以接受的范畴——美元波动率是8%,欧元波动率是9.62%,而同一时期人民币的波动率是3.04%,波动幅度更小。
 
再看比特币,2010年比特币兑美元的价格大概才是0.067美元,不到7美分;到2017年是10000美元一个比特币;到2018年底又掉至不足4000美元,波动率算下来高达340000%,这是个非常可怕的数字,远远高于现行货币的波动率。
 
正因为货币是其它资产的锚,如果一个经济体的货币是比特币这样340000%的波动,整个经济可能会比过山车还要颠簸刺激。所以,在这样的波幅里,是不可能形成一个社会稳定预期的。
 
再加上比特币还有很高的技术门槛,目前的条件下,没办法形成大规模的共识,也就没有办法在大范围内完成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和价值储藏的功能,无论是流动性也好,信用等级也好,都会遭遇很大的挑战。
 
所以,从货币的功能性和本质特征上,目前比特币不能被称之为货币。
 
(2)货币机制的可行性
 
货币不仅仅是日常看到的硬币、纸币,还是一套包括发行、流通在内的机制设计。所以,一套好的货币机制,最核心的要点,是维护经济的稳定增长。更具体一点说,是维持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条,不是一国,而是现在各个国家的货币政策都在追求的目标。
 
比如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采取的是“相机决策”的泰勒规则。具体是指先设定一个目标,比如说维持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然后在这个原则下,根据具体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货币政策,所以这是一种动态的规则。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也基本都是在动态调整的,并不是像很多人所宣称的那样,完全不受约束的。
 
而比特币相反,它的供给是和预设的静态均衡的经济增长模型相适配的:
 
第一,它规定了2100万储藏量的上限。
 
第二,它的发行不是中央的机构来进行发行,而是所有的节点挖矿的结果。
 
这种货币机制其实是很缺乏弹性的,它认为市场会自发达到一个均衡状态,忽视了很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和外生冲击。
 
打个比方,一个人或者一个经济体发烧了,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这是人体免疫系统在对抗病毒,进行自我防御。按照现行的货币政策“相机决策”的原则,就是先看烧到多少度,38度以下就喝点水,多休息;38度以上还要持续好几个小时,可能就得用药退烧了,因为担心会烧坏其它器官。
 
但是,如果这么一个场景按照比特币的机制来处理的话,就可能会说,“没事的,只有发烧才能让免疫体更强壮,因为这种病反正自然都会好的”。
 
照这样再推演下去,你会发现,从货币机制的可行度来说,当前比特币在应对这种复杂又脆弱,还有大幅变动的经济体运行的时候,目前为止是拿不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的。
 
 
尾记
 
讲到这里,你也就明白了,一套可流通的货币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1. 整个社会对这种货币的价值形成共识;
 
2. 价值稳定,货币波动小;
 
3. 货币要与动态的经济增长相适配;
 
直到2019年6月18日,Facebook发布Libra白皮书。随后,我国央行研制的DCEP数字货币也渐渐浮出水面,这两种货币分别弥补了现行货币和比特币存在的几个问题,尤其DCEP,它具有更成熟的框架和更健全的基础设施——
 
1)它是主权货币,纸质人民货币的替代,可以确保现有货币理论体系依然发挥作用;
 
2)与人民币可以1:1自由兑换,支持连接中央银行;
 
3)采用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双层制度,适应国际上各主权国家现有的货币体系;
 
4)基于特殊设计,可以不依赖于网络,进行点对点的交易。
 
至此,区块链为人类在货币发展史上开了一个巨大的脑洞,一个全新的货币时代,开始崭露头角。
 
本文改编自《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第231课《比特币到底是什么?》、第232课《货币只是一种记账方式》、第233课《比特币能解决现行货币的问题吗?》以及234课《比特币到底算不算货币》。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742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