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毋庸置疑的是,区块链是具有着深刻含义和神圣使命的。区块链的技术特性,使它可以构建一种跨越时间的共识机制,触及的是人类社会交易的本质——信用和确权。”
 
区块链早已不是一个神秘的概念,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区块链概念的产品和app。
 
一方面各大互联网企业的研发小组拼命加速区块链应用场景的落地;另一方面,一些时髦投资者粉墨登场,又是买币,又是炫富,网上沸腾一时……至此,区块链俨然给冠上了国民热度的代名词,但它依然差一口仙气。
 
直到10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消息一出,“区块链”名正言顺的位列仙班,区块链概念股暴涨,金融圈周末狂欢,大家奔走呼号“区块链的春天要来了”,各种民间区块链产品泥沙俱下,”佛系区块链”、“生猪区块链”……各种“区块链创新”在网上齐飞。这场面就像互联网时代一样。
 
可以想象,大浪淘沙之后,仅存的幸运儿们,最终会成为潮水的方向。
 
毋庸置疑,区块链是具有深刻含义和神圣使命的。区块链的技术特性,使它可以构建一种跨越时间的共识机制,触及的是人类社会交易的本质——信用和确权。
 
这两者的改变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这会带来对价值的重新认识,随之还会带来交易模式的改变,人们关于市场的概念甚至都会被重新塑造。
 
这才是区块链,一个继互联网之后的时代创新,价值重塑的使命者。
 
 
一、区块链是什么?
 
首先看一下,区块链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样的呢?
 
举个例子,假设我要通过一项香帅金融学课的决议,有近两万人一起开会。保证这个议程和决议完全可信的传统方法是,有一个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笔录,把我们说的话全部记录下来。然后,所有人举手表决,承认这份笔录的真实性。
 
但是这里面是存在问题的。因为这个账是我们这边来记,账本在我们这儿,所以,其实我们要篡改是十分简单的。而且举手表决,这里面有多少真实意见,小学举手选过班长的人都明白。
 
而区块链跟这个设计正好是反的。这个会议是所有参加直播的人一块儿来记录,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每个人表达的观点都会被所有的节点同时接收到,然后进行验证。验证通过以后,就会形成文件,盖上一个时间戳。然后这个带有时间戳的文件就沉淀下来,存在所有人的账本里。
 
现在,2万人同时拥有一个账本,而且账本的所有记录都是通过验证的共识。
 
如果我们中间任何一个人想要篡改这个账本,除非他有能力到我们几万人的电脑上去将所有人的账本给改掉。很明显,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尤其是参加的节点要是更多,那么难度就更大,基本上不可篡改了。
 
好了,这就是分布式账本(Distributed ledger)。其实分布式账本是区块链的学名,它是以分布式同步记录的方式形成一个可信的共识。
 
 
这样一个技术手段就相当于,有一个群体有N个人,其中任意N-1个人在替其中任何一个人做担保。那么,这个N越大,信任度就自然越高,共识也当然就更可靠。不需要时间积累,也不需要一个中枢机构来背书,信任乃至信用就这么产生了。也就是说,区块链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解决了信用,也就是价值交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在这个账本里,还有一个重要技术,时间戳(time stamp),每个经过验证的文件,上面都会盖一个时间戳,按照时间顺序存储在所有人的账本里。
 
这就相当于解决了所有权问题。如果是一笔资产,一旦它被使用和转移过,就会成为唯一的合法交易。换句话说,时间戳就解决了价值流转过程中唯一性的问题。
 
 
二、区块链给世界带来的颠覆是什么?
 
区块链的两个特征:
 
1)分布式记账;
 
2)时间戳验证;
 
这是区块链在全球精英层引起巨大震动的原因。这个改变的分量可能会比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更重要。
 
互联网代表的信息重构,改变了人类社会信息交互的方式。而区块链是用分布式记账和时间戳等这些技术,构建了一种跨越时间的共识机制,触及了人类社会交易的本质,信用和确权。
 
信用和确权使得人们可以突破时间和权力的限制,进行信用共建,然后完成所有权的确认。
 
这会带来对价值的重新认识,随之还会带来交易模式的改变,进一步的,人们关于市场的概念都会被重新塑造。
 
为什么叫它“价值重构”?区块链到底又怎么实现“价值重构”的呢?
 
首先“价值”的定义非常重要。要知道,衣食住行这些商品,它们的价值都是用价格来衡量的,这里面包括原材料、人力、场地、物流这些成本。所以,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的课本告诉我们,成本+利润=价格,也就是价值。
 
这个公式适用于普通的工业品,可是在奢侈品和服务业领域,其局限性就显现出来了。比方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看直播,动辄就给主播打赏,而这些直播绝大多数也就是普通地才艺表演。那么,直播打赏这种商品的价值是从哪里来?
 
年轻人会说,我觉得开心啊!我觉得值啊!没错,我觉得价值是多少才是核心。
 
更直接地说,价值其实是人们的一种共识。而经济学里边,供给和需求都是在找这个共识的均衡点。这个寻找过程,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价格作为信号反映着供给需求面的变化,也影响着供给和需求的改变,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这个过程会有很多摩擦,比方说信息不透明、物流交易成本、生产能力等等,所以,价格和价值一定是动态变化的。
 
区块链在物联网的运用
 
那么既然价值是共识,那么两两之间的互相达成共识,不就是可行的吗?理论上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这种模式很难大规模地复制。因为缺乏信任的两者,很难达成共识。所以,一般的点对点的交易,比如说跳蚤市场就只能是出售家里没有用的小件物品。
 
信任和信用的建立,不是朝夕之功。在以前,它必须依靠某种机制来维系建设,比如像银行、金融机构这种靠时间累积的,或者是像国家政府这种靠国家权力参与支持或协调的。
 
沿着这个思路设想,如果有一种机制能够帮助人们快速地建立信任,达成关于价值的共识,那现今的交易的模式甚至市场的概念都可能被重构。
 
不过,这个机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能设计出来的,它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第一,要能够快速地完成信用的建设这是价值交换的基础,而且不需要第三方的认证和加持。
 
第二,要保持价值交换、流通的唯一性。这里要强调的是,和互联网的信息重构不一样,信息是可以重复流通的,但是价值不行。
 
举个例子,其他人读过的新闻,不妨碍新闻阅读的价值。但是,一份报纸,是不能够同时卖给两个人的。也就是说,价值交换和流通一定要保持唯一性。
 
这正是区块链的功能所在,它设计了一种跨越时间的共识机制,这样使得价值很容易被确定,然后进行交互。
 
这也就是价值重构。
 
三、区块链的应用优势
 
前文提到,区块链的设计实际上触及了人类社会交易的本质——信用和确权。可以说,区块链是对人类的价值交换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是继信息重构之后的一个价值重构。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这些重构会发生在哪些方面。
 
首先,先通过一个例子来体会一下什么叫做重构。
 
不妨仍然回到90年代,在互联网开始的时候。《三体》里面有一个降维打击的武器叫二向箔,作为信息重构的二向箔,互联网最早的应用是从门户网站开始的,雅虎、新浪,这些网站对于传统的信息媒介,比方说报纸、电视、杂志,进行了降维打击。
 
 
从这个时候开始,信息的传递开始去中介化,逐渐发展出了谷歌、维基百科,紧接着是脸书、Twitter、优酷,点对点和多边、多点的信息开始进行交互。从报纸、杂志到门户网站,再到社交媒体,互联网的出现让整个信息世界都重构了。
 
总结来说,互联网对信息的重构有两个路径:第一个就是从与信息联系最紧密的行业开始渗透的;第二个是从静态编辑到动态交互。
 
虽然不能将区块链的发展轨迹和互联网做类比,但这种路径中透露的规律是可以借鉴的。
 
对应到区块链上,重构很有可能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第一,与信用联系最紧密的行业,会最先受到冲击。第二个是从静态到动态的变化。
 
区块链相当于一种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信用构筑模式,就是链上的每个人都在为其他的人提供信用担保。
 
而金融行业做的就是信用中介的生意。所以,区块链会对金融行业产生直接影响。
 
举个具体的例子,金融交易中最常见的是结算,这个听着很简单的过程,其实非常地复杂。比如说中国结算公司,结算公司把所有的数据清理,进行结算以后,将结算后的数据又传回到各个券商。然后,各个券商再通过结算公司的托管账户进行证券的划拨,还有资金划拨。这还没有完,资金的划拨要经过结算公司的开户行,而银行业又有一套清算流程。
 
一个貌似简单的一个交易背后,是一套非常复杂,而且庞大的资金清算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每个机构都是独立记账。所以,一笔交易可能出现在很多机构的账本上,而且出现在不同的科目里。
 
在全球资金流动的情况下,为了让各个账本之间能够对应吻合,可以想象这中间的验证过程的繁琐程度。
 
而因为区块链是一个同步的分布式记账。所以,区块链有希望简化这个超级复杂的流程,把这种清算的路径简化到最短的点对点。
 
 
这不是信口拈来的说法,实际上伦敦交易所、清算所,还有芝加哥期货交易市场。它们大概在2015、2016年的时候,就开始成立一个叫交易后分布总账工作组,探索能否将金融资产都转换成编码,然后通过区块链来完成传输交易。2017年以后,纳斯达克的交易所也在考虑,是否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对所有的资产进行溯源和追踪。
 
这样一步迈出去以后,整个金融体系的基础,支付清算体系就会被改变了。
 
这还只是最初级的变化,属于对区块链的静态应用。动态的方面,就是信用的交互了。比如说众筹(Crowdfunding),P2P借贷,这些资金融通模式,理论上是可以通过借助区块链技术来完成的。所以,投行也好,银行也好,这些业态确实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而且,当业态到了改变信用交互这个程度的时候,受到冲击的就不仅仅是金融行业了,商业、消费、医疗、教育,公共服务,都会受到影响。
 
这是是因为人类社会的绝大部分交互都是以交易为基础的。而交易的基础就是信用。所以,从交易到市场,到社会,都可能因为区块链的发展而发生重构。
 
所以在区块链上,我看到了一个未来的远景,虽然模糊,但这么富有想象力的未来,我觉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足够刺激的。
 
 
四、区块链的局限性
 
但是,这里要转折一下,注意文章中刚才的用词:看到了未来的、模糊的远景。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现在离这个重构还有不短的距离。
 
这些距离主要来自三个维度。
 
1. 技术维度
 
目前比特币算是区块链最成功的落地应用,市面上沸沸扬扬的很多创业项目,很少有商业价值。因为算力也好,算法也好,还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落地应用。
 
区块链的应用重构,它依靠的是同步式的分布式记账。所以,在一个复杂的网络里,要分布式记账,就要同步验证存储信息,这对算力、算法都提出了极高的挑战。
 
现在的情况是,通过区块链来进行资金清算,比现在中心化的清算体系要缓慢好几倍。有个区块链专家很坦诚地跟我说,现在区块链能做的,其实中心式的信用体系都能完成,而且效率更高。
 
之所以目前各方在区块链上投入巨大的金钱和精力,主要是为了“抢滩未来”。
 
2. 制度摩擦。
 
区块链技术涉及的是信用,是用技术来取代信用主体。那目前来看,人类社会最大的信用主体是主权国家。而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体的血液循环,属于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部位。从国家角度来讲,信用崩塌和主权合法性丧失几乎是同义词。所以,金融行业在任何国家都是监管最严的行业,容不得闪失。
 
而新技术在落地、应用、演化的过程中,一定是伴随着泡沫。从蒸汽机到电力,再到互联网,莫不如是。所以,所有国家都会对涉及金融信用的技术应用都会谨小慎微的处理。这中间可能产生的制度摩擦,可能是远远超过人们预期的。
 
 
3. 人性问题。
 
这是一个特别根本的问题。按照区块链的底层逻辑,这个链是开放的,加入链的节点越多,链的信用度就越高。
 
但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一旦上链,一切都透明化,一切可溯源。这时就会存在一个特别尴尬的问题,一切都跟水晶一样透明,真的是每个人需要的吗?
 
所以,目前来看,这种完全开放的链也被称为公链,多少是有点乌托邦性质。所以,在之后又产生了私链、联盟链这些变型。
 
整体上来说,区块链是目之所及,我们看到的最能代表未来的技术,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聪明的大脑都在研究这个领域的原因。有的人说,区块链不会激起什么水花。其实就像当年人们也认为,马车永远不会被汽车替代,电灯永远不可能代替油灯一样,新世界永远只对有准备的头脑开放。
 
按照现在技术迭代和进步的速度,区块链对各个行业的重构虽然还只是远景,但是,我相信这一切的落地不会让你等太久。
 
本文改编自《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第236课《区块链究竟是什么?》和第237课《区块链的变革与局限》。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749篇文章 2天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