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春天温度升的过快,没有春尽就入夏,会打乱四季节奏么?
 
最近实在是太多人留言,要求分析一下“2019年的经济形势”。这个事我一直特别踌躇。
 
第一,这件事复杂度没有那么高。这个逻辑在2018年12月份已经很清晰,我在2019年1月初两场线下大课里把趋势说得很清楚。线下课不能录音,但是有个学员做了总结,我觉得超级精彩,在1月15日已经在公号里发过他的总结(读者笔记 | 未来可期:香帅线下课总结),如果当时仔细看过的,应该是不会再问这个问题。
 
第二,实在不想多啰嗦宏观话题。因为宏观话题真是神棍化了,从前是出租车司机的专利,如今是广场舞大妈的最爱。前一阵子在善文兄的票圈看了一段对话,挺逗的,大意是有位业内人士说“骂哑巴,打瞎子,撵瘸子,和宏观经济学家抢宏观话题,这是如今的四大缺德事。所以尽量不要碰宏观,尤其是讨论中国,为啥呢?因为那是经济学家混饭碗的地盘,莫去抢要饭的碗”。
 
今天(2019年2月22日星期五)看到一张图片,笑爆了,终于忍不住要干点“缺德事”。
市场段子手最流行的一般是两个阶段:一个是“三根阳线”,一个是“三根阴线”—— 总之是三观被改变的时候。看来市场情绪终于,且正在修复中。下午看了看各种报告,忍不住微笑了一下,金融研究真是一个好行业——
 
一个关于“未来”和“预期”的行业,反正结果今天看不见,也就是俗称的“不确定性”大,所以特别容易进行复杂化和专业化,然后形成一套流水线,再大规模产业化——难怪这些年金融行业年能做成这么大规模,容纳这么多就业人口,对全球经济居功甚伟。
 
在今天谈“预期”,其实有点像CCTV的天气“预”报,报的大多是天气回顾。市场早就用脚步相约了:
 
 
1. 关于预期的逻辑
 
不谈预期吧,说点逻辑。
 
上次1月15日线下课的学员总结很到位了,再次引用一下:
 
“ 经济周期就是信贷周期 ”,这句话桥水的达里奥也说过。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信贷周期的政治色彩更加浓烈。
 
……
 
因为2008年的四万亿的政策,国家各种过剩产能没有在周期低谷被淘汰掉,反而像野草一样疯狂生长。从2012年开始国家在实体行业就一直处于调结构(瘦身)的过程,实体的收益率很低。因此充裕的资金就想方设法通过影子银行(同业融资等通道业务)流向高回报的股市和地产。国家几次刹车,伤的都是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国家几次加油门,资金又流向股市地产,造成资产价格剧烈波动。
 
2015年国家财政部出台“地方债置换”,央行也适当放松信贷,结果就是2016年的“小阳春”,但是国家调结构、去杠杆的压力不变,2017年、2018年连续的紧缩政策,导致了2018年下半年的经济转冷。可以说,2018年的周期下行,很大程度上都是给2008年的量化宽松“还债”。
 
……
 
2019年会怎样?国家的意图很明显,并没有藏着掖着,反而是怕企业感受不到。
 
从2018年11月1日,总书记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开始,就释放了明确的政治信号。结合四季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降税的力度(财政部暗示2019年降税力度会非常大)、开放地方债(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8个基建项目,总投资超8000亿,且都在东部发达地区),全面降准1个百分点,扩大小微企业的融资规模(500万提高到1000万),整个货币财政政策已经转向。现在唯一还没用的工具就是利率,主要是担心美国进入加息周期,目前经济比较强势,国家层面担心降息会给人民币汇率造成贬值压力。可以预期的是,一旦中国经济好转,美国经济进入下行周期,降息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所以可以判断,中国2019年的GDP增长,在不出现黑天鹅的情况下,不会低于6.5%。这个数字也是根据“到2020年GDP十年翻番”和“建国70周年”这两个政治事件,进行比较合理的推理。
 
你相信党、相信国家吗?
 
如果信,就到转变预期的时候了。”
 
这些逻辑,在1月15日的“得到”课程里,其实也做过梳理:
 
“ 2019年的宏观大势分析:按照刚才说的逻辑,我们首先要判断,现在(也就是2019年1月初)是处于经济的一个什么阶段?信贷规模如何?
 
从直观感受上都能感到,这是一个很冷的经济的冬天。每天听到的是消费降级,失业裁员,股权质押爆仓,股市下跌的消息。再看看具体数据:
 
比如说2018年.全年GDP增速大约在6.6%,比前一年下降0.3%(2017年为6.9%),对于我们这样大的一个经济体来说,这个降幅带来的负效应会非常明显。
 
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中国是一个投资驱动的大国,投资是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2018年以来,我们国家的固定投资完成额一路下滑, 几乎触达了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全社会的信贷规模也持续下滑到了谷底。
 
这些数据意味2018年是一个经济周期下行的年份,到2018年底,2019年初的时候,经济已经很“冷”了。那此时政府的调控会指向哪个方向呢?
 
从2019年的情况来看,中国面临着一个数量增长上的硬约束,就是中共18大文件中明确强调的,“到2020底中国X要翻番”的目标。这种严肃的大目标,对于党和国家来说,是硬约束。
 
这时我们就可以做一点点判断了——
 
根据前些年的经济增长情况,如果我们要完成2020年底经济翻番的目标,2019年和2020年大约要维持6.2-6.3%的GDP增速,稍微加点安全边际,就应该在6.4,6.5%左右。这就要求目前的“冷”不能再无限度的持续下去了,政府面需要着手进行“逆周期调控”。和吃药有个反应时间一样,宏观政策也有反应期和效果强弱的问题。所以,面对非常“冷”的经济周期和保增长的目标压力,政府的“逆周期调控”应该启动。
 
我稍微梳理了一下2018年12月以来政府出台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一个半月不到的时间里,大约十几二十项政策出台,都指向更加“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
 
比如说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为市场释放千亿级的资金,比如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减税力度……同时很多城市在房地产的政策上也稍微放松了一点点。
 
也就是说,我们的政策从2017年斩钉截铁的“宏观紧缩”已经转为更温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这次的转向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在提高,希望不要进行那种大水漫灌式的手段,让经济一下子从旱灾转成涝灾,而希望是渗透式的。但是这个基调是比较清晰的,大概率上2019年会逐渐呈现出一个较为宽松的局面。
 
现在我们再套用前面经济周期决定因素的逻辑来做一点点推演—— 在这样一个宏观政策转向的点上,信贷周期开始出现“拐点”,水量渐渐从“干涸”转为“充沛”,按照周期运行的原则,接下来的经济周期会逐渐出现拐点。套用一句很烂俗的诗句就是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 还是说点“预期”
 
不过说实话,尽管在2018年底就知道这个“春天的故事”,但是对暖春的预计还是低估了。这里面的低估主要来自对政府宏观调控定力的高估。
 
之前看政策节奏,还是很稳妥,采取的是细水长流式的放水法。1月初和朋友感叹,艾玛,和08年的下猛药比,10年河东河西,毕竟大批技术官僚入阁,经济调控的手法娴熟了好多,政策定力更是杠杠的,看来这会是个蛮长的春天。
 
但是,人不能过度“乐观”,一乐观就容易打脸啪啪啪。大约从1月下旬开始,政策力度明显加码:
 
动作最频繁最辛苦的是央妈:
 
从1月14日开始,央行向市场进行超预期的大幅投放,外管局增加QFII(境外合格投资者)的投资额度(有人笑称是要“割洋韭菜”)
 
1月20日之后,央行“宽货币”的态度更加鲜明:开始向市场投放长期资金(明显是引导信贷往长期项目上走);持续进行资金投放,市场利率开始下降。过完春节之后,这个趋势继续加强,在公开数据显示“新增人民币贷款,新增社融”超预期后,央行的政策执行报告的语气也出现调整,关于“调控”和“去杠杆”的措词去掉,关于“货币政策松紧适度,逆周期调节,稳预期”的词语大幅上升
 
发改委和各级政府也不甘落后:
 
从1月17日开始,政府又连续释放“宽松信号”,先是总理表态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翻译一下就是保增长的意思),接着就是各种“减税费,促消费”的精神和文件出台—— 作用有多大很难讲清楚,但是对于“改变预期”的影响是显著的。
 
各个省市对房地产的口径开始由实向虚,从严厉的调控措施开始转变为“稳定为主”
 
春节后发改委的各种“指导性意见”也纷纷指向对于增长目标的需求
 
证监会新官上任开始点火:
 
赶在春节前几天,证监会高调亮相:科创板,注册制的利好让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股市暴涨,为节后的市场情绪埋下伏笔
 
节后继续加码,各种政策要求“引导资金入市”,务必营造一个“牛市”的氛围
 
后面列了个不完全的清单,洋洋洒洒几十项—— 里面内容即使不逐字细品,也能嗅到一股“添柴烧火”的味道。说白了,政府扭转市场预期的信号一丁点都没有藏着掖着,只怕你看不见听不见感受不到。
 
市场不是傻瓜,虽然经济基本面需要一个时间段的修复,但是金融资产价格早已一路走强。现在市场真正应该担心的,反而不再是很多人讨论的“预期”会不会扭转的问题,而是节奏问题了。
 
按照(1)经济周期即信贷周期和(2)中国信贷周期的政治色彩更浓两个逻辑,其实可以得到推论,中国经济周期发展的速度和力度都更强,就像潮汐一样,来势和去势都更汹涌。 再想一下五级政府的构架和政策渗透逻辑,很容易在意念中想象一个往外荡漾开的水波—— 中心位置的一点点“风乍起”,就可以“吹皱一池春水”。所以怎么控制中心位置的“风乍起”的力度和速度,是个复杂和subtle的活儿,对“政策定力”也是考验。
 
最近的情形来看,政策面比我们想象的更“急”。周末再看外围的情况(中美贸易谈判),也隐约透露出“超预期”的结果,可能短期里也会产生对情绪加温的作用。
 
啰嗦了这么多,其实对今年的感受还是挺简单的:
 
1. 市场预期其实早如期而来。不用再讨论是否“入春”的问题;
 
2. 中间倒春寒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不用将所有冬衣全收拾起来;
 
3. 颇有点风疾水急,倒是叫人担心春天温度升得过快,没有春尽就入夏,会打乱四季节奏。所以真正的考验在后面。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751篇文章 5小时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