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一、金融大时代之伤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金融大时代。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分水岭。自此金融成为普通人生活的一个部分:家庭生活中的支付,消费贷款,基金,保险,养老,投资理财,都是金融;工作的地方叫“公司”,是现代金融社会的基本细胞,创业需要的风投创投,企业融资需要上市,壮大需要兼并收购,上市公司需要信息披露,分红回购,员工激励需要期权设计;甚至我们周围的每块砖瓦,脚下的每条路,热爱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背后都是不同形式的金融资本在运转和驱动。
2016年,全球经济总量75.5万亿美元,而全球股票市场总市值是64.8万亿美元,全球债券(国际加国内)总市值100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品规模483万亿美元:金融市场规模几乎是全球经济总量的8倍。2016年,全球规模VC/PE融3360亿美元,每天外汇市场的交易额度是5.1万亿美元,每个月股票成交额达6.5万亿美元——每天金融产品的交易量和中国大半年的GDP总量差不多。这颗蓝色星球正在变成金融星球,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旋转。个人,企业,城市,国家的命运,在金融杠杆之力下,经历着翻云覆雨的剧烈变化。

也许正因为这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金融大时代吧,全球的普通民众也正经历着金融知识匮乏的痛苦:29%的美国人不知道信用卡要收取利息,另外30%的人认为这个利息在10%以下,2/3 的美国人不知道“单利”和“复利”的区别,86%的人不知道买股票指数比美国国债收益率高,60%的人不知道公司养老金和401(K)计划中的区别;20%的英国人不知道5%以上的通货膨胀会对自己生活有影响,更不明白实际利率这些名词其实决定了家庭贷款的压力,企业投资的成败概率……
这些数据,换到中国,会是什么情景?画面太美,我不敢想象。从90年代的蚁力神,到现在泛亚,e租宝这种金融诈骗案件,从红酒到石头的“投资俱乐部”,从新三板泡沫到ICO融资骗局,从“非保本”理财产品到各种“信托投资计划”——曾被贫穷吓怕了的中国百姓活在一个金融名词眼花缭乱,“金融大师”漫山遍野的年代里,谎言,谣言,和真相被糅杂在一起,让人不知所措。
我曾不断地遇见这样的问题:“1千万1笔的基金投资,说是年收益超过30%,亏本投资人全赔,靠谱吗?”,“有个信托计划,说专注于“新经济领域”,要不要跟投?”;“房子真的还能买?”;“都说人民币汇率会到8,甚至10,我赶紧去换几十万好不好?”,“某某说某某股票最近最少五个涨停板!有内幕的”,“我买的那个金融产品是某‘大师’推荐的,不可能错吧?”;“股票打新会亏钱?不可能”……
在一次次精疲力尽的解释中,我意识到,我们所学的所教的“金融学”,都在为“金融行业”服务的:我们研究“资产定价”,要替证券寻找“合理价格”,我们研究“公司金融”,要找出企业的“最优融资理论”,我们研究“宏观金融”,要看宏观面对整体市场的影响……充满数学公式,推理,数据分析的学术论文写给寥寥的”行内人”看,就算是券商报告,也是为大的机构买方服务的。根本上,我们现在的金融学,是“机构的”,而不是“百姓的”金融学。
然而这并不是金融的本质和初心。
二、金融的初心
如果顺着漫长的历史回溯,我们会发现,作为人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所进行的“跨期的价值转移和交换”,金融安排就是“未雨绸缪”,是人类降低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的技术和工具。
从早期文明到现代世界,金融一直以不同的形式贯穿在人类生活之中。远古时代人们靠天吃饭,狩猎采集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个人单打独斗活下去的概率很低。部落实行公有共享,保证大家能在一个连续的时间段上得到维持自己活下去的食物。这种公有共享的制度,就是一种隐性的金融安排,是个体之间进行跨期、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转移,目的是降低生存的不确定性。
在传统农耕社会,老人逐渐丧失劳动能力之后,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所以要做一些“价值的跨期转移交换”。对于很多一辈子勉强温饱的农民来说,子女是唯一的储蓄,所以“养儿防老”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安排,类似今天的养老保险合同,孝顺类似维持合同执行的制度安排,所以不孝会被视为“违约”,受到社会的约束或者惩罚。“多子多福”是因为多子意味着这个金融安排具有了更多风险分散的功能。传统社会中的婚姻契约、宗族社团,和和养儿防老相似,虽然没有以我们熟悉的现代金融形式存在(比如上市公司、兼并收购、私募创投、对冲基金、交易所、场外交易等等),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人类为了降低“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所进行“金融安排”,所以被称为隐性的金融合同。

近现代之后,随着股票、债券、基金这些金融工具的应用,人们发现,使用标准化的、显性的金融合同不仅可以取代早期社会隐性的金融安排,而且可以极大的拓展人类经济活动的能力和范围。比如通过公开发行金融证券,地区、人口、时间上的各种限制被打破,个体机构的筹资能力被几何级数般地放大,使得细分行业的规模化生产成为现实,2000多年一直相对平滑的经济增长曲线因此陡然上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生飞跃,人类才能从长久的“匮缺经济”中逐渐走出。与此同时,人们有了盈余储蓄,也会寻找更多的投资渠道,获得更高的未来回报。这些被称为“外部化的金融安排”的金融活动对人类的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的融资和投资行为因此转化成可流动、可交换的商品,并逐渐形成了规范化的市场体系(i.e., 交易所),又反过来促进了更大规模、更复杂的投融资活动。和传统的商品市场相比,外部化的金融市场上,要素流动更加便利,更容易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最优配置,而这正是全球化的核心和基础。
可以说,“金融的外部化”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它深刻的改变了人类增长的路径和人类生存的状态。 一方面,外部化、标准化的现代金融市场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几乎所有环节,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微观组织形态“公司”也逐渐成熟,演化出各种复杂的产业生态,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人类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复杂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外部化、标准化的金融工具,i.e., 股债,保险,基金,个人得以更好的“未雨绸缪”,从而拥有了对“不确定性未来”的更多自主权。
所以,金融的本质就是人的追求:在不确定性的未来中获得更大程度的自由。而现代金融学,则是研究“什么样的金融产品设计、定价,以及微观制度安排,能够更好的实现价值在不确定时间维度上最优配置”的学科。这些技术,工具,和思维,是每个个人,家庭,企业,乃至国家发展应该,也完全可以获得的能力。

为什么金融知识的匮乏会成为整个时代的病症?为什么金融在人们的眼光里常常是”金光闪闪”又“充满罪恶”的?我想了很长时间,后来发现,一个是数学工具的门槛,一个是这个市场天生的信息不对称,造就了这种局面。
金融是关于数字的学科,从最早利息的计算,”账户“的概念开始,它和数学就有天然联系。到现代金融学中,数学工具和数据分析更占据了重要地位。在传统的金融学教育中,没有高等数学、概率论、和微观经济学基础,学金融的路基本就堵上了。再加上高薪,财富,很容易被贴上”精英化“的标签。另外,由于离金钱太近,财富效应太大,加工交易的都是“未来现金流“这种看不见的事物,信息不对称是最严重的,金融市场特别容易成为忽悠的温床,制造出“暴富、精英、稀缺”的幻觉。难怪英国首相布莱尔说,“金融体系偏离了本质,而且他也无法回归本真了”。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