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节选自香帅新书《金钱永不眠》
 
我一路乘船、火车回家。
穿过了广袤的国土。
看到了稻田、鱼塘、水渠、绿树掩映下
粉墙绰约村镇组成的田园风光;
看到了一个接一个嘈杂拥挤、
浓烟滚滚的工业城市;
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著名山脉,
蜿蜒数千公里的壮丽大川;
看到了成千上万、
随处可遇的开朗的女孩子。
——王朔《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2016 年,全世界都面临着一个复杂的、冷热不均的中国。
 
中国目前最深切的痛苦是萧条下沉的传统经济。从2015 年开始,中国经济去意徘徊。去产能、去杠杆的呼声不绝于耳。小人物的命运是时代大潮的反射。武钢人生活的起落,双鸭山煤矿人的挣扎呼号背后,是传统的钢铁、煤、水泥、建材、制造行业全面陷入泥沼的困境。
 
而另一面,尽管很多曾创造了“中国制造”奇迹的厂商度日如年,挣扎求生,但是和互联网技术、社交网络联系在一起的消费端却持续升温,淘宝、京东,携程、去哪儿、滴滴、快的,年轻人甚至开始为内容买单——目前最红的网红Papi 酱一次视频的打赏金额就上万。这种蓬勃的力量已经下沉到三四线城市,而大城市里火热的“创业创新”也大多集中在这个维度。你若到中关村大街走一圈,估计打了鸡血的人们是不会感受到“老经济”衰退的萧瑟寒意的。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看似不相容,但是仔细琢磨一下,在一片萧条的“旧经济”上突然崛起的“新经济”,其背后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
 
第一个叫技术进步。(移动)互联网在技术上的突破和应用,使得人们“交互”的成本(比如搜索和匹配成本)迅速降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对地域依赖最大的服务业因此受益最多,业态融合过程中又产生新的服务行业。
 
而对于大部分制造业来说,这是个喜忧参半的消息。我曾经和一家大机械设备制造商谈过话,大意是部分企业如果能熬过寒冬,果断实施产业升级,转型智能制造或者另辟蹊径,则也许能实现凤凰涅槃。反之,就接受经济和产业生命周期的宿命,退出市场。这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现实罢了。
 
第二个叫城市化。从全球和本国过去30 多年的经验来看,经济增长其实就是城市化的进程,也就是劳动力从低附加值的农业(第一产业)向高附加值的工业(第二产业)转移,继而向服务业(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今天的中国所面临的正是“城市化”的深化——这个“深化”既包括城市化率的扩大,更包括城市化进程中产业转移,也就是服务业的升级换代。
 
从1949 年以来,中国所遵循的发展路径是以“企业”为核心的。在国有银行体系一支独大的环境中,巨量的居民储蓄以极低的价格(例如,被人为压低的存款利率)吸收,通过各种贷款的方式输送到国家要扶持的产业、行业和企业中去。与此相适应的,是被压抑和忽略的小微企业、个人消费,以及配套的服务体系。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私营部门从石头中蓬勃生长,占据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中国居民的人均GDP收入从1000 多元上涨到50000 元——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和整体社会财富的上升,曾经被抑制的需求(例如,消费需求、财富增值保值需求、金融服务需求等)如同野火,开始漫山遍野地燃烧。
 
这个宏观的大背景,又恰恰重合于技术以几何级数进步的年代,进而产生了氢气遇到氧气一样奇妙剧烈的化学反应。我曾看到一则新闻,说沃尔玛把零售额从0做到3 万亿用了54 年,而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一路而来的阿里巴巴,实现这一零售额仅仅用了13 年——城市化和技术进步的旋律,在中国这样一个从高度管制到逐步放松的巨大经济体中,如同“金风玉露一相逢”,才跳出了最神奇的舞步。
 
我的一位朋友,是个创业10 年的“80 后”,他在一个几乎没有人想到的“旧”行业——停车行业里做出了一片蓝海。他把最简单机械的停车场管理改变为智能化停车,实现了网上支付、停车费的资产证券化,以及城市停车场的PPP模式,甚至还衍生出一系列令人意想不到的商业模式。在哀鸿遍野的2014 年和2015 年,他的企业依靠着前10 年深耕行业的笨功夫,和互联网技术、网上支付、金融资本突然(或者说是必然)相遇了,甚至擦出了火花。粗放的“旧经济”忽然华丽转身变成了精耕的“新经济”。仔细想想,估值600 亿美元的蚂蚁金服其实是源自于古老的民间借贷、担保抵押;估值200 亿的滴滴出行源自于被诟病已久的出租车行业;炙手可热的智能制造也不过是通信网络技术拥抱制造业的结果……
 
看起来,“旧”的并没有那么旧,“新”的也并没有那么新——透过被过度装饰的情怀梦想,一切“创业、创新”都源自“旧”,或者是对“旧”的改造升级,或者是补充延续。也许,冰冷海水的下面是岩浆,合适的条件下,“旧经济”也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750篇文章 7小时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