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堡垒,也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最大风险源,更是中国多种经济积弊的关键之一。

通过国有大银行的绝对垄断地位,国家全面地掌握了金融资源和金融机构的管理权,从而能够依据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战略,决定信贷规模、资金成本、和资金流向。这样一种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金融模式,在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把限资本投向国家扶持的产业部门,确实起到引导经济增长的目的。但是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和复杂度加深,这种金融模式的后遗症开始显露,造成了系列的问题。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金融体系的市场属性非常弱,银行资金会往国家扶持的产业和企业倾斜,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的工具。在国有的大帽子下,银企骨肉相连,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是必然的产物,导致企业的高负债运行。此外,银行资源过度集中,债市也发展不起来,直接融资市场跛足而行,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更加低效。只要碰到经济下滑,那些“刚兑”的债务就会逐渐累积成天文数字的不良资产,把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压得艰于呼吸——最典型的例子就是90年代末的中国商业银行(实际上)濒于破产的局面,最后剥离坏账,财政(更严格地说是“全民”)买单完事。

历史总是在重复着自己。我们是个基本依靠间接融资(银行贷款)的市场,前些年的高速投资一旦遇到了经济下滑的冬天,企业利润率开始跳水,就会形成银行体系的肿瘤——为什么前两年中央急切地想“降杠杆”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然而,降杠杆实际上意味着紧货币+投资刹车,这么一来经济增速更加下滑,企业破产更多,(在缺乏破产机制的社会中),这无疑会使得整个国家资产负债表进一步恶化——说来说去,中国经济仍然没有走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这么一个闭环。

在这个闭环里,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大而不能倒,自我谋生能力又不强,横竖就是个痛苦根源。有鉴于此,过去几年中,金融改革的步子是最大的。利率市场化跑步前进,放松对银行“分业经营”的监管,2012年-2015年间对互联网金融热潮给予极为宽松的大环境,(仅仅是我个人猜测,不代表也不被代表)实际上是国家在试图缓慢地倒逼着商业银行走出象牙塔,往市场化方向调整。

然而现实中,任何对现状的微小改变都是痛苦的,尤其对于是这么个多年未曾断奶的巨婴而言,体形富态却体质孱弱。这几年下来,伴随着经济的整体下行,前面十年商业银行的“巅峰时代”已经有昨日黄花之态。行业的变局已经不可避免。

个人命运是时代(行业)变局的折射。陈靖是我的第一个博士生(原来带过的都是合带),生于1990年的四川。恰逢人口大省和人口出生的峰值年,这个女孩子一路上遭遇的竞争是前所未有的激烈。因为是金融专业的缘故,她的同龄人大多进入了金融体系工作,也正因此,她们对商业银行的温度感受是切肤的。在下面这篇《90后眼里的中国经济之二丨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商业银行篇)》中,陈靖以他们这代人的眼光,为中国即将来到的大金融时代的开端做着细腻而深刻的注释。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第一个博士生的"home bias",我眼里这个瘦弱的四川姑娘(和她的师妹们),是中国未来十年前途仍然可以期待的最大理由之一。聪明,勤奋,踏实,因为时代的宠爱,又具有国际视野,格局开阔。也许也正因为此,对于从小顽劣,既被老师讨厌也讨厌老师的我来说,教书匠这个个人标签也有了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90后眼里的中国经济之二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商业银行篇)
文/陈靖

我是1990年的90后,一出生就撞上2621万出生人口峰值年,注定在有限资源下,夹缝中求新生。比如说,2008年的时候,我们与历年峰值的1050万人赛跑高考。高中老师的名言“眼睛一睁,开始竞争”是我们这代人绝处逢生的口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是我们这代人生命的常态。

生逢大时代,我们个人的生存状态和各种行业的生存状态如此相似,破与立并存,混乱与秩序共生,一路跌跌撞撞前行。

我本科学金融工程。2011年校园招聘时,全国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为36.3%,达到历史巅峰,2012年毕业时,我们班去商业银行工作的最多。命运总是相似的,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差收缩,互联网金融的冲击,经济急速的下滑,商业银行日子开始不好过。2011年之后各年净利润增速迅速从19.0%降到14.5%,再到9.65%、2.43%。银行躺着赚钱的时代被终结,仅2015年,5家上市银行柜员就减少9758人。在物价、房价齐飞的时候,我们班A女所在的一线城市五大商业银行之一,销售岗、专业岗、客服岗工资不升反降,管理岗每年年薪以约1万元的幅度递减。B宝所在的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为了让员工在分红前想走的赶紧走人,大出阴招,2016年一季度每月仅发基本工资2000元。

一边是触目惊心的利润变局,另一边,是商业银行令人讶异的开疆拓土。传统借贷产品创新基本遵循“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原则。典型的例子是2012年末,某家银行和一家火腿企业联袂推出一款亮瞎眼的“金字巴玛火腿特定权利投资理财产品”,投资者可以在任意时间提取巴玛火腿,如果不提取,将在期末回本并获得6%的本金,类似于一个实物期权。凭此款内嵌选择权的创新企业债权融资产品,这家在2012年注册资本不足1亿的金字火腿股份有限公司,迅速获得了2亿元低成本融资。

通道创新更是一切皆有可能。在分业监管框架下,银行有销售渠道,而信托、保险、基金、券商有市场准入优势,于是很自然地,商业银行与这些机构心照不宣地默契合作。C女(当然也是90年的马驹)是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销售,2012年主要销售固定收益为主的理财产品,让有能力的客户搭配做一些保险、基金产品,如果客户资金量更大,会再搭配做一些信托产品。利率市场化以后,为了揽储,银行发行浮动型理财产品的动力倍增,这些收益、期限都不固定的产品大量涌入市场,绕道投向票据、债券、股票、其他资产,形成实质混业经营。C女现在一半时间做销售,一半时间要跟大妈们解释这些产品不是高收益存款,有风险。虽然2013年3月银监会8号文对非标进行了规模比例限额管理,但仍遏制不住这些产品的野蛮生长。非标转标,银信合作、银证合作等各类产品存量均急剧扩张,在2014年末逼近3万亿、2万亿级别。D小哥美国名校数学博士毕业,在美帝无法施展拳脚,逢此春风,被某大行重金挖回,工作就是设计各种产品,专门为大妈们放银行的闲钱找各种出路。

当然创造和改变远不止与传统业务、通道业务。C女最近两年新增业务是向高净值客户销售银行自己的资产管理计划。2013年10月首批11家银行试点银行资管计划,2014年银行资管计划进入常态化发展,银行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发行,不需要报批监管层。银行资产管理计划给予了银行类似基金、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独立法人资格,无需借用通道来投资权益类资产。银行盈利模式从纯利差向收取管理费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资管计划的试行,已经在政策面结束了名义上的“分业经营”。

世间的成长都会付出代价,也有闯祸、hold不住的时候。2015年6月股灾前,银行理财资金大举借助信托、券商、基金通道,成为牛市最大的增量资金来源。通过认购信托计划或券商、基金资管计划的优先级,银行理财资金为伞形信托配资、为打新基金配资、为定增基金配资、参与两融收益权等等产品间接入市,还通过私人银行理财产品直接入市,一定程度上催大了股市泡沫。6月末降杠杆以来,理财产品无处可去,收益率持续降低,2015年12月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4.22%,创新低。另一个现象是,资金面紧张时,银行间市场与股票市场的联动性越来越强,芝加哥大学宋峥教授在The Rise of China's Shadow Banking System一文中认为,直接的原因就是银行理财产品成为了两个市场的纽带。

商业行业内的这代人正在经历的这种难过的时代,其实在美国也曾经发生。大环境变化、外来竞争,催生的是变革与新生。在1970年的美国,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受Q条例及金融脱媒的影响,业绩直线下降,为了应对行业竞争,规避监管的约束,美国商业银行也开始求新求变。美国银行的投资管理和信托业务开始从1970年末期重塑版图,银行针对高净值客户开发各种服务,包括理财、经纪、多样化资产管理,收取管理费。到1995年,美国银行业的投资管理和信托业务的全部股东价值达750亿美元,占银行总资本的20%,占除退休金以外的公司资金管理市场份额1/2以上,占个人信托市场的2/3。美国银行也开始做基金业务,将募集资金交给第三方基金公司管理。银行还大量参与夹层融资,向无法通过债券、股权融资的成长型企业或杠杆收购方提供资金支持,分享投资收益,极度类似我国现在的万宝之争中,平安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浙商银行牵涉其中。

自70年代开始,美国的银行还大量通过贷款的销售及证券化创收。银行发起贷款不仅仅是为了持有贷款,更是为了贷款销售和证券化。银行将贷款打包、增级、证券化,销售给对冲基金、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等机构,将贷款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移出去。这与我国目前银行业开展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思路不谋而合,都是为了改善银行传统盈利模式,解决单靠信贷盈利的困局。另外,美国的银行业同时加大中间业务服务,包括支付转账、现金管理、贸易融资、信用担保、承销业务、贴现经纪等等,到20世纪末,中间业务收入已经占到美国银行业总收入的40%。

全球银行业历史上出现过的、没有出现过的业务,比如股票质押贷款、投贷联动,正在我国银行业开花结果。他们都指向一个事实,商业银行根本绕不过资本市场。从历史上看,我国商业银行从资本市场诞生伊始就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证券公司是商业银行属下单位,工、农、中、建四大行相继开办证券、信托业务,并在内部设立证券部,成为后来证券公司的前身。1992-1993年银行信贷混乱促成了经济过热,银行混业经营模式导致了股市的暴涨暴跌,国务院这才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国有商业银行与保险业、信托业和证券业脱钩,实行分业经营。1996至1997上半年,在股市暴利的诱惑下,企业信贷再次大量入市,非银机构利用同业拆借融资进入股市,投机者向银行融资借款炒股。2004年德隆系案件中,唐万新等人利用委托理财资金,使用24705个股东账号,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长期买卖老三股。2006-2007年资本市场的大幅上涨诱使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委托理财和同业拆借业务面临巨大风险。在4万亿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下,2009年上半年投放了超过7万亿的新增贷款,资产价格同期快速上涨,大量信贷资金向股市流动,引发银监会、央行预警防止信贷资金炒楼炒股。每个时期相似的,是银行与资本市场断不开的你我同心。

既然绕不过,商业银行正在翘首以盼的,是我国大资管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不断积累,截至2015年底,我国大资管行业的规模约为65.17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规模为16.07万亿元,信托规模为14.41万亿元,保险公司资管规模为10.87万亿元,基金、券商、期货、私募公司规模约为23.82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占据1/4,并持续不断上涨。在一个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内部(银行资产总额占我国存量金融资产比例高达90%),商业银行不管从体量上,还是自身动机上,都亟待能够在资产管理业务上有所作为。

中国的经济有太多面,我看到的仅仅是1%的世界,365行中的一行。商业银行行业内部的破与立,在这个当下,被大时代所驱动,被竞争所倒逼。这是这个行业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

 文章原题为:90后眼中的中国经济之二丨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商业银行篇)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742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