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增长性赛道匮乏,全球范围内,市场最大的共识在ChatGPT引爆的AI赛道上。年初至今,美股AI板块上涨+132%,A股+40%。
最近,AI赛道股票已经到了提交业绩“考卷”的关键时刻。尤其每一家AI巨头们的财报,都让市场神经紧张。
01
AI巨头也取决于宏观
上周四,台积电公布了2023年二季度业绩,营业收入-10%,归母净利润-23.3%。营收和净利率环比分别下滑-5.5%、-12.2%。随后,台积电下调了全年营收指引至同比下降10%。台积电股价当日大跌超过5%。
这意味着,台积电连续“长红”了13年,持续增长的营业收入,将在今年首次下滑。这个下滑,目前看起来几乎是100%的定局。
在上周的二季度财报会上,来自高盛的分析师没忍住,直接对着管理层发问今年10%营业收入降幅,从何而来?为啥一下子就谨慎了这么多?
台积电的总裁魏哲家这样回答他——
“三个月之前,我们也许比现在要乐观一些,但我们现在不是。中国经济的复苏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要弱。所以,终端市场需求实际上并没有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增长”。
“即使我们有非常好的人工智能处理器需求,它仍然不足以抵消所有这些宏观影响。所以现在我们预计全年将变为-10%。我们是这么想的”。
台积电总裁的直率,还挺让人佩服的。人们总是觉得科技前沿和宏观经济周期,是最没有关系的。尤其在明星科技赛道,似乎故事就只有以梦为马,不断地技术进步与寻求市场增速。
但事实上,即便是在最前沿的巨头,有星光一样闪耀的新增市场,现在仍受困于巨大的寒气。AI巨头都不好过,更何况普通企业。
02
上半年宏观数据出炉
上周二季度经济数据出炉了,即时点评看这里:《5.5%意味着什么?》
上半年规上增加值同比增速(+3.8%)、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7.9%)、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8.2%),都不及市场预期。二季度的数,有去年低基数的影响,考虑低基数影响后,实际增速整体偏弱。从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的增速来看,各月数据降幅持续扩大,还在继续走弱。
更别说现在外部环境也处在变化之中,欧美动不动就是衰退威胁,外需能不能在高息环境中稳住,还是个待解的议题。
居民消费降级,企业蹑手蹑脚,投资者也清心寡欲。在期盼政策的过程中,大家都有“耐药性”了。确实没有什么振奋人心的消息,A股的日均成交额降到了7000亿左右的水平,多年的低点。正常时候,A股平均每天成交万亿,现在直接清淡了30%。
最近大热的《长安三万里》电影中,有一句话:“非常之危,得立非常之功。”
站在人工智能风起云涌、传统经济需求低迷、政策处于变化之中,多个因素交叠的路口,今年上半年,我跑了十几座城市,调研了100多家企业。最深刻的感受,还是危与机共存。一些迷雾之中的确定性方向,我将在这周六晚上,和你一起分享。
03
房地产新变化
上周,最重磅的政策,来自于房地产行业。
7月21日,国常会审议通过了《 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坚持稳中求进、积极稳妥,优先对群众需求迫切、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隐患多的城中村进行改造,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实施一项做成一项,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坚持城市人民政府负主体责任,加强组织实施,科学编制改造规划计划,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高效综合利用土地资源,统筹处理各方面利益诉求,并把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好。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支持,积极创新改造模式,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努力发展各种新业态,实现可持续运营。
很多人说,这是2015年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棚改”,可能和上一轮一样,能让楼市起死回生。
其实没有那么乐观。我们来划一下这个文件中的要点:
1. 范围是“超大特大城市”,暂时不是全国范围内推行,力度小很多。
之前棚改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尤其一些三四五六线城市搞了很多。这次涉及的超大特大型城市,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公布的《2021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截至2021年末,全国7个超大城市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14个特大城市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没那么乐观,但是又比较乐观的是,这些城市是有严重城中村改造真实需求的城市,这些城市累计涉及的人口将近3亿。有真实待解决的痛点,规模也不小。
2. 强调市场参与,文件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今天第二条的财富周报数据里面,有财政方面的数据,地方财政钱袋子着实紧张。受工企利润下滑、房地产市场低迷、城投拿地受限等等因素共同拖累,6月全国财政收入显著下滑,税收收入下行至负值区间。从愿望和实力来看,这轮政府都是打辅助的。不像之前的棚改,由政府主导开展,当下赚钱不赚钱,不是首要考虑因素。
在市场化资本为主的推进过程中,市场化主体对于城中村项目的可行性、收益率,势必会进行更严格的考量。没有确定性收益的项目,可能就暂缓或者不做。所以从整体规模的测算上,市场化主体自负盈亏的特性,决定了整体规模,比当前的测算规模,还需要谨慎一些。公益性太强,盈利性不足,稍微差一点的项目,可能市场化主体就不会去做。
当年棚改政策出来后,2015年往后几年,棚改年均投资额约1.4万亿。目前看了各家的测算,中性偏乐观的估计,整体规模约2万亿左右,年均投资额约2000-3000亿元。
另外,这个政策其实并不是新政,今年4月28日的政治局会议中就提及“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6月8日陆家嘴论坛上,李云泽书记也曾经提及“强化对投资的融资保障,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
本轮政策出台,有多少预期外的成分,也是参与者需要去博弈的点。
第二条推送是详细的财富周报数据,有大类资产、股票、基金、重大数据事件的详细解读。感谢一周的陪伴,祝本周顺遂,期待本周六上海见。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