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盘前必读

香帅对上周经济数据解读与本周展望

2023年4月17日-4月23日

今日目录

PART1|大类资产:横向表现比较

PART2|你的股票

PART3|你的基金

PART4|值得重点关注的数据和事件

在本周的财富周报中,我们对上周各类资产的表现和走势进行了整理分析:

“大类资产表现”板块总结了上周各大类资产的横向表现。其中,美元现金资产最好,比特币最差;

“你的股票”板块梳理了各大类板块和个股表现。其中,家电(3.76%)、煤炭(1.42%)、银行(1.39%)板块表现良好;

“你的基金”板块梳理了各大类基金表现。其中,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整体表现相对优异;

“值得关注的数据和事件”板块中,上周值得关注的要点和事件包括:分化式复苏已成为市场共识,但出口、制造业投资、部分消费数据持续性存疑;市场倾向货币政策中性,不会出现强财政刺激政策;越来越多指标指向美国接近经济衰退,欧元区数据表现强劲。

感谢一周的陪伴,下面是财富周报详细数据及解读,请查收。

01

大类资产:横向表现比较

上周持有什么资产能够大赚呢?上周大类资产普遍表现差劲,横向对比,表现较好的是美元现金资产,其中美元兑人民币周内上涨0.59%。美元指数近期边际走强,美国部分券商、银行业巨头一季度营收数据超预期,美国银行业危机担忧略微消退。

上周持有什么亏死?上周大类资产中,表现最差的是比特币,下跌10.02%。今年一季度比特币以71.9%领涨大类资产,本周随着欧盟范围内首个加密货币法规被批准,以及美国的监管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加密市场出现大幅回调,主流加密货币跌幅均超过10%。

上周中国股票指数表现普跌,上证指数(-1.11%),沪深300(-1.45%),中证1000(-3.51%)。

02

你的股票

上周股票板块之最:表现最好的是家电(3.76%)、煤炭(1.42%)、银行(1.39%),领跌的是综合金融(-9.44%)、电子(-5.89%)、消费者服务(-5.58%)。

上周股票之最:

A股市场领涨的是曙光数创(+93.95%)、铁科轨道(+69.52%)、联特科技(+51.88%)。本周AI板块继续强势上涨,曙光数创、联特科技均是板块赛道股,催化该板块上涨的主要原因包括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印发了《上海市推进算力资源统一调度指导意见》通知,规划到2023年底上海数据中心算力达到1000PFLOPS,2025年上海数据中心算力18000PELOPS。根据规划,实现1000PFLOPS算力需要3200张A100芯片,对应服务器投资5亿元,全国服务器投资的规模应该是上海的20-30倍,对应服务器投资总额在100-150亿。另外,华为高层表态,AI计算能力的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在AI的带动下,从现在到2030年,全球通用计算能力将增长10倍,AI计算能力将增长500倍,算力将成为AI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云服务支出将占据企业应用支出的80%的。铁科轨道受益于业绩超预期增长。一季报显示,铁科轨道今年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9亿元,同比增长197.68%。

领跌的是*ST文化(-32.42%)、*ST中潜(-32.37%)、民生控股(-31.40%)。深交所多次督促*ST文化进行业绩修正,*ST文化仍未及时修正。*ST中潜财报审计问题较多,面临强制退市风险。民生控股面临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公司发布风险提示公告称,预计2022年度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

其中500亿流通市值以上的股票中,表现最好的是中科曙光(+28.92%)、寒武纪-U(+27.18%)、海光信息(+18.63%)。其中,海光信息于4月18日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1.25亿元,同比增长121.83%;归母净利润8.04亿元,同比增长145.65%。在半导体行业企业净利普遍腰斩的情况下,海光信息去年业绩超预期。另外,海光信息的产品包括海光通用处理器(CPU)和海光协处理器(DCU),也属于当前火热的人工智能赛道股。中科曙光是海光信息的第一大股东,并且公司拥有完整的信息技术基础架构产品线与服务,深耕 AI 智能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同样受益本周的AI板块上涨。寒武纪-U行情被市场传闻催化,市场传言寒武纪新推出了590芯片,产品性能超过英伟达的A100芯片,据传产品已经在多个互联网公司完成适配和测试,不久以后将实现量产。

03

你的基金

上周什么类型的基金表现最佳?各大类型基金中,平均表现来看,货币基金收益率平均0.04%,股票型基金-2.26%,混合型基金-1.75%,债券型基金-0.07%,ETF指数基金-1.91%,QDII基金权益-0.96%。

基金市场上的周度最佳、最差选手是谁?

上周最佳:博时中证全球中国教育ETF,周内涨幅5.91%。该基金由万琼管理,2011年加入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目前投资经理任职7.88年,主要方向是指数型证券投资基金,目前管理金额224.98亿元。旗下的博时中证全球中国教育ETF,因其为被动指数基金,受益于其重仓持股的新东方、东方甄选以及拓维信息等股票大涨,成为本周涨幅冠军。

上周最差:信澳领先增长A,周内跌幅-8.61%。该基金由田光远管理,2021年1月加入信达澳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目前投资经理任职2.04年,目前管理金额27.24亿元,旗下的信澳领先增长A成为本周的垫底基金,主要原因为其重仓的电子板块是上周的领跌板块之一。

04

值得重点关注的数据和事件

2023Q1经济数据:分化式复苏已成为市场共识,但出口、制造业投资、部分消费数据可持续性存疑;

财政及货币政策走向与趋势:市场倾向货币政策中性,不会出现强财政刺激政策;

全球经济和通胀追踪:越来越多指标指向美国接近经济衰退,欧元区数据表现强劲。

2023Q1经济数据

数据详情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多项第一季度的重磅经济数据数据:

GDP+4.5%: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8.5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环比增长2.2%。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0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88元,名义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31元,名义增长6.1%。

社零+10.6%: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55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3591亿元,增长10.5%。1-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22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104094亿元,增长6.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3.9%(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12%。1-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

固定资产投资+5.1%:1-3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7282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58532亿元,同比增长0.6%。从环比看,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降0.25%。

房地产开发投资-5.8%:1-3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5974亿元,同比下降5.8%;其中,住宅投资19767亿元,下降4.1%。1-3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6457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2%。1-3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2994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4%。商品房销售额30545亿元,增长4.1%,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7.1%。

市场解读

分化式复苏已成为市场共识。广发证券认为一季度经济呈现“分化式复苏”特征,基建是压舱石;接触类消费高开;地产销售、出口增速仍在低位,但恢复速度明显好于预期;地产投资、汽车和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偏弱。

上述特征对应年化6%以上的GDP同比增速。这一数字隐含两年复合约4.65%左右,实际上仍低于潜在增长率。前期市场预期对于经济偏谨慎,导致一季度增速仍高于预期;尤其是3月消费斜率,对金融市场属正向预期差。

不过,新开工、施工代表的地产投资端不够强是一季度和3月数据主要缺陷,对市场预期有一定约束。国盛证券认为总量无忧、结构分化。经济环比修复最快的时候可能已过,后续温和复苏还是大方向,全年5%左右目标大概率能超额完成,进一步预示强刺激政策不宜期待过高,短期紧盯4月底政治局会议。

但市场仍对出口、制造业投资、部分消费数据可持续性存疑。中金公司、东吴证券认为出口数据超预期的主因也可能是疫情期间积压的存量订单集中出口释放。长江证券认为梳理3月数据,存在三重背离:

1)出口增速转强与出口交货值转弱背离;

2)投资转弱与信贷走强背离;

3)整体就业转好与青年就业转弱背离。

三重背离揭示弱复苏的核心矛盾:经济韧性所蕴藏的需求动力能否“打败”周期下行所产生的压力?三重背离恰好反映了三重纠结:

1)当脉冲消退,未来需求何在;

2)盈利和订单仍在转弱,信贷能否驱动产能扩张;

3)缺乏产能扩张的经济,能否化解结构性矛盾。

包括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花旗、瑞银、野村证券等机构调升GDP预期。摩根士丹利表示今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超过40%,2023年可谓中国和亚洲经济跑赢、引领全球。花旗表示随着经济增长超预期,服务业引领的复苏,有望大大缓解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伤痕效应”的担忧。但同时野村认为,由于受抑制购房需求消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出口增长难以延续以及低线城市财政状况趋弱,经济环比增速或将走缓。高盛则偏保守,认为增长动能有待验证,年轻人失业率进一步上升,下调二季度GDP环比增长。

财政及货币政策走向与趋势

事件/数据详情

4月18日,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341亿元,同比增长0.5%,累计增幅比1-2月提高1.7个百分点,实现由负转正。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603亿元,同比下降4.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34738亿元,同比增长5%。全国税收收入51707亿元,同比下降1.4%;非税收入10634亿元,同比增长10.9%。

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3年4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

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新闻发布会,就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答记者问:受政策鼓励、基本面修复及低息环境等因素推动,一季度信贷总量高增、结构改善;我国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基础;后续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结构性政策工具“有进有退”。

市场解读

对于货币政策的最新走向,市场认为货币政策取向中性。申万宏源认为货币政策整体基调仍强调精准有力,突出强调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一季度结构性货币工具增量投放3500亿。而后续部分结构性货币工具虽面临退出风险,但发布会指出工具退出指的是不新发资金,存量资金可滚动使用最长5年。去年底仍结余1.2万亿再贷款等额度并未使用,今年或集中性使用,成为呵护今年流动性环境的重要力量。

招商证券认为,此次新闻发布会提供的增量信息不多,展望后市,由于制约需求复苏的核心原因在于部分实体资产负债表受损引发的负债收缩,当务之急是在提高盈利预期和稳定性的同时,尽快化解存量债务,降低利息支出。降息固然可以降低利息成本,但此过程相对漫长,并会导致结构性风险,推测并非央行的首要考虑。

相比之下,以结构性政策工具、政策性金融工具为代表的中国式QE,则能定向修复受损实体的资产负债表,改善其信贷条件,起到“对症下药”的作用。因此,相比价格型工具,货币政策的重心在于数量型政策工具方面,而LPR的调降概率将超过MLF等政策利率。

今年一季度税收收入同比-1.4%,GDP同比4.5%,税收和经济增速之间的差异巨大,华创证券认为有三大原因使两者背离:1)经济:一季度税收反映去年12月和今年1月、2月经济活动;展望二季度,从3月~4月上旬企业销售收入看,4月~5月上旬税收有望高增。2)价格:税收是现价,GDP增速是不变价,PPI负增导致税收减收;展望二季度,价格因素对税收的拖累将趋于缓解。3)缴库:去年四季度中央税“抢收”,延至今年初缴库的较少;展望二季度,缴库因素对税收的拖累也将趋于缓解。一季度中央税较去年低近3000亿,已和22Q4“抢收”体量基本匹配。

对于后续财政是否发力,市场观点普遍认为不会出现强财政刺激政策。国盛证券认为鉴于一季度GDP大超预期,全年5%左右的目标大概率能超额完成,进一步预示强刺激政策不宜期待过高。具体到财政端,稳增长、扩内需仍是首要任务。中信建投认为3月财政收入增速转正,财政随着经济复苏均值修复。3月月财政收入单月增速回升,财政收入水平达到全年预算进度的29%,达到往年平均水平,财政有望继续跟随经济复苏“均值回归”。

东吴证券认为第一季度经济增长达到4.5%,财政的发力可能功不可没。展望第二季度,我们认为财政收支之间的增速差会收窄、甚至逆转:4.5%的“答卷”可能使得财政的力度会有所放缓,此外财政收入相对于支出存在更大的基数效应。

全球经济与通胀追踪

数据详情

当地时间4月19日,美国劳工部发布数据显示:4月15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24.5万人(预期24万人,前值24万人)。4月8日当周续请失业救济人数186.5万人(预期182.5万人,前值180.4万人)。

当地时间4月19日,美联储发布最新褐皮书。总体而言,整体经济活动近期保持平稳。9个地区报告称经济活动没有或轻微变动,3个地区报告称经济活动温和增长。除了2个地区反馈称前景恶化外,其他地区对未来增长前景的预期几乎不变。具体包括:经济活动方面,随着价格温和增长,消费者支出保持平稳或略有下降;劳动力市场方面,一些地区反馈称就业增长速度放缓;价格方面,自上次报告以来,整体价格水平温和上涨,上涨速度似乎放缓。

当地时间4月19日数据显示,截至4月18日,由于美国财政部正在采取措施避免突破31.4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财政部的现金余额账户最近一直面临下行压力,上周一度减少至865.5亿美元仅增加1084.7亿美元,远低于去年同期。4月税收季收入不理想,存在提前风险,最坏的情况甚至可能会在6月上旬就耗尽可用现金。

当地时间4月20日,全美地产经纪商协会(NAR)发布数据显示:美国3月成屋销售总数(季调后年化)444万套(预期450万套,前值455万套),环比-2.4%,同比-22%;3月成屋销售价格中位数为37.57万美元,同比下降0.9%,为2012年1月以来最大同比跌幅;截至3月底,美国待售成屋库存98万户,或2.6个月去化周期。

当地时间4月20日,美国4月费城联储制造业指数录得-31.3(预期-19.3,前值为-23.2),创2020年5月以来新低。

当地时间4月19日,英国3月CPI环比0.8%(预期0.5%,前值1.1%);同比10.1(预期9.8%,前值10.4%)。3月包括自住房等价租金在内的CPIH环比0.7%(前值1%);同比增长8.9%(预期8.7%,前值9.2%)。3月核心CPIH(除能源、食品、烟酒外)同比5.7%,持平前值。

当地时间4月19日,欧盟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欧元区3月HICP环比终值0.9%(前值0.8%);同比终值6.9%(前值8.5%);3月核心HICP同比终值5.7%(前值5.6%)。

4月21日,日本总务省4月21日发布数据,日本3月CPI同比3.2%(预期3.2%,前值3.3%);3月核心CPI(除生鲜食品)同比3.1%(预期3%,前值3.1%);3月CPI(除生鲜食品及能源)同比3.8%(预期3.6%,前值3.5%)。

市场解读

国际清算银行建议避免在经济低迷时重复当前全力刺激的做法,政策的目标应该在长时期内保留回旋空间,一旦通胀稳定,货币政策应该有一定空间来容忍温和的,甚至持续低于目标的水平。汇丰表示发达市场(DM)和新兴市场(EM)债券牛市已持续两个季度,并且EM跑赢DM。如果长期EM自然利率向DM趋同,有理由对EM债券长期乐观,这可能代表一种结构性转变,是比近期美元和美债收益率转向更为重要的趋势。

越来越多指标指向美国接近经济衰退。美国银行本月对基金经理的调查中,投资者担心通货膨胀不仅会保持粘性,而且81%的受访者认为美联储将被迫接受2%以上的通胀率。投资者们也给出了今年以来最悲观的调查结果——

近63%的人预计经济走弱,出于对信贷紧缩的担忧,已将债券配置推高至净10%超配,这是自2009年3月以来最高,股相对于债的配置降至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水平,现金配置连续17个月保持在5%以上,仅次于互联网泡沫时期。

野村证券激进表示6月加息可能性增加,短期通胀预期回升给工资增长带来上行压力,从而构成“超级核心通胀”风险。贝莱德同样认为通胀将在更长时间内更加粘稠,美联储可能需要继续增加50或75个基点。

标普全球表示强劲需求支持4月份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广泛快速增长,也伴随着价格压力重新燃起,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核心通胀率顽固上升至5.6%,也表明通胀至少有一定的粘性。

彭博表示美国现在已处于“轻度滞胀”状态,或许将导致许多资产出现严重的错误定价,并出现大幅调整。

摩根士丹利表示,银行贷款在过去两周内的降幅历史上最大,同时银行也在以创纪录的速度出售抵押贷款和国债,以抵消存款流失,近期通胀降温可能是需求萎缩的迹象,会影响企业的收入增长,自去年6月见顶,美股盈利预期逐步下降,未来几个季度降幅可能会大幅加快,如海明威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其中一个小说人物问另一位怎么会破产的,另一位回答说:“渐渐地,然后突然”。

欧元区数据表现强劲。瑞银认为一季度欧元区GDP增长可能超预期,主要由制造业和建筑业驱动。尤其是汽车行业增长强劲,抵消了更多能源密集型行业的下跌。高盛表示(欧元区)数据变得更加强劲,4月通胀走强,这都强化了加息50个基点概率。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887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