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自从2013年以来,偌大的北京真的好像没有什么诗酒年华,只有房价——西城的房价,海淀的房价,四环的房价,五环的房价,学区的房价,非学区的房价,1000万变成了一个不起眼数字的房价。我身边的人群,老老少少,集体陷入了无休无止的讨论和争执中——有产者得意又不安,无产者焦虑又惶恐,上了车的窃喜不已,错过站的捶胸顿足。
 
一间钢筋水泥的斗室,将这个城市的五腑六脏搅得翻腾不安。
 
我年轻的博士生们也被卷入了这10w+房价的雾霾中——除了集全家老少几代洪荒之力还不一定能凑齐的首付款以外,买房要户口,可是今年的北京大量削减“进京”指标,带着“户口指标”央企或者公务员部门,给出的是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的薪水。所以,即使幸运的有了户口和首付款,也必定是在远离金融街的南五环、北六环以外,绝大多数家庭不可能负担核心城区接近20w的房价了。在不远的未来,他们将面临的是“睁眼就欠银行一屁股债”的生活”,再过几年烦恼更多,孩子出生,父母将老,日益残酷的职场竞争——不但与人竞争还得做好与机器竞争的准备。
 
可是,在超过十小时的工作时间之外,在最少两个小时的厮杀拼搏的通勤之旅后,他们还有力气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做更多吗?更不要说什么诗和远方了。诗是税后单薄的薪水,背景音乐是“哐当哐当”的地铁声,而远方,最多也就是簋街的小龙虾了。
 
理所当然的,我和他们谈了谈鸡汤。比如,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真的不是土地和房子,而是能思考的脑子,所以一定要相信优秀人力资本的价格涨幅一定会远远超过资产涨幅。比如,如果能为一套小破房子分手的情侣只证明爱得不够多,不如早分早好;比如,一个北京“户口”也不值得稀罕,孩子上学咱们多赚点,直接送国际学校;比如,长期租房子也挺好,未来大都市估计就这德行,我一个朋友的师傅是法兰西学院主席(相当于中科院/社科院院长),照样在巴黎市中心租房几十年。所以,拼命学习和奔跑才是对的。
 
这些话,都是真心话,大概在当时,也起到了一些清凉抚慰的作用。然后,在回家的路上,我又陷入了自责的泥沼中——赶紧发微信给他们,“刚才的意思不是让你们别买房,如果家里有条件,稍微等这波风口停顿,抓紧时间买,大的买不了买小的,学区买不了买靠学区近的,北京买不了,看看次一线的好地段,凡是可能限购的都是好地方……”
 
这些话,也都是真心话。我感到了自己的分裂。回到家里,觉得气闷,打开窗户看着钢筋水泥之间的一线墨蓝的夜色,突然鼻子发酸,这些是中国最好的高校最好的学生,在最该拼命奔跑,最该狂歌笑孔丘,最该睥睨天下的时候,竟然这样焦虑,这样惴惴不安,这样早早的活成了佝偻的中年。
 
我自己都已经被这两个逻辑弄昏。在感情上,我实在不愿意年轻的他们为房子、户口这些破事耗费太多精力,感到很无聊很庸俗很可悲。可是现实好像又不允许我这么肆无忌惮——他们告诉我,户口是没啥,可是没有户口,买车也成问题,更不要说买房,没有户口,以后结婚生了孩子就没有办法上学,还有一系列的社会福利都会面临障碍,他们都是二十六七岁左右的年龄,不可能不考虑未来5年中可能要面对的真实生活,男生更惨,据说没户口没房子在婚姻“市场上”会受到巨大的歧视——管你是状元,是清北人,十八年苦读的人力资本哪里比得上一套学区房?
 
该说什么呢?什么都好像是错的。责怪社会?好像也没有什么道理。责怪政府?感到政府最根本的问题是在“需求”和“供给”的方向上用错了力量。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大城市好学区房的价格都惊人,证明房子的价格从来不在砖瓦上,在“土地”和“这块土地”所拥有的资源上, 这些土地和资源,相对于人类的欲望和渴求,就是“稀缺”两个字。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742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