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志愿的本质
报志愿本质上是在基于个人偏好和分数表现的基础上,与同年相似分段考生竞争报考方案的过程。报考方案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志愿填报者专业认知程度和对同年考生志愿报考行为预测能力的反应。报志愿的根本诉求是找到限定性的条件下的最优方案。
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通常指报考人数多,录取分数高的专业。热门专业不等于好专业。热门专业反应的是广大考生家长群体对专业的认知和偏好。如今考研咨询机构的话术单一,也可以说,热门专业是考生家长认知、偏好和公共舆论引导下的公众认知的反应。
冷门专业
冷门专业通常指报考人数少,分数低的专业。冷门专业也不等于差专业。冷门专业是社会文化偏好、考生和家长认知水平叠加形成的。
好专业
好专业没有绝对标准。不同的个人禀赋、偏好和价值观下,专业的价值完全不同,最符合自己喜好和长远发展的专业才是好专业。
差专业
好专业是主观的,多数差专业也是主观的。即便是主观的,我们仍可以通过了解自己,找到适合自己,且有性价比的专业。最好的专业就是既适合自己,分数还不高的专业。
我自己评价专业的标准,基于教学质量、就业情况和学习满足感综合衡量。比如,专业名称所传达的培养目标,并不能够通过专业教学安排所达到培养预期的专业,也可认为是差专业。好专业和差专业,归根结底是主观的。
平行志愿时代的志愿填报
平行志愿时代,形式可见的分数浪费很少了。你被录取后,分数看着差别不大,不会太亏分。看着不太亏分,专业也是自己选的,报志愿算有失误吗?报志愿还能创造价值吗?我的结论是肯定的。
平行志愿时代,志愿报不好主要有三种表现。太过从众,用过高的分数报了价值并不高的热门专业,性价比差;要么在院校平行的规则下,不得不填专业服从调剂,被调剂到不好且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志愿平行的规则下,不能全面和健康地认识专业,在憧憬和偏见中,选了性价比差,或与个人禀赋并不匹配的专业。白话讲就是,一帮大冤种被动或主动地录取到了并不适合自己且没有前景的专业。
平行志愿时代报志愿价值的实现,拼的是填报人对各专业的认知和对考生本人性格的认知。如果你能从众多高校和专业中,找到最适合自己且性价比高的专业,就成功了。你冲击接近理想的高校,但不想承担被调剂的风险,这是可以做到的。你每个高校选出两个“好而不贵”的专业就可以了。如果是志愿平行的省份,你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而不贵”的专业,你就可以冲上一个档次更高的学校。听上去有点儿平淡,但做到这一点的价值有多高,只有被调剂或自己报了华而不实的专业被录取的学生才最懂,入读后、四年毕业后,走上社会了才懂。
理想的咨询服务者应具备的素质
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每个人精通的领域都是有限的,但作为咨询服务者,你要通过你的渠道,不断地修正和更新旧有的知识。当咨询者面临具体的选择,你得能迅速就具体行业给予可靠的求证和确认。
对公众心态敏感,灵敏地判断公众的偏好和动向,从而灵活地优化策略,达到“避坑”和寻找到机会的目的。
熟悉并吃透规则,避规则的坑,与招聘单位斗智斗勇。这当然不是填服从防退档,看简章防色盲这么简单。此处暂不展开说了。
阅人无数。通过访谈,了解考生的性格,挖掘孩子的特长。了解考生的家庭情况和家长的偏好。耐心地介绍适合孩子的专业方向,全面呈现各种方案的优劣,制定最优的报考策略。如有分歧,能有理有节说服考生和家长。
心细且有责任感。报志愿是人生大事,赚钱事小,责任事大。
志愿咨询的难度
如果咨询机构自己的知识储备达到了。报志愿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让服务对象把认知水平调到和你接近。这个调整是很难的。如果咨询机构为了赚钱,那非常简单,以服务对象的口味和心态为准,报就完了。
但如果你把服务对象当作你的家人,那就费大劲了。根据我的经验,两种服务对象还不错,一种是纯农村的家长,他们相信你的权威,听你的。你和考生齐心协力即可;还有就是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家长,你讲你的道理,他们能够听明白并探讨,互动中形成一致方案。最难的是小镇青年的家长,生活上小富即安,社会上没啥资源,自我感觉挺良好,还特别好面子。上了一本的分数线不走一本不行,专业听上去不高大上的不行,比自己省份不发达的地方不行,孩子不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上大学不行,大学名字叫学院不叫大学的不行……
志愿报考服务机构的骗术是什么
他们的套路就是迎合你的焦虑和偏好,大讲你憧憬的美好前程,迎合你的痛点。迎合你的口味报,填好服从、保得住,不退档,结果看着就没有大毛病。等你拿到录取通知书,准备答谢宴的时候,喜气洋洋,谁还会跟机构去计较专业好不好呢?入学和四年毕业后,当你后悔的时候,咨询机构早就不存在了。
(本文转载于孔师傅的杂货铺公众号)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