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金钱是我们时代的上帝,罗斯柴尔德则是它的先知。”

——海因里希·海涅

 

关于罗斯柴尔德家族背后的财富秘诀,大概没有人会拒绝了解。

 

尼尔·弗格森可以说是把罗斯柴尔德家族研究得最透的学者。在他的成名作《罗斯柴尔德家族》里,描绘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如何通过构建一个关于金钱与权利的社会网络,来获得富可敌国的财富。

 

在他的笔下,由于这个强大的社会网络,罗斯柴尔德家族动一动,整个的欧洲版图都会动。

 

因为,站在社会网络的中心,就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而影响力就是金钱和权力最好的朋友。

 

社会网络可以说是串联尼尔·弗格森整个的研究体系的关键词:社会网络究竟是什么,如何构建社会网络建立影响力,获得金钱和权利,以及如何通过社会网络影响全世界。

 

或许,从尼尔·弗格森《高塔与广场》书中那些关于社会网络的缝隙中,我们可以瞥到关于财富背后的一些秘诀。

 

01

影响力的重要性

 

尼尔·弗格森也曾经以社会网络的角度研究过基辛格,写成了一本《基辛格传》。

 

他说,基辛格是一个特别善于社交,利用自己的权力地位去加强自己影响力的人。当他写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去回想基辛格的很多言行,以及他的传记的时候,才恍然大悟。

 

基辛格曾是美国第56届国务卿,虽然位高权重,但说到底国务卿也不过是个职位,人走就茶凉了,在美国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多的很。但基辛格很特别,即使已经退休几十年,仍然在美国政坛保持着自己强大的影响力。他今年应该99岁了,前年的时候他还出来发声,在中国和美国发生贸易冲突的时候,他还出来调节,对政坛仍然有影响力。

 

尼尔·弗格森在帮基辛格写传记的时候,做了一张社会网络图,他发现基辛格身边有一个庞大的网络,而且这个网络的结构特别复杂。

 

我们回头想一下自己,我们身边其实也是一个网络,对不对?你身边的家庭,你的单位,你跟世界的所有的交互,它其实就是一个网络。

 

但是你要想一想,你是被网络裹挟,还是你主导着这个网络?对于大部分人,可能是我动了,但是网不动,或者这个网动了,我会跟着动。

 

什么叫影响力?其实就是你动了,你身边的网络就会动。

 

通常来说,有影响力的人要么有金钱,要么有权力,这两点都使得这个人会成为整个网络结构里面的关键人物。比如说马化腾,或者说政府重要官员。

 

但是尼尔·弗格森说,基辛格不符合这两个要求,他并不是特别有钱,而且从title来看,也不及美国总统权力大,但是他的影响力其实比很多美国总统要大。因为,基辛格的社会网络特别复杂,而且他处于那个网络里面非常核心的地位。

 

“在网络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才是影响力。也就是说,你要成为一个枢纽节点,并能够影响到那些有影响力的人。

 

比如说,“媒体”,尤其是那些有公信力的媒体天然会在社会网络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为什么?因为媒体能影响很多有影响力的人,所以它天然会处于网络的枢纽节点上。

 

02

在互联网时代,塑造个人影响力

 

过去,因为交通、传播工具等的限制,一个社会网络的形成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但是1991年万维网出现之后,万维网把全世界连了起来,网络形成的速度大大加快,所有人都在网络的动态交互过程中,组成新的圈子、新的社会关系,连结成网。
 

 

互联网天然就是社会网络,随着移动互联网数据量呈几何倍增长,它带来了两个前所未有的变化。

 

第一,它改变了社会网络的属性。

 

之前的社会网状结构,基本上是以人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都是由人本身驱动的,但是在移动互联网(2008-2011之间)出来以后,现在人们之间的交互开始被算法驱动了,这种物理的力量开始影响人类的交互行为,所以严格地说,我们正处于一个基于数据和算法的物理性网络的社会中。这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它使表达和传播的成本极速下降,降低了普通人获得影响力的门槛。

 

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看,思想传播是创造网络的最大节点,而影响力是网络空间最厉害的一个要素。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信息、表达、思想传播提供了绝佳的工具,大幅降低了思想传播的门槛,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影响力。

 

正如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那句名言:在未来时代,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

 

2019年,十三邀的一期节目上,许知远问马东,会不会觉得这个时代的文化在走向粗鄙化。

 

马东回答说,在1949年之前,中国人的识字率没有超过5%,从文明整个进程来说,今天所有我们所说的文化、传承,透过千年历史烟雾的那些东西,都是这5%的人留下来的。如果一个社会一直只有5%的识字率,你当然看到的都是精致。但是今天,我们的识字率是90%以上,每个人都有了一个自媒体的权利,所以,我们能看到今天这样各种各样的声音。

 

这一段回答,给了我很深的启发,让我重新理解了媒介,也重新理解了网络社会。

 

我一直是比较喜欢文字的,在得到做课程的过程中,他们告诉我,这门课程不是讲给三四十人听,而是讲给三四十万人听,大家接受信息的场景不是书桌、课堂,而是音频、是碎片时间。

 

比起文字重逻辑重结构的「冷」特点,音频更「热」一点,也就是要短,要设置听觉路标,要用熟悉的词解释新概念,要用声音传递知识、温度和情绪。

 

2018年后,短视频时代来了,这又是一次非常大的变革——动态图像。比起音频和文字,影像和画面的表达才是第一性的,因为这是我们观察生活和世界最直接的方式。

 

我是这几年才慢慢想通,社交媒体(包括短视频)的出现干了一件大事。原来真正有文字能力的人其实是少数,像马东说的,从人类历史看只有5%,绝大多数人都是缺少文字表达能力和表达途径的,但不代表他们没有表达的需求,所以社交媒体把表达的门槛从音频降到视频,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用最朴素最纯粹的方式提供内容,比如有的人吃饭特别香,有的人整理家务能力特别强,还有像手工耿一样“无用”的创造能力特别旺盛,都通过视频呈现了出来。

 

你觉得没有人会喜欢这些东西吗?不是的,对这些内容的需求迅速蓬勃起来,有的人就是愿意看别人吃饭那么香,有的人就是愿意学习她的家务小妙招,还有的人就是偏偏喜欢在手工耿的视频里寻找快乐。更惊人的是,这些快乐、知识,你还都可以免费获取,用最便宜的方式获得了最不便宜的快乐和信息。

 

所以,社交媒体它突破的不仅是表达形式和传播效率,还突破了几千年来被限定的表达内容,某种程度上说,它拓宽了教育和思想的边界——

 

那些曾经(1991年之前)在人类历史中只能沉寂的平凡灵魂,都拥有了被点亮,被赋能的新机会,去站上那个发光的“舞台”,成为社会网络中的大节点,实现自我价值,哪怕只有15分钟。

 

技术进步,它确确实实使所有人都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另外,社交媒体拥有快速结网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新技术的供给和需求快速匹配、产业化、形成市场,才能成为一个自我演化、自我扩张的生态。

 

举个反例,为什么蔡伦的造纸术更早诞生,却没有在华夏大地上更早迎来思想革命和工业革命?其中有很多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但从生态演化来看,很重要的一点是这门技术被垄断在一小圈人范围内,没有在当时的中国推广开来,它的供给和需求没有结成一张社会网络,更没有形成市场。所以,如果一个技术的迭代和进步,有机会形成市场,它才有可能产生更大的作用。

 

回头看,我们真的处在一个对个体更友好的时代。

 

所以,你要勇敢啊,努力在这个时代结一张自己的网,做一个闪闪发光的节点,释放自己的影响力。

 

无论持续多久,无论闲银碎两,无论高台闲庭,都有意义。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887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