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截至今年三季度,A股持续震荡下探,9月底上证综指跌至3024点,较年初跌幅16.91%,6581只权益型基金里超过95%的都处于亏损状态。

 

在这样的市场上,基民们普遍亏损严重,前段时间,我们财富调研的结果显示,50.02%的人亏损在5%-20%,更有20.78%的人亏损超过了20%。

 

而在基民一片哀嚎的时候,基金经理黄海管理的4只产品分别以68.46%、61.92%、53.77%、29.39%的绝对高回报,问鼎当前主动权益基金收益榜的前四名。

 

在这样的市场上,能够获取超越50%的回报,是可以被很多人封神的。

 

然而,从黄海的简历看,他管理基金才刚刚2年有余

 

除了黄海,今年表现好的基金也大多是“初生牛犊”。

 

截止9月30日,全部主动权益基金产品近一年表现前20的产品中,7只产品的基金经理,担任基金经理年限不足3年。业绩表现前20基金产品的基金经理年龄平均3.66年,大幅小于整体水平5.9年。

 

再仔细一看,排名前20的基金产品中,只有4只基金产品的管理人,从业年限超过了5年。

所以,在今年这样的震荡市场,过去的投资经验也许是巨大的累赘,尤其在你很相信自己过去的信仰和经验常胜时。

 

而一些刚刚从业半年或者1年的年轻基金经理,时有冲出来成为黑马的可能。

 

刚刚任职1年的刘昇(汇添富)、任职1年的孔涛(华安)、任职1年的任涛(融通),任职半年的丁杨(中金)所管理的基金,分別取得14.49%、14.19%、13.44%、和11.04%的回报,排名位于同类型基金的前0.22%、0.38%、0.39%、0.50%。

 

今年市场表现好的基金经理中新人扎堆的现象,不禁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长期经验对于基金经理不是一个优势吗?

 

01

姜不再是老的辣?

 

不管是在文献中还是现实中,投资似乎是个“长期经验”占优的行当。投资经理越老道,投资经验越丰富,越看过世界,越有不俗的表现。

 

从王亚伟到邱国鹭到张坤,都是长期经验所成就的。比如王亚伟,距离他拿到“09股基王”称呼的时候,他入行已经15年,管理基金的投资年限已经11年了。再比如最近两年走上神坛的张坤,距离21年频上热搜的巅峰时刻,他已经管理基金9年了。

 

但2022年,“姜还是老的辣”被“初生牛犊不怕虎”所取代。


 

截止9月底,我们发现:在右下角,投资年限超过10年的基金经理,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很难有取得正回报的例子。

 

但是5年以下、1年经验的年轻基金经理,频频有业绩出圈的现象。

2022年,老姜不辣,长期经验不是业绩保证。

 

为什么?

 

1.规模诅咒

 

所谓规模诅咒,是说基金规模越大,收益率越容易下降。

 

如果剔除净值规模小于1个亿的基金,我们发现,10亿以下规模的基金亏损为14%~15%,而且规模越小亏损越少。但10亿以上规模的基金亏损就超过了18%,100亿规模以上的亏得更多,呈现出挺强的“规模诅咒”。

 

常青树的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规模普遍偏大,规模一大,像“原罪”一般,大规模就成了收益的敌人。

 

2.经验诅咒

 

事实上,和我们普通人认知不一样,基金行业其实从来不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故事。

 

比如说,Chevalier和Ellison用美国90年代的数据发现,年龄较大基金经理的业绩,会整体比年轻基金经理的落后。基金经理年龄每大一岁,业绩就平均会下降8.6个基点(0.086%)。

 

中国市场上,虽然在牛市中投资年限较长的基金经理能够获得显著高收益,但是熊市和震荡时期,很多研究都发现——投资年限和业绩之间没有什么显著关系。

 

原因并不复杂。年长基金经理投资风格更为保守,尤其在震荡市场,他们倾向于会采用保守型的投资策略,比如重仓低β值股票(低β值股票是指对市场风险因子暴露低的股票)、重仓抱团股。一旦像今年这种“团灭大白马”的情况出现,这些基金经理也难免被跟着活埋。

 

今年的投资环境非常特殊,是从WTO入世以来,首次没有大体量、明确增长点的特殊年份。没有任何可交易的确定性,就只能“下注”可能性。

 

换句话说,之前在稳态市场环境下适宜的长期价值投资策略,在震荡的今时今日,如果想要战胜市场,可能就需要进行微调。这种时候,经验不一定是助力,反而可能是累赘。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历史的产物。尤其是成功的经验,当大环境发生裂变式冲击时,很容易成为桎梏。

 

而年轻的基金经理们,零经验,一张白纸,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在震荡中已经往前冲,和市场风险共舞了。

 

下注波动,梭哈风险,一旦方向对了,就有可能战胜市场。

 

当然,一旦下注错误,惨败的概率也很大。今年像黄海,周智硕这样高换手率的基金经理,没有800,也有500个,但是真正能冒出头的,也就寥若星辰。

 

3.市场扩容

 

除了规模诅咒,经验诅咒之外,新人业绩表现强悍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的资管市场扩容,给了新人机会——

 

从2015年到2021年底,中国居民家庭财富中,光居民存款和公募基金两项,就从63.00万亿上涨到128.06万亿,年均复合增速高达12.55%,而同期的GDP增速为8.82%,居民收入增速为8.36%——

 

一个膨胀的财富管理市场,自然亟需基金经理市场的扩容。我们测算过,过去5年,从业基金经理人数翻了一倍。

 

截至9月30日,中国在册的3193个基金经理中,从业年限不足3年的“新人”基金经理人数高达1531人,占比47.95%,接近一半的基金经理管理公募基金产品经验不足3年。只有不到20%的基金经理有从业7年以上的经验值。而从海外来看,从一些研究中,比如Ibert等人在2018年做的研究,美国基金经理平均投资期限6年,25%以上的基金经理有8年以上的投资经验,比我国要长一些。

 

2021年的“新生代基金经理”,也就是年内首次担任基金经理的人,人数621人,是历史峰值。今年截止9月份,年内首次担任基金经理的人数已超过432人。

换句话说,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膨胀造就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巨大新人市场。

 

新人出业绩,一方面是因为新人群体的基数大。另一方面也是市场扩容,基金平台肯花大力气栽培新人——

 

比如说,今年表现不俗的基金新人,都是在成熟而专业化的平台上长出来的。大多是规模超过千亿的大基金公司,投研团队都在50人以上规模,所以能完整覆盖宏观和各个行业。排名前20的基金产品中,有14个产品由全市场资产规模排名前30%的基金公司所占据。

 

换句话说,这也隐隐在透漏一个未来基金业发展的趋势——单兵匹马的基金经经理越来越难寻,那些体系完整、专业化分工合理的基金公司会成为更重要的基金管理人才孵化平台。

 

这个问题,我们之前访谈过银华基金董总,他就认为——

 

真正优秀的长期创造收益的基金经理并不多见。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可能是因为基金行业是真正的高人力资本行业。这个高不单单体现在学历高,专业门槛高,对人性还有极高要求。说透了,全世界能把这活干到特别漂亮的,也不是那么多,否则巴菲特芒格就不是“传奇”了。

 

基金经理最重要的禀赋有三条:1)有天赋,有直觉;2)基础比较扎实,聪明又要勤奋;3)能克服人性的恶,心理素质特别强。能满足这几点,大概率能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所以投研领域标准化可能是解决基金行业人才问题的一个抓手,也许能减轻个体带来的不确定性。

 

02

写在最后

 

综上,我们从文献里面发现,基于大样本、长时段、多国别的研究表明,基金经理从业年限和业绩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或者很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这说明,单纯依靠单个个体基金经理年轻还是年老,投资年限长还是短去做选择,是相当不靠谱的一件事情。

 

的确,把极耗脑力的选股、择时工作,交给可能今天家里有点事情,明天没有睡好觉,后天心情不太好的个体来决策——他有没有最专业、无偏的行业认知,敢不敢去参与高风险新兴赛道,这些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未来我们基民选基的一个方向,可能是用基金公司内部团队的标准化、精细化、专业化来对抗个体基金经理表现的高度不确定性。

 

比如说,2022年你不一定能选中黄海,即使选了黄海,2023年也未见得表现突出。从过去2年的综合表现来看,黄海的总回报为42.36%,在一众偏股型基金经理里,也只排在74位。

 

那怎么办?去选好的基金公司发的产品。好的基金公司背后有投研团队的巨大支持,内部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完善的治理和文化。

 

这些标准化的流程,竞争和高度分工的制度保证,是培养出好的基金经理的保证。因此,选择一个好的基金公司比去“赌”一个未来的明星基金经理,要更靠谱。

 

参考文献:

Chevalier, J., & Ellison, G. (1999). Are some mutual fund managers better than others? Cross‐sectional patterns in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4(3), 875-899.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750篇文章 7小时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