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你好,

欢迎来到《香帅中国财富报告》。

我是香帅。

本文是《香帅中国财富报告》的试读篇之二,试读篇之一《2023年,房子还是安全资产吗》(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上一讲我们讲了不同家庭该怎么买房。这一讲我想跟你聊聊,到底什么样的房产配置是最优的?

 

这两年总有人问,要买第二套房子不?用孩子的名字再买行不?要换别墅不?要买马来西亚海景房不?形形色色回答了不下百次后,我发现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在问同一件事,就是房产到底怎么配置比较合理?

 

01

合理的配置比例是多少:50-80%

 

我们大概都听过一种说法,就是房产在中国家庭财富里的占比太高了。

 

比如西南财大2018年的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就说,中国家庭总资产中,住房资产高达77.7%。这个数字和我们前两年财富能力报告得到的数据很接近,也是77%。也就是说,咱们100万资产中,有接近80万是在房产上。

 

这个数字如果跟其他国家做对比,确实比较突出。按照各国央行和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英美等OECD国家的平均房产配置比例是50.37%,其中最低的是德国29%,美国37%,英国45%,最高的是西班牙58.7%。亚洲国家,像新加坡、韩国、印度等都在40%以上。

 

当然了,国家之间发展阶段、文化传统、养老制度、储蓄习惯相差太多,资产配置比例不太适合直接做比较。但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养老和保险体系偏薄弱的国家,房产比例就高一些。富裕国家,富人家庭的资产中,房产的比例会低不少。

 

这意味着,在很多家庭心中,房产是具备很强“储蓄养老”属性的资产。

 

所以,搞清楚买房是干什么用的,才能真正想清楚,房子在未来家庭资产中配多少合适。说实话,中国家庭之前对这件事没有太强的概念。2005年之前,中国家庭财富的水平不高,投资渠道更有限,买点A股和黄金就算“内行”。

 

城市居民家庭是从2008年房价暴涨开始,才有了“打理家庭财富”的概念。接下来十多年,城市化迎来高峰期,房产向上的趋势太强,大家压根来不及思考买房用来干什么,感觉买房就是用来赚钱的。

 

(稍微多啰嗦一句)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政策要求“房住不炒”是有道理的,就像第一讲里说的,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人口和生育意愿面临下行压力,自住房达到一定比例,房产自然而然会走到“无利可炒”的程度。

 

回到正题,房子配多少合适?这个问题放在2022年,多数已经有一套自住房的中产家庭应该比较清晰了:房产已经过了让家庭财富暴涨的阶段,而是承担了储蓄、抗通胀,以及补充未来现金流缺口的功能。

 

这些功能,如果有其他更优秀的资产来承担,那配不配房产其实无所谓。美国就很典型,保险和养老市场发达,金融市场非常完善,股票和债券的长期回报稳定丰厚,所以美国家庭财富中房产的占比平均也就30%多,而且越是富有人群,这个配置比例越低。

 

我们说回中国,来做两个判断:

未来中国的保险和养老金市场能起来吗?

未来金融市场,比如股票和债券,能取代房产成为承载中国居民财富增长的主力吗?

 

我个人的判断是,保险和养老市场会有长足的进步,比如2022年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就开始启动,但这需要后面的税收等各种政策配套,才能真正起作用。

 

股市、基金、债市等金融市场,目前看不确定性还是比较高的,近几年可能还是会跟前10年差不多,有结构性机会(比如过去10年创业板涨了260%)但很难作为要求稳妥的养老资金安排。

 

再看跟我们文化比较接近的日本,日本房产配置比例是非常低的——37%,他们最爱持有的是现金储蓄,占比高达35%左右,和房产差不多。再考虑到日本的特征,老龄化、低欲望、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这和我们未来十年的情况有类似也有差异。

 

这么分析下来,我们大概率可以判断,中国中产到精英家庭,未来十年的家庭资产配置中,房产的比例会下降,但是不会也不需要下降得太快。

 

因为即使下降,你也没太多特别好的选择。

 

我跟周边朋友分析过,虽然说这种配置比例千人千面,但仍然有规律:50%-80%我认为都在合理范畴内。

 

除了以亿计数的富豪外,对中国中产和精英家庭来说,40%以下的房产配置比例会明显偏低,因为这意味着家庭资产中大概就1-2套房子,或者是价位偏低的房子,或者是低线城市的房子,这种配置完全有提升的空间。但超过80%也意味着家庭资产的流动性偏低,可以适当增加流动性。

 

02

房产组合比房产比例重要

 

这里要尤其强调,实际上房产的组合,比如套数、房型大小、全球城市等,比房产比例要重要的多。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需要个体家庭在理解底层逻辑后自己做独立判断。

 

举个例子,我一个朋友在北京有3套房,一个小别墅,一个大平层,一个小公寓,占家庭资产的80%左右。当时他们家想把大平层加上手里的流动资金,换成一个大别墅,这样就变成了豪华大别墅加小公寓,几乎占了家庭资产的90%以上,同时负债率也上升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错误配置决策,除了住到大别墅的“爽”之外,其实是家庭流动性的一次倒退。单价过高的房产流动性相对差,每个月的现金流会变得紧张;同时大别墅还面临豪宅税,也可能影响到房产价格。

 

这个案例在什么情况下可行?如果现有房产只占家庭资产的40%甚至更低,可以换,但更佳的策略是将小公寓换成核心城区的3-4居。为什么是3-4居呢?这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房产市场上的一个趋势。

 

前段时间,贝壳研究院研究了2022年8和9月份限贷、限购等政策放开对房产市场的影响,一个特别显著的现象是:改善性房源的成交量上升。

 

济南、青岛、武汉、北京几个城市,都是1-2居的房源仍在断崖式下跌,但3-4居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从需求端来看,经济下行影响了基层的购买力。这就是2020年我们曾经说过的K型分化,中间层消失。

从供给端来看,房地产哀鸿遍野,但是房价调整并不多,中低端市场出清不了,也就高端市场能稍微动弹。

 

如果说这样的案例过于土豪,还有不少朋友的情况更接近中产家庭的普遍状况:手里两套房,面积都不大,一套自住一套出租。有的朋友就打算“二换一”,添点钱把手里的两套房换成一套高端自住房。

 

这么做的问题在于,自住房有很强的消费属性,你不能把家庭财富积累(其实就是储蓄)决策和消费决策混为一谈。在自住房上加杠杆到超出自己现阶段财力的程度,其实是消费上的“踮脚摸高”。这在当下的环境里,势必要牺牲部分“储蓄”,不是说不可以,但是要认清楚,这个决策里有消费带来的效用,不能以纯经济效益衡量。

 

上面两个案例都有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对自住房的消费属性和储蓄属性认知模糊,把杠杆加在了消费上。租金收入减少,房贷开支增加,流动资金减少。看上去可能大房子的价格高,名义财富值可能上升,但实际的财富效应是在下降的。

 

所以,房产比例高一点,低一点没那么重要,但是要慎重考虑房产怎么组合:

加杠杆要加在资产端而不是负债端;

保证流动性很重要;

在自住房上all in不算理性决策。

 

03

房产组合:多元不如专一

 

房产组合里我们再来看看国际化房产配置的问题。

 

前几年,一二线城市的高净值家庭酷爱配置海外房产,比如买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泰国的房子,这两年又热衷于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像东南亚、西班牙这些地方的房子,普遍价格不高,在国内二线城市配置一套200平米的公寓,有时候可以在海外购置1-2套房子,更不要说一线城市了。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在海外不同地方有4-5套房产。但仔细一算,这些资产全部加起来不到1000万,而且最头疼的是,这1000万带来的现金流很低,但管理成本极高,未来可能还面临出手交易困难的情况。

 

所以我一直有个观点,国际化房产配置本身已经是多元了,切忌双重多元,一定要专一。

 

专一于什么类型的房产呢?

 

首选肯定是几个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城区。因为核心城区和非核心城区的房价判若云泥,差个三四倍是常态,高的能差到7倍左右。到目前为止,北上广深核心城区的房价比伦敦纽约还低不少,但是非核心城区的房价比他们都要高。所以你也就理解了,我为什么一再强调核心城区概念的问题。

 

很多人会说,问题在于我买不起伦敦纽约啊。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仍然想配置海外房产,还是要遵循专一的原则。在清迈和吉隆坡各买一套,不如集中在一个地方买,而且要挑出租市场相对规范、租金相对稳定持续的地方。

 

这个逻辑也适用于国内房产的多元化。我就有不少朋友在多个景区城市有房,虽然我不建议过多持有景区房,但实在想持有的话,专一比多情要好点。

 

今天讲了很多,总结一下:

1. 未来十年的家庭资产配置中,房产的比例会有小幅下降。但整体上,对于中产家庭来说,50-80%都在合理范畴内;

2. 房产组合比房产比例更重要。在对地区、房型、套数的把握上,要更关注流动性,以及现金流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3. 高净值家庭如果想配置海外房产,要遵循专一的原则。这一原则也适用于配置国内景区城市的房产。


 

话题:



0

推荐

唐涯

唐涯

751篇文章 5小时前更新

博士、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主理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年度财富报告主理人,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